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虫性假肥大型多发性肌炎及其肌电图3例

囊虫性假肥大型多发性肌炎及其肌电图3例报告

宋新光*马云祥**乔思杰*朱金华△

例1张某,男,24岁,农民。全身皮下结节达2千多个,双大腿周径分别粗达56.5和57厘米,双小腿50和45厘米,触之坚硬如板状;双上肢近端外观粗壮但自觉无力。肌电图检查:左股四头肌、右腓肠肌偶见纤氨电位;运动单位电位短多相波多,部分呈低电压、短时限(附图);最大用力收缩时为病理混合型。

附图

脸肠肌(左一1线,右一2线)一主动脉收缩时MUV电压最大时仅达微状,每波时限1~2毫秒,短多相波明显增多,系典型的肌营养不良性肌电位。

针电极探查中发现运动单位范围变小,电静息区域较多且范围较大。肌电图诊断意见:肌源性损害,间质(推测为囊结、纤维组织或炎性细胞)增多.病理检查;入院前送病理标本切片显示囊尼勤退变,囊外液内有兰色钙盐颗粒沉着,外层囊膜构成于厚层纤维组织,内侧有一薄层上皮样组织细胞,外周散在淋巴细胞浸润:肌纤维萎缩、同质化,肌纤维间有增生的纤维组织,并散在组织细胞浸润。出院前再次送检标本,切片显示囊尾蚴退变,结构不清,外层囊膜自内至外为组织细胞和异物巨细胞层、胶元纤维层,仅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邻近肌纤维炎症波及处有灶性同质化。

例2师某,女,22岁,农民。左大腿周径53厘米,右54厘米,双小腿39.5厘米;血沉70毫米/小时。肌电图检查:双腓肠肌无自发电位,插入电位不延长;运动单位电位多数为短时限(5毫秒以下)、低电压(微伏以下)、短多相,少数运动单位电压正常而时限较短;最大用力收缩时为病理混合型。探查中发现电静息区多而大。肌电图诊断意见:肌源性损害,间质增多。病理检查:第一次送检软组织及囊结,切片未发现横纹肌组织有明显病变。第二次送检标本,切片见囊尾蚴结构清晰。周围有一层致密的淋巴细胞浸润。

例3宋某,男,25岁,工人。双下肢肿胀、疼痛、变粗,无力,双大腿周径分别为51和53厘米,双小腿均为36.5厘米,触之坚硬如板状。肌电图检查:除左腓肠肌有部分正常运动单位电位外,同例2。肌电图诊断意见:肌源性损害,右下肢较重。病理检查;入院前十天取活检切片见囊尾蚴结构清晰,外层囊膜构成于纤维组织,其外侧散在少许淋巴细胞。肌纤维肿胀,血管增生、充血。

讨论

多发性肌炎可有多种病因,本文3例均由囊虫病引起,并均与脑囊虫病合并存在。其肌炎的发生可能与囊虫在肌内寄生时产生毒性物质,或引起全身免疫学、内分泌学异常,或膨胀的囊包影响肌肉血循环等因素有关。囊虫可被药物杀灭钙化,但继之而来的机械性、化学性刺激却可能使肌炎持续存在。该3例均特征性地表现为以双下肢特别是腓肠肌为主的极端肥大,触之异常坚硬、针刺阻力极大,有自发性肌痛而压痛并不明显,这些在一般的多肌炎病例是少见的。本文系首次由肌电图提示,它们是一种原发性炎症性肌病,且肌电与病理检查均证实此种“肌肥大”并非肌纤维代偿性增粗而是间质增宽所致的假性肥大。其典型病理表现为:活着和退变的囊尾蚴由纤维组织构成的囊膜包裹,外周淋巴细胞浸润,囊外横纹肌纤维肿胀、变性、萎缩,肌纤维间血管增生、扩张充血并有炎性细胞浸润。由此可见,囊虫性肌炎应为一种变态反应性病变。为标志其形态学特殊性,本文将其称为“囊虫性假肥大型多发性肌炎”。

肌电检查与肌活检结合可起到互相补充、提高诊断正确性的作用。在监视病情进展、判断治疗效果等方面,肌电图也是一个客观而有用的手段。

*:医院**:河南省卫生防疫站△: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jux.com/wsby/8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