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我国肌电图及临床生理学年度回

彭洋 http://www.ommoo.com/news/20210809/104235.html

医院神经内科

编者按:肌电图和临床生理学检测可以反映神经肌肉的生理功能状态,在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在全国各地临床电生理领域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肌电图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研究热点及进展情况

在我国肌电图和临床生理学研究和发展一直面临两个瓶颈。其一,由于该领域针对的主要是小众疾病,很难获得各种研究基金的支持;其二,国内一直缺乏针对肌电图从业者的系统的培训、考核和认证体系。国内相关领域的工作者,利用肌电图和诱发电位仪本身即为一种研究工具的优势,不断开展临床应用型研究,尽管尚未获得突破性进展,但相关的诸多研究结果,可以直接应用于临床,实现研究结果的直接转化。

F波可以反应周围神经整个运动通路的改变,F波潜伏期和神经传导速度可以反应髓鞘的功能,出现率可以反映轴索变性的情况,以及运动神经元池的兴奋性。对于运动神经元疾病F波的观察发现,在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可以出现F波出现率下降的情况,并且F波重复出现率增高,伴有高波幅的F波出现,这种现象可以为肌萎缩侧索硬化和其他下运动神经元疾病的鉴别提供一些线索。

重复神经电刺激是诊断重症肌无力的重要工具,在既往认为肌萎缩侧索硬化不应出现低频递减的现象,在国际诊断指南中甚至提出如果出现低频明显递减,应作为不支持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依据,而更深入研究则显示,在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也可以出现低频递减,但其波幅递减的趋势不同于重症肌无力,这更新了临床医师对于传统电生理技术的认识,也有于临床医师对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的正确诊断。在既往工作中,单纤维肌电图主要用于重症肌无力的诊断,可以反应神经肌肉接头的功能,由于特殊的单纤维电极价格昂贵,且无法一次性使用,因此限制了其推广价值,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采用同心针电极来进行单纤维肌电图测定,有研究将其尝试用于Lambert-Eaton综合征的诊断以及治疗效果的随访,扩展了其临床应用的价值。

运动神经传导阻滞是脱髓鞘周围经病的电生理诊断证据之一,在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IDP)是急性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的代表,可以出现运动神经部分传导阻滞,急性运动轴索型周围经病传统上认为是以轴索变性为主,而近年来逐渐认识到其中部分患者发病与郎飞结处的传导阻滞有关,在采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后,可以有较快的好转。有研究显示,在AIDP和传导阻滞为主的运动轴索性周围神经病,尽管二者均有传导阻滞,但后者出现传导阻滞时,预后明显要好于前者。这可能与两种情况下传导阻滞发生的机制不同有关,前者传导阻滞主要来源于髓鞘病变,而后者源于钠通道被抗体封闭,所以在IVIG治疗后,后者可以较快好转,而前者髓鞘的修复则需要较长的时间。

运动单位数目估计技术可以反映有功能的运动单位数目,该技术通常用于运动神经元病的随访研究,而在平山病针对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运动单位数目随访研究显示,平山病的运动单位数目改变与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明显不同,存在反分裂手现象,即小指展肌的运动单位数目丢失程度较拇短展肌明显。在平山病患者进行的F波研究,也显示出类似的特点。我国尚缺乏儿童的F波正常值数据以及F波在儿童成长中的演变特点,国内有关研究也正在进行中,有望为儿童周围神经病的诊断提供有力的支持依据。

针对小纤维病变的电生理研究也是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jux.com/wsyy/9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