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肌挛缩的诊断与治疗
一、概述
臀肌属髂肌后群,分为三层。浅层有臀大肌与阔筋膜张肌,中层由上而下依次是臀中肌、梨状肌、上孖肌、闭孔内肌、下孖肌和股方肌,深层有臀小肌和闭孔外肌。
臀肌挛缩症是指由于各种病因导致臀肌肌纤维及其筋膜纤维变性、挛缩,继而导致单侧或者双侧髋关节功能受限的临床症候群。
二、病因
臀肌挛缩症的病因尚未十分明确。目前研究表明其可能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注射因素:多与反复注射青霉素类药物相关,多次注射可造成臀肌发生机械性损伤,而青霉素类药物对肌肉组织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产生化学性损伤。因此反复多次注射可引起局部化学性炎症反应,继而发生机化,纤维组织增生,最后形成纤维瘢痕挛缩束带。注射因素亦为臀肌挛缩症发生的最常见原因。
(2)易感因素:即免疫因素和特殊的瘢痕体质。
(3)外伤、感染等因素: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并发症、臀部局部感染等。
(4)遗传特发因素,目前少见。
三、临床表现
臀肌挛缩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
症状及体征:
(1)步态异常:跑步时双下肢呈轻度外旋、外展状,俗称“外八步态”,同时,由于屈髋受限,步幅较小的缘故,导致行走或跑步时犹如跳跃前进,称为“跳步征”。
(2)双下肢不能完全靠拢,轻度外旋。站立时,由于臀大肌上部肌肉萎缩,使臀部外形相对尖削,称为“尖臀征”。坐位时则表现为不能翘“二郎腿”。下蹲时一部分病人需双膝向外闪动,画一弧形后方可双膝靠拢,完全蹲下,称“画圈征”,不能并腿下蹲;另一部分病人则表现为双髋外展外旋,双膝分开,形态如蛙屈曲时的后肢,称“蛙腿征”。
(3)屈髋时常由于在股骨大粗隆表面有索带滑过引发髋部弹响。
影像学表现:
(1)X线上可表现为骶髂关节旁线状致密影、股骨颈干角增大、股骨上端外展外旋、骨盆倾斜等,骶髂关节旁线状致密影呈纵行或弧形。
(2)CT扫描能更直观地了解臀肌萎缩情况及髂骨骨质改变。主要表现为臀肌体积缩小、钙化、坏死、条索状挛缩带及肌间隙增宽,双侧髂骨后部骨质增厚、变形。臀肌挛缩范围和程度与病程密切相关,病程越长,臀肌挛缩范围与程度越明显。但由于CT对软组织分辨程度较弱,因此征象常常显示不清。
(3)MRI主要表现为臀肌萎缩变薄,通常累及肌腹的上中1/3,肌间隙增宽并见脂肪信号影增多,肌肉纤维条索样改变,臀大肌外侧缘自髂骨翼至股骨大粗隆行程形态萎缩变小,可见增厚的纤维条索影,冠状位可显示其走行。
四、处理方式
一旦确诊臀肌挛缩症,需尽快进行手术治疗,避免长期挛缩造成患者疼痛,继而导致骨盆结构改变、遗留下肢畸形,造成骨关节炎、功能障碍等一系列并发症。
既往主要通过开放性手术松解挛缩组织,但由于创伤较大,术中易损伤重要神经或血管,加上臀肌挛缩患者多伴瘢痕体质,且容易发生松解不彻底等原因,最后常导致手术失败及复发等问题。也因此,开放性手术治疗臀肌挛缩症的方法亦逐渐不为人所用。
目前对于臀肌挛缩病人,主要采取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术前根据髋部局部解剖结构特点,精准定位,设计松解路径和区域,术中于镜下进行操作,有效避免在血管神经的损伤,降低手术风险。有些臀肌挛缩患者因髂胫束挛缩导致髌骨外脱位,通过关节镜下彻底松解髂胫束后,不仅臀肌得到松解,同时可减少髌骨倾斜和侧移,改善髌骨脱位,提高髌骨稳定性。
图文:李林鹏
编辑:蔡淼鑫
长按或扫一扫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