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仲景师治三阴病十字真言“温中,收纳,回阳,降逆,封固”,升降大法正是取此真经,四君子汤温中,柴芩温胆汤降逆,加龙骨牡蛎收纳,养精种玉汤封固。
灵素典籍临床医案
患者姓名:李**性别:男
年龄:35岁民族:汉
职业:无业婚姻状况:已婚
初诊时间:年2月25日科别:老年病科
主诉:肌肉萎缩不用伴入睡困难。
现病史:既往患者有“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病史,双下肢丧失行动能力,轮椅行动,双上肢肌力较弱,肌力4级;近期自觉入睡困难,伴头晕、乏力等不适,长期服用“右佐匹克隆偏”2/3片qn,仍觉眠浅易醒,双上肢冰凉、麻木。自发病以来,患者情绪低落,体质较差,眠差烦躁,纳食一般,大小便正常,近期体重变化不详。
既往史:既往有“先天性肌营养不良”、“高尿酸血症”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及手术外伤及输血史。
其他病史:无
体格检查(中医望、闻、切诊):望诊:神志清楚,面色少华,略显淡白。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舌态:正常,闻诊:声调圆润、细小,柔和,语言流畅;切诊:脉沉、细。
辅助检查:暂缺。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病名:1、萎证;2、不寐
(证型):1、脾阳不足,肝肾亏虚,中气亏虚证
2、肾阳亏虚证
西医诊断:1、先天性肌营养不良;
2、睡眠障碍
3、高尿酸血症
治法治则:补益中气,升阳散脾,调补肝肾。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附子干姜汤加减
具体方剂:
黄芪30g附子15g党参15g
甘草5g升麻15g陈皮15g
柴胡15g当归15g干姜10g
白术15g
医嘱:当日先予中药饮片3剂,温水泡20分钟,每两日一剂,一日三次,饭后服用,忌酸冷,荤腥等物,嘱避免情绪激动。
二诊:年2月18日,睡眠仍差,伴梦多易醒,偶发心悸、畏寒、四肢欠温、食欲变差,记忆力变差等不适。舌淡红,苔薄白,夹水滑,脉沉、细、数,继续予以前方加减。
三诊:年6月14日,自诉睡眠较前好转,心悸次数较前减少,双上肢仍觉冰凉异常,小便清长量多,腰酸冷伴阳痿遗精,腹胀、食欲不振、大便偏干,舌质淡红,边尖点刺,脉沉、细,伴眼花。
中医诊断:病名:1、萎证;2、不寐
(证型):1、萎证—太阴病
2、不寐—少阴太阴厥阴合病
西医诊断:1、先天性肌营养不良;
2、睡眠障碍
3、高尿酸血症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封髓丹”加减
具体方剂:
黄芪40g龟板15g党参15g
甘草10g升麻15g白术15g
陈皮15g柴胡15g当归15g
细辛5g肉桂8g骨碎补15g
干姜10g砂仁15g龙骨15g
牡蛎15g黄柏10g乌梅15g
医嘱:当日先予中药饮片4剂,温水泡20分钟,每两日一剂,一日三次,饭后服用,忌酸冷,荤腥等物。
辩证分析:依据患者主诉,四诊合参,诊断为不寐-脾阳不足,肝肾亏虚,中气亏虚证,其伴于入睡困难伴有倦怠乏力表现,则为脾阳亏虚,清阳不升之表现;因其有“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病史,中医诊断为“萎证”,多认识为“治萎多取阳明”,多考虑为脾气不升及气阴不足,而致筋脉失养,以肢体软弱无力、经脉弛缓、甚至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病证。所以方剂上选择东垣之“补中益气汤”加减,而阳虚失眠的话选择用“附子干姜汤”,伤寒讲“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而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烦是指心烦不安,躁指手足躁扰,烦属阳,燥属阴,四逆汤证以脉微细但欲寐,其躁是肾阳虚极,使神不自主,手足作非意识的动作,而本条之证,昼日烦躁不得眠,显然是指心烦,属阳,之所以出现"昼日顺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是因为本条之证属误治损伤肾阳,全身一派寒象,日天阳气旺,人得天阳之助,欲与阴爭,但抗爭无力,不能入肾散寒,只能浮在上焦,故现烦躁,夜晚阴气盛,阳气无援,只能龟缩,故夜而安静,少阴病最怕亡阳,沉治少阴最重视阳气,日天有阳气能与寒邪抗爭是多么珍贵的现象,(连李克绍亦认为昼日之烦躁,表示卫阳尚有奋起抗邪的能力)。
一诊后患者睡眠较前好转,但其畏寒怕冷之证还未改善,二诊继予前方思路加减,补益中气,考虑久病入络,调整时间需久。三诊患者出现新的症状,即双上肢仍觉冰凉异常,小便清长量多,腰酸冷伴阳痿遗精,腹胀、食欲不振、大便偏干,伴眼花。而其舌脉为舌质淡红,边尖点刺,脉沉、细,考虑为三阴脏寒,采用“潜阳法”,加用“封髓丹”封藏肾气。骨碎补入肾经,强健筋骨;乌梅收敛阳气;龙骨、牡蛎重坠,潜藏阳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