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鸡)腿病是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疾病,肉鸡腿病发生率近几年日趋严重,腿病是影响肉鸡正常运动能力的腿部疾病,表现为腿肌无力,骨骼变形且关节囊肿等,造成跛行,瘫痪,严重影响运动和采食,制约生长速度,降低养殖效益。该病发病率约为2%~5%,成为制约肉鸡养殖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肉鸡腿病是复杂的多因素疾病,能引起鸡腿病的原因很多,包括遗传、传染性疾病、饲料营养、饲养管理、环境等诸多因素,其致病因素比较复杂。。病鸡关节肿胀、发炎,行动不便,跛行或不愿行走,采食困难,生长停滞。鸡群的饲料转化率下降,淘汰率增高,在经济上造成一定的损失。另外,据研究,鸡跛腿还与孵化时湿度、温度的控制有一定的关系。
一、禽(鸡)病毒性关节炎1、病原学:病毒性关节炎的病原为禽呼肠孤病毒(Avainreovirus)。该病毒与其他动物的弧肠病毒在形态方面基本相同,病毒粒子无囊膜,呈20面体对称排列,直径约为75nm,在氯化铯的浮密度为1.36~1.37g/ml。其基因组由10个节段的双链RNA构成。
我国从年首次报道鸡病毒性关节炎以来,已经在全国各地分离了多个Reov毒株,但不同毒株之间的相互关系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研究。鸡呼肠孤病毒除引起鸡关节炎以外,还能引起一些其他的疾病和病变,如吸收不良综合征、传染性腺胃炎、心包炎、心包积液、心肌炎、肠炎、肝炎、法氏囊及胸腺萎缩、骨骼异常,以及某些呼吸道症状。
2、流行病学:鸡病毒性关节炎的感染率和发病率因鸡的年龄不同而有差异。鸡年龄越大,敏感性越低,10周龄之后明显降低。一般认为,雏鸡的易感性可能与雏鸡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有关。自然感染发病多见于4~7周龄鸡,也有更大鸡龄发生关节炎的报道。发病率可高达%,而死亡率通常低于6%。
3、症状:在急性感染的情况下,鸡表现跛行,部分鸡生长受阻;慢性感染期跛行更加明显,少数鸡跗关节不能运动。病鸡食欲和活力减退,不愿行动,喜坐在关节上,驱赶时或勉强移动,但步态不稳,续而出现跛行或单脚跳跃。病鸡因得不到充足的水分与饲料而日渐消瘦,贫血,发育停滞,少数逐渐衰竭而死。检查病鸡可见单侧或双侧跗关节肿胀。在日龄较大的肉鸡中可见腓肠腱断裂而导致顽固性跛行。
4、剖检变化:患鸡跗关节上下周围肿胀,切开皮肤可见到关节上部腓肠腱水肿,滑膜内经常有充血或点状出血,关节腔内含有淡黄色或血样渗出物,少数病例的渗出物为脓性,与传染性滑膜炎病变相似,这可能与某些细菌的继发感染有关。其他关节腔呈淡红色,关节液增加。根据病程长短,有时可见周围组织与骨膜脱离。有的再切面可见肌和腱交接部发生的不全断裂和周围组织粘连,关节腔有浓样、干酪样渗出物。有时可见心外膜炎,肝脾和心肌上有细小的坏死灶。
5、防制措施:对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预防是控制本病的唯一方法。一般的预防方法是加强卫生管理及鸡舍的定期消毒,淘汰患病鸡。也可以通过预防接种的方式防制本病,目前已有多种疫苗。
二、滑液支原体感染1、病原学:鸡滑液支原体感染是由滑夜支原体引起的。病原具有一般支原体特征。
2、症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跗关节和趾关节受到感染出现跛行。严重时,关节热、肿、痛、甚至站立不起。鸡群患病率一般5%~20%,有时可达半数以上,死亡率不超过10%。另一种形式呈现呼吸道症状,喷嚏咳嗽,流鼻涕,呼吸道症状常出现在接种活疫苗或应激之后。也有二者兼而有之的。
3、病理变化:疾病侵入到关节的病例,常出现有腱鞘炎、滑膜炎和骨关节炎,开始时水肿、有渗出物,最初清亮渐次混浊,最终呈干酪样。严重病例甚至在头顶和颈上方出现干酪样物质。受影响的关节色黄红,有时关节软骨出现糜烂。
4、除去目前尚缺乏疫苗用于接种免疫外其他基本与用于鸡毒支原体的相同。
三、关节炎型的鸡葡萄球菌病也会引起跛腿病鸡可见关节炎症状,多个关节炎性肿胀,呈紫红或者黑色,有的可见破溃并结成污黑色痂。
四、遗传因素Asmundsan等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指出,肉鸡软骨营养障碍是一种遗传性状,鸡发生的软骨营养障碍是由染色体隐性基因遗传的。众学者培养出了腿病发生率高和低的品系,进而肯定了腿病的遗传本质。腿病可能与一种主要的性连锁隐性基因有关。在相同条件下,仔公鸡腿病发生率为46%,母鸡较少发病,发病日龄多见于3~8周龄。其发病率与日龄、品种有一定的关系。
五、其他传染性疾病影响1、新城疫:今年来各地流行的多是非典型的鸡新城疫,病鸡多呈现精神萎顿,步态不稳,跛行或麻痹。产蛋鸡仅仅表现在鸡张口呼吸,拉稀,产蛋率下降,在觅食和受惊时个别鸡出现颈部扭转等神经症状,很少死亡。
2、神经型马立克氏病:常见与3~4月龄鸡,由于病毒侵害坐骨神经丛,常因起一肢或两肢发生不全麻痹或全麻痹,最常见的是“劈叉”姿势,剖检时主要看腹腔神经丛,坐骨神经丛,臂神经丛,内脏大神经,一般要比健康状态下粗2~3倍,呈现黄白色或灰白色,水肿,横纹消失。
3、脑脊髓炎:主要感染2~3周龄的鸡,出现运动失调和震颤为主要特征,病鸡步态异常,严重时两肢瘫痪,躺卧不起,两肢向一侧伸展,直到死亡。
4、禽霍乱:主要指慢性霍乱,当病菌侵入关节,可引起关节化脓和肿胀,因而出现跛行。临床上多见病鸡肉髯苍白,肿胀,有的呼吸道症状明显,鼻腔肿大,鼻流粘液。
5、禽结核:病鸡沉郁,体重明显减轻,当骨骼受到侵害时表现一侧性跛行,走路有跳跃步态,关节内结核常常引起瘫痪。
6、包涵体性肺炎:鸡羽毛松乱,鸡冠发白,贫血,肝脏黄色易碎,有出血点和坏死点,大腿骨骨髓呈现粉红色或黄色,胸肌,腿肌,皮下组织及内脏组织发生广泛性出血。
7、寄生虫:卡氏白细胞虫病,鸡膝螨病,导致的运动困难,趾骨坏死。
六、日粮因素1、日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这是由于代谢障碍引起的腿病。研究证明,高能量和高蛋白日粮促进了雏鸡的快速成长,提高了饲料转化率,但腿病发生率明显提高,因为当使用蛋白质含量很高的饲料喂鸡时,尿酸盐大量沉积于关节,形成关节型通痛风。
2、日龄钙磷含量及钙磷比例:日粮中合适的钙磷,及有效磷水平及其对肉鸡的腿病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肉鸡对钙磷需要量最多,也容易发生钙磷缺乏症,导致鸡患软骨症,骨质疏松症,比较常见的是两腿呈“八”字,龙骨呈“S”形,肋骨与脊柱结合处呈串球状肿大。
3、日粮中电解质平衡:增加日粮中正离子(K+Na+Mg+)的含量,可以减少腿病的发生率,当日粮中氯化铵含量过高时会导致代谢酸中毒,腿病发生率提高。
4、微量矿物质含量,与肉鸡腿病有关的微量元素有锰、铜、锌、镍、和硒等。当肉鸡缺锰时引起胫骨关节增大,胫骨远端和趾骨近端扭转或弯曲,最后从腓肠肌肌腱滑脱,行走困难,锌缺乏时,病鸡运动失调,长骨短粗,跗关节肿大,腿脚皮肤鳞片状,重者发生坏死性皮炎,铜的作用主要在于共价交换时形成原纤维所必须,缺铜时肉鸡表现易骨折,运动失调,骨骼处软骨增厚,痉挛性麻痹等。硒和VE缺乏往往同时发生,缺硒能使VE的吸收受阻,从而引起肉鸡脑软化,两腿痉挛,麻痹,共济失调。
5、维生素的含量:VD缺乏时引起佝偻病、软骨症