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该病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因鸡群的免疫水平与病毒毒株毒力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超强毒株可达80%以上死亡率。以胸肌,腿肌刷状出血、腺胃、肌胃交界带点状、条状出血、肾脏尿酸盐沉积为特征,雏鸡早期感染该病,可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现象,导致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强,降低了对疫苗的免疫反应。被称为家禽的“爱滋病”,对家禽的健康养殖造成了极大地危害。
传染性法氏囊病最早发生于美国特拉华州的甘保罗(Gumboro)镇,故又名甘保罗病。在年的世界禽病会议上被正式命名为传染性法氏囊病。改革开放后,我国从国外进口种鸡,病毒也随之来到中国。年IBDV变异株出现,年超强毒毒株出现,对养殖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由于疫苗的大量使用,该病发病率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于经典毒株、变异毒株、超强毒株的普遍共存,使本病在鸡群中仍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年来以免疫抑制为特征的亚临床感染越来越多,使得鸡群抗感染能力下降,对其它疾病的防控也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一病原特征本病病原属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通常认为该病有两个血清型,Ⅰ型(鸡源性毒株)及其变异毒株和超强毒株能突破传统疫苗的保护,导致大批急性死亡,也可引起鸡的免疫抑制。Ⅱ型(火鸡源性毒株)一般认为无致病性。I型与II型病毒抗原相关性小于10%,无交叉免疫力。
经典毒株、变异毒株、超强毒株都属于血清I型,还包括自然或人工致弱的IBDV,虽然不引起发病但会产生一定的免疫抑制。经典毒株常引发典型的病变及免疫抑制,变异毒株能够迅速使法氏囊萎缩,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超强毒株毒力强大,能够引起广泛的出血性损伤和法氏囊病变,而用经典毒株的血清抗体可以中和超强病毒,与变异株相比,说明没有发生重要的抗原变异。
IBDV能够耐受阳光和紫外线,在外界环境中很稳定,能够在鸡舍长期存在。对碘化剂、过氧乙酸、福尔马林敏感。
IBDV对鸡的致病机理主要是急慢性炎性反应、细胞凋亡与免疫抑制。IBDV进入鸡的体内在法氏囊细胞中快速复制导致机体炎性反应的发生并伴有病毒血症,B细胞与T细胞也会变性、坏死,造成淋巴细胞的损伤,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导致免疫抑制,因此IBDV感染后引起的急性炎性反应和细胞凋亡,B细胞迅速降低是产生免疫抑制的主要原因。
二当前流行特点1、发病日龄提前和延迟。肉鸡12-21日龄仍然是发病最集中的时期,最早有3日龄发病的报道,90日龄发病的鸡也有。
2、病程延长。3周左右的鸡发病病程有的达到2周以上,有的鸡可反复发生,有时一批鸡发病达3次,与传统认识的法氏囊病“尖锋式死亡”有所不同。有的鸡群肌注卵黄抗体达3次,同一鸡场不同批鸡也先后发病。
3、变异毒株和超强毒株的出现。法氏囊病毒变异毒株的抗原性与血清Ⅰ型存在明显差异,传统疫苗株对其交叉保护力仅为10%~30%,主要以亚临床型症状为主,死亡率低,不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但可引起肝脏坏死和明显的脾脏肿大。最典型的病变是病鸡法氏囊迅速萎缩,并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超强毒株(vvIBDV)虽然抗原性无变化,但传统疫苗株高滴度的抗体并不能抵抗超强毒株的攻击。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使法氏囊、胸腺、脾脏和骨髓严重损伤,死亡率在50%以上。
4、明显的季节性和品种特性。每年5-10月是疾病的高发期,肉杂鸡发病率高于肉鸡,肉鸡发病率高于蛋鸡。当发现有鸡感染时说明全群都已感染,而在有母源抗体或母源抗体不整齐的鸡场常发生非典型的症状。
5、并发症、继发症明显增多。因为免疫系统被破坏,导致免疫抑制,从而降低机体对其它疾病的抵御能力,极易继发或并发各种细菌性或病毒性疾病,如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鸡新城疫等,造成大量的死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
