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以肩痛、肩关节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疾患,简称“肩周炎”。该病病名较多,因睡眠时肩部受凉引起的称“漏肩风”或“露肩风”;因肩部活动明显受限,形同冻结而称“冻结肩”;因该病多发于50岁左右,故又称“五十肩”。此外,还称“肩凝风”、“肩凝症”等。
从中医角度讲,肩周炎的发病原因包括内因与外因。
内因:肩周炎多发于50岁左右,患者多数存在肝肾渐衰、肾气不足、气血虚亏与筋肉失于濡养状况,这是其发病内因;
外因:患者多数在外伤劳损或风寒湿邪侵袭情况下发病,因此外伤劳损或风寒湿邪侵袭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外因。从现代医学角度讲,肩关节的关节囊与关节周围软组织在内因与外因作用下发生慢性无菌性炎症反应,而引起软组织广泛性粘连,致使肩关节活动障碍,发为肩周炎。肩部的骨折、脱位,臂部或前臂的骨折,因固定时间太长或在固定期间不注意肩关节的功能锻炼亦可诱发肩周炎。
多见于中老年人,多数慢性发病,少数有外伤史;
肩部疼痛夜间明显;
肩关节外展外旋活动受限,发展至肩关节活动广泛受限;检查肩部肿胀不明显,肩前、后、外侧均可有压痛,病程长者可见肩臂肌肉萎缩,尤以三角肌明显。肩外展功能受限,被动外展时,肩部随之高耸。重者外展、外旋、后伸等各方向功能活动均受到严重限制。
此病病程较长,一般在一年以内,长者可达二年左右。根据不同病理过程和病情状况,可将本病分为急性疼痛期、粘连僵硬期和缓解恢复期。
影像检查多属阴性。有时可见骨质疏松、冈上肌腱钙化或大结节处有密度增高的阴影。
1.理筋手法
患者端坐位、侧卧位或仰卧位,术者先运用滚法、揉法、拿捏法作用于肩前、肩后和肩外侧,用拇、示、中三指对握三角肌束,作垂直于肌纤维走行方向的拨法,再拨动痛点附近的冈上肌、胸肌以充分放松肌肉;然后术者左手扶住肩部,右手握患手,作牵拉、抖动和旋转活动;最后帮助患肢作外展、内收、前屈、后伸等动作,解除肌腱粘连,帮助功能恢复。手法治疗,用力以患者能忍受为度,隔日治疗一次,10次为一疗程。
2.药物治疗
内服药:治宜“补气血、益肝肾、温经络、祛风湿”为主,内服独活寄生汤或三痹汤等加减。
外用药:急性期疼痛、触痛敏感,肩关节活动障碍者,可选用海桐皮汤热敷熏洗,外贴伤湿止痛膏等。
3.物理疗法
可采用超短波、磁疗、蜡疗、光疗、热疗等。
4.练功活动
练功疗法是本病治疗的重要步骤。
功能锻炼是肩周炎粘连僵硬期的重要治疗措施,患者可在早晚反复作外展、上举、内旋、外旋、前屈、后伸、环转等功能活动,如“内外运旋”、“叉手托上”、“手拉滑车”、“手指爬墙”等动作。
锻炼必须酌情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久之可见效果。否则,操之过急,有损无益。
平时注意肩部保暖,勿受风寒湿邪,经常进行肩部自我锻炼;
本病急性期表现以疼痛为主,应减轻持重,减少肩关节活动;
慢性期关节粘连,要加强功能锻炼;
肩周炎病程长、疗效慢,部分病人虽可自愈,但时间长、痛苦大、功能恢复不全。因此要鼓励患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加强自主练功,以增进疗效,缩短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