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李德威年6月1日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市,32岁即被破格提升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曾提出“层流构造假说”,是著名构造地质学家,被誉为挑战“板块构造假说”的第一人。李德威所提出的地球系统动力学理论,已成为目前国际地学界的热点。
真实故事系列·第12个故事
文
CharisZeng
一
医院VIP病房的一名普通的年轻医生。
年8月27日,我们科的主任胡桂英通知我,有一名噬血综合征的患者,将医院转到我们科室。
噬血综合征是血液专科的一种危重疾病,我作为一名血液专科医生,胡桂英主任安排我负责这位病人的管床工作。
我很惊讶,也倍感压力。
因为噬血细胞综合症是一种恶性病,进展极为凶险,死亡率极高,比我们熟知的白血病更为凶险、预后更差。
更为重要的是,患者是从王昭教医院转入。王昭教授是国内、乃至国际诊治噬血综合征的领军人物,也是该病专家共识的“噬血王”。这名患者经过王昭教授精心诊治2月余,病情也未控制,也就是说患者在我这是生命的最后时刻了。
我很奇怪,这么重的病人为什么要选择从北京殿堂级的血液病专科转回武汉?又医院?
这个特殊的病人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德威教授。
患者于年8月28日如约转到了我科,我与李德威教授的夫人夏芳沟通中,知道了李医院治疗前的一些事情。
今年3月份,李德威教授利用自己提出的“地学与地热理论”,在海南琼北经过66天的探钻打出了中国东部第一口干热岩钻井。
(图片源自网络)
人们知道的是,李德威教授为固热能的开发和利用翻开了历史性的篇章。
但是,人们不知道的是,今年4月中旬开始,李德威教授就开始咳嗽,持续低烧,被医院要求住院治疗。可是病情稍稍好转,李德威教授就选择了出院,并奔赴海南,因为他有重要的事业等着他——开发清洁能源,造福人类。
到海南后他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全然忘记自己是一个病情未愈的病人。
5月份,他成功的组织召开了“干热岩选区、勘探和开发学术研讨会”。他在会议上神采奕奕,学者们被他鼓舞,新能源企业看到了新的机遇。
(图片源自网络)
却没有人知道,这个时候李德威教授经常觉得头晕乏力,咳嗽也一直没有间断,因为过劳,免疫功能急剧下降,疾病正在威胁着他的生命,死亡正在一步步靠近他。
会议结束,5月中旬,李德威教授再也支撑不住了而回到武汉,此时的他连站立都很困难,并再次入院。
这一次入院,为了找出持续低烧、咳嗽的真正病因并治疗。医院住院期间,经积极全面检查及治疗,低烧一直不退,经各专业会诊及全院相关专业讨论,病因一直不明确,医院的专家前往李医院进行会诊,胡桂英主任也在此次会诊的邀请名单内。
胡桂英主任是当时会诊医生中,第一位高度怀疑李德威教授是因噬血综合征导致这一病情的。但当时因病情未到典型临床表现的阶段,在场的其他专家并不赞同这一意见。
李德威教授在听闻了胡桂英主任的诊断后,并阅读了胡桂英主任提供这个病情的相关资料与文献资料后,也认为胡桂英主任的判断很可能是正确的。
胡桂英主任一再向李德威教授强调,噬血综合征这个疾病的危险,发病之快,必须马上确诊及治疗。
6月中旬,疾病爆发、血三系细胞进行性下降,生命危急,于是,李德威教授决定离开武汉,前往专家共识的制定者、“噬血王”——王昭教医院。
李德威教授6月19医院派出的专家团队及李德威教授亲点的胡桂英主任的护送医院血液科。
医院经相关检查立即被确诊为噬血综合征并立即开始了化疗。
(图片源自网络)
李教授在北京治疗期间,每两周一次化疗,共个4疗程,并且在8月4日进行了脾切除,但噬血综合征的病因始终未找到、病情未得到控制。
8月27日,在经过了69天的密集化疗及手术,李教授的体重从66公斤降到了40公斤,已经不能够下床行走,生命进入了倒计时。
在李德威教授的一再坚持下,家人通过多次家庭会议,决定——该回家了。
李德威教授和他的家人一致决定回到最先疑诊该病的胡桂英主任医院。也正因为如此,我成为了李德威教授的管床医生。
见到李德威教授时,他虽然消瘦,但是精神却很好,人也很乐观。
病情进入这一时期,家人一直不忍告诉李德威教授实情,一直鼓励他还可以行干细胞移植治疗该病,所以他对疾病的预后很乐观。
他认为家人同意了他要回家的要求,这是好转的征兆。
李德威教授一再坚持,病情好转了就要回家。这是因为8月底要开学了,学校的老师们、博士、硕士们都等着他回家,还有生病期间多家上市公司上门所谈的固热能的开发相关事宜也亟待解决。
李德威教授的心里有太多太多的事,他坚持回到武汉是想边工作边治疗。
李德威教授住进病房,跟我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却与治疗无关,他说,我知道我的病情容易感染,需要隔离,但是我必须边治病边办公,我积压了很多很重要的事情要处理。
而李德威夫人夏芳与我说的却是,我知道他的时间不多了,让他交代好他的工作吧!
二
8月28日李德威教授选择入住了适合边医院VIP病房。
李德威教授的病历上写着:患者病情危重,随时可因原发病进展导致感染休克、颅内等重要脏器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为避免接触感染源,除了房间规范消毒外,我们在他的病房门上贴上了“谢绝探视”。
但这些,李德威教授全然不顾,他安顿下来之后就开始安排工作,召集同事与学生来开会,与多家上市公司洽谈。
我与胡桂英主任去查房,李德威教授一再强调如果有同事、学生和新能源企业代表前来拜访,一定要为他安排见面,他必须把工作安排清楚。
李德威教授把他的办公室搬到了病房,每天开会、洽谈,没有人来的时候,就对着电脑办公。很多次我和胡桂英主任都不得不强迫他休息。
然而,疾病带来的失眠让李德威教授有时候一天只能睡一个多小时。他有太多的事要做,手机及电脑不离手、一直在工作。
他说,前段时间生病耽误了太多工作,现在反正我也睡不着,不能让这些时间再浪费掉了。
9月5日,李德威教授已经有多项指标告危及值,又开始了咳嗽、咳痰,并且逐渐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经查后诊断明确: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
9月7日,李德威教授端坐时间已经不能超过5分钟。可是,每次躺下休息一会,依旧要求妻子把他扶起来工作一段时间。
9月8日李德威教授并没有停止他的工作,这一天他已经出现了胸口闷痛,背部也有了新的出血点。
9月9日凌晨,李德威教授凌晨出现了少量的咳血。这时候的他也意识到,病情可能真的到最后的时刻了。
这一天,李德威教授坚持与他的大弟子、地大地学院副教授刘德民,以及他的学生,共10医院病房开了“组会”。每个人就自己的学业进展、科研项目进行了汇报,当时李德威说话已很吃力,但还是一对一地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回复指导。
(图片源自网络)
9月10日的早上5:20,李德威教授再次出现了咯血,一次性呕吐鲜血ML,胡主任还未擦干他口角的血,他却向胡桂英主任提出——希望与学生进行会面,安排他们的课题选择。
这一次,因为病情迅速加重,胡桂英主任断然拒绝了李德威教授的要求。
当天晚上,李德威教授的病情持续加重,转入了ICU病房,并不得不开始使用无创呼吸机。
9月12日上午,重症监护室里,刚从昏迷中醒过来的李德威教授,开始断断续续吐出含糊不清的话。
戴上呼吸机的李德威,此时已经无法对话。
胡桂英主任凑近他嘴边,听到他不停重复10个字。胡桂英主任不明其意。
胡桂英主任拿来一支笔,并递给他一张小纸条说:“李教授,写下来吧!”
李德威教授用右手拿起笔,把纸条垫在硬板上,用握笔不稳、不停颤抖的右手一遍一遍写了起来。
几分钟过去了,我们都没看懂他写的什么内容。
当时胡桂英主任担心,纸条太小,给他换一张较大的纸。
李德威教授显得更费劲儿了,用了差不多10分钟,李德威教授终于写好了。
(图片源自网络)
短短十个字——“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
12日、13日,李德威教授不论是对着亲人还是护士,口中都念念有词。
仔细听,可以分辨出依旧在重复着“10个字”的音节。
14日早上,李德威教授躺在病床上,还用手指在铺盖上不停比划,不停想张开口说话,却没有力气说出。
当我们把“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的纸条拿给他看,李德威教授就会安静下来。
14日中午12时25分,李德威教授带着未完事业的遗憾停止了呼吸,享年56岁。
三
我跟随胡桂英主任,守护了李德威教授生命中最后的17天时光。
我见证了一位大师生命最后的时光,这可能会成为我人生最宝贵的一段经历。
因为任何文字,任何讲述者,都无法如此生动的让我明白,一个人对于事业的赤子情怀、孜孜不倦。
大师之所以是大师,是因为他的光芒是不可模仿的,他的精神是不可复刻的,他是一位真正将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的、实干的、不随大流的科学家。
那生命最后时光反复念叨的十字音节,是一个学者,一个大师对后人的最殷切的期盼与嘱托。
我不可能成为如李德威教授一般的大师。
我写下这次经历,只是希望我与我的同事们能够记住这样一位学者。
在将来的工作与求学路上,我们能够记得,他的勇敢、执着、坚持、赤诚与担当。
医学不是万能的,但我们的每一步前进,都能够守护更多的人。
CharisZeng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