6、本病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染,也可经被污染的种蛋、羽毛、粪便等传播。
三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很短,感染2-3天即发病,5-7天死亡达高峰,病鸡精神萎顿,食欲下降,怕冷,部分鸡有啄肛现象,排黄白色稀粪,发病后体温升高至43Oc以上,后期病雏体温低于正常,严重脱水。超强毒感染很快死亡,变异株常造成来临床状态,死亡率低,但免疫抑制现象较严重,易引起其它疾病的继发感染,给防疫造成了极大危害。
四病理剖检剖检病鸡,可见法氏囊水肿、出血、内有淡黄色胶冻样渗出物,而后法氏囊逐渐萎缩、重量减轻,有出血点或出血斑,严重时广泛性出血呈“紫葡萄”状,胸肌、腿肌脱水、出血。腺胃与肌胃交界带出血。肾脏肿大,红褐色,肾小管和输尿管明显扩张,内有尿酸盐沉积,肝脾肿大褪色。
变异株导致的病变是法氏囊迅速萎缩及严重的免疫抑制,一般不见炎性水肿及出血性病变,而脾脏、盲肠扁桃体肿大是其主要特征。
五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和病理剖检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可通过实验室诊断。
六预防与治疗1、根据IBDV的特性,应施用严格的消毒和隔离来进行预防。消毒剂选用优质碘制剂(如三仪公司的聚维酮碘)或福尔马林进行彻底消毒,加强环境卫生的消毒工作是控制本病的关键措施,必须贯穿种蛋、孵化、育雏的全过程,选用有效消毒药对育雏舍、鸡笼、饲养用具等进行喷洒消毒,防止早期感染。生产中应提高种鸡的母源抗体水平,保护子代雏鸡避免早期感染。
2、疫苗预防
法氏囊作为鸡的中枢免疫器官之一,其对免疫的作用可想而知,若法氏囊遭到损害,则鸡的免疫应答能力大大降低,造成疫苗免疫接种失败,所以做法氏囊病疫苗免疫的时候,要考虑到在不伤害或较小伤害法氏囊的同时又能使鸡获得良好的主动免疫能力,才是优秀的疫苗。
法氏囊母源抗体的水平,取决于种鸡群,也就是说其母代的在产种蛋当时的抗体水平决定了子代法氏囊病母源抗体的高低,种鸡群抗体水平低的同样亦会导致子代法氏囊病抗体水平较低,一般来说,法氏囊病母源抗体在出壳后4-5天最高,4周后消失,所以母源抗体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何时进行免疫接种的的主要因素。抗体水平低时可以在低日龄接种疫苗,若抗体水平高时接种疫苗,会受到母源抗体的干扰,导致免疫接种效果不理想,而应当推迟免疫时间。
为了使子代苗鸡法氏囊抗体水平高且一致,种鸡群应当在开产前4周进行法氏囊活疫苗的免疫,4周后进行法氏囊病灭活苗的免疫注射,以后根据其抗体水平针对性地免疫接种,这样可以保证雏鸡能够获得较高且均匀一致的母源抗体,以保护雏鸡在低日龄时免受法氏囊的侵害,待免疫系统发育逐步成熟后再进行免疫。
雏鸡1周龄时免疫器官的发育非常重要,故此时要用高质量的饲料产品且不能使用有损于免疫器官的药物或疫苗。
(1)疫苗的选择
目前用于IBD的预防主要有活疫苗、灭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
根据IBD疫苗毒力的不同,活疫苗可分为中等偏强毒力疫苗(如、E、G)。中等毒力疫苗(如B87、HEP、BJ疫苗)及弱毒疫苗(D78、PBG98、LKT)。中等偏强毒株对法氏囊损害较大,一般用于有母源抗体较高的鸡群,不能用于母源抗体低或无母源抗体的鸡群,应慎用。中等毒力毒株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对法氏囊有轻微反应,一般用于有一定母源抗体鸡群,不能用于无母源抗体的鸡群。而弱毒株一般用于无母源抗体或母源抗体低的鸡群,虽然对法氏囊没有损伤,但免疫原性差,产生抗体慢,易受母源抗体干扰,保护期短。
随着疫苗毒力的增加,其对法氏囊淋巴组织的损害也在随之增加,主要表现为淋巴组织数量减少,法氏囊萎缩,免疫抑制等,但是其对母源抗体的干扰性的突破也随之提高,保护率也随之增加,相关疫苗毒力的减弱,对法氏囊淋巴组织的损害性也降低,对母源抗体的干扰性也降低,有时很难或根本不能突破母源抗体,保护率也下降。所以说对疫苗的优缺点也要分别看待,但是在生产实践中,雏鸡法氏囊的抗体不可能完全一致,不同日龄的种鸡、同日龄种鸡个体间的差异,所产的种蛋混在一起导致雏鸡法氏囊抗体整齐度不一致,在同一日龄免疫,不可能保证疫苗都能突破母源抗体的干扰,且产生坚强抵抗力,因此对一群有母源抗体的鸡群进行IBD的免疫,用中等毒力疫苗在母源抗体消失前进行免疫,必须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免疫才能成功。对特定鸡场并非所有疫苗都是有同样效果,在疾病流行区域或者存在超强毒的区域,建议用中等偏强毒力疫苗或中等毒力疫苗,而在相对温和的区域可以选用弱毒疫苗,在应激和免疫机能受损的情况下选用中强毒或中等毒力疫苗,则可能引发免疫抑制。
灭活苗是使用免疫原性好的强毒株或中等毒力毒株按照一定程序经灭活剂灭活制造出来的油乳剂疫苗,效果好,主要用于种鸡,以提高雏鸡的母源抗体水平。
基因工程疫苗是是一种新型疫苗,是使用DNA重组生物技术,把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遗传物质定向插入细菌、酵母菌或哺乳动物细胞中,使之充分表达,经纯化后而制得的疫苗。如疫苗中大肠杆菌表达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抗原,能够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2)疫苗质量
疫苗质量除生产厂家质量控制之外,最重要的是在运输或保存过程中导致质量下降,要严格按照生产厂家的运输和保存要求进行保管,否则会导致疫苗不合格。
(3)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的制定要根据鸡的品种、母源抗体水平,当地疫病流行状况,疫苗的特性,饲养管理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所以免疫程序不可能是统一的,每个地方也不可能是一致的,切忌生搬硬套。仅一次免疫母源抗体不同的鸡群,只能使部分鸡产生免疫应答,原因是若使用中强毒力疫苗,虽然可以突破母源抗体,使病毒在法氏囊内增殖,产生免疫力,但同时也损害了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形成免疫抑制,因为低母源抗体的鸡只,病毒在法氏囊内过量繁殖,损害了法氏囊的淋巴组织,虽然只是部分鸡只,但这些鸡会成为疫病的传染源,它会将各种病原增强后向外排出并传播,使疾病难以控制。若使用弱毒疫苗虽然不会损害法氏囊的淋巴组织,但母源抗体高的鸡群,抗体与疫苗毒力中和,当抗体水平下降到较低水平时,一旦病毒攻击就会出现法氏囊病。
最佳免疫日龄的确定:若1日龄AGP(琼脂扩散试验)阳性率达80-%,则7-10日龄时再测一次,若AGP阳性率率低于50%则首免在14日龄,21日时二免。若AGP阳性率率高于50%,则首免在17日龄,二免在24日龄,若1日龄AGP(琼脂扩散试验)阳性率低于80%,首免在10日龄,17日龄二免,种鸡在开产前和40周时要注射灭活疫苗以保障雏鸡获得较高的母源抗体。
接种法氏囊疫苗后,法氏囊处于炎性反应期,故一周内最好不要接种其它疫苗,否则效果不理想。
若雏鸡在一周内发病,则可能是感染了法氏囊病的超强毒株,可考虑首日免疫。
(4)免疫方法
通常情况下,法氏囊的免疫一般采取滴口或饮水免疫的方式进行,两种免疫方式在原理上是一样的。因为该病疫苗病毒主要在消化道黏膜的淋巴组织定居增殖,属消化道免疫,所以不提倡用点眼的方式进行免疫。
为提高免疫效果,不能使用金属容器,和含有消毒剂的水进行免疫,可使用冷开水或井水,饮水中加入2%的脱脂奶粉,以延长疫苗病毒的存活时间。
饮疫苗之前应停水2-4小时,视天气状况而定,天热时缩短时间,天冷时,可延长时间,让鸡有一种“渴”的感觉,再进行饮水免疫,可使鸡尽可能喝到疫苗,一般要求在一小时左右为宜。否则疫苗效价下降,影响免疫效果。
3、高免血清与卵黄
发病后可直接应用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进行治疗,但维持时间较短,一般在10天左右。注射时最好加入抗菌药。高免蛋黄属被动免疫抗体,经实验监测(胥桂华等):以肌肉注射2小时血清中出现抗体,皮下注射4小时血清中出现抗体,口服基本无效。24小时后无论肌肉注射还是皮下注射均能达到抗体高峰,但48小时开始下降,72小时后基本消失,但皮下注射抗体消失相对慢一些,
4、加强饲养管理,适当提高室内温度,降低饲料中的蛋白含量,提高维生素含量,有利于减少对肾脏的损害,投服保肝护肾药物。
5、早期发病可考虑使用干扰素治疗。干扰素可刺激机体产生抗病毒蛋白,减少病毒的复制。
七关于鸡群发生免疫抑制的讨论本病除引起鸡群死亡外,更大的危害是导致鸡群的免疫抑制。临床上可以见到法氏囊、脾脏、胸腺、盲肠扁桃体和哈德氏腺都有萎缩现象,而这些免疫器官的萎缩说明了淋巴细胞被破坏,造成了免疫抑制,使鸡群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加,同时也对其它疫苗的抗体反应降低,如易继发感染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球虫病、支原体等。而感染日龄越小则引起的免疫抑制越严重。因此时病毒会破坏法氏囊中的淋巴细胞,使法氏囊中的淋巴细胞无法向次级淋巴细胞传送,导致永久性的免疫抑制,若3周后发生本病,则免疫抑制现象较轻,或者是暂时性地免疫抑制,因为小鸡在3周时,B-淋巴细胞不但存在于法氏囊中,同时次级淋巴组织也已存在,法氏囊中的淋巴细胞被破坏,次级淋马细胞中还有,且被破坏的淋巴细胞10天后被新发育的淋巴细胞替代,日龄越大,越不易产生免疫抑制。那么要想控制好疾病的发生,就必须消除或降低鸡的免疫抑制,调节鸡的免疫系统,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应用转移因子、白介素、MHC-II类分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