静息电位
静息状态下记录电极E记录到的电压为0。
动作电位发生时记录电极电压的估算(立体角近似理论)
动作电位发生时,区域B和区域C不影响记录电极E所记录的电位,因为这两个区域近端膜和远端膜的一对对偶极子(正负电荷)大小相同,但极性相反,得以抵消。区域A近端膜和远端膜的极性相同,E电极记录的电压为正。
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由远而近接近电极。粉色区域对记录电极E无影响,红色区域使记录电极E电压为正,黄色区域使电极E电压为负,此时红色区域对电极E的影响更大(取决于角度及距离),E电极记录正向波。
动作电位继续传播,此时黄色区域对电极E影响更大,E电极记录负向波。
动作电位继续传播,黄色及红色区域均使电极E电位为负,此时E电极记录到最大负向波幅。
动作电位继续传播并远离记录电极E,此时红色区域对电极E影响更大,E电极记录负向波。
动作电位继续传播,黄色及红色区域对电极E的影响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电压为0;继续传播则黄色区域占优势,E电极记录电压为负。
理论上,上述情况见于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的记录,感觉神经动作电位经过记录电极下方,形成正-负-正三相波,类似下图:
但实际上,我们见到的SNAP波多是这样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
我是这样认为的:三相波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这种情况默认参考电极不受动作电位的影响。但实际上,参考电极离记录电极只有2-4cm,参考电极是会受到动作电位干扰的,因此,我们平时常看到的SNAP波是两个波的叠加,一个波是动作电位通过记录电极时所记录的,另一个波是动作电位通过参考电极时记录的,如果参考电极也是置于神经干之上,那么会得到两个波幅相同,但方向相反的波。
参考电极与记录电极间的距离换算成时间为0.5-1ms(以40m/s的速度计算),那么两个波之间相隔0.5-1ms,将这两个波合在一起,应该就是我们所看到的SNAP波。
运动神经传导所记录的CMAP波不同于上述情况,因为动作电位是从记录电极的正下方(终板)起始,没有一个由远而近的过程,波形呈双向波。
我的推理正确吗?貌似对于实际操作没什么用。但是作为一名曾经的理科生,不弄清楚实在是不舒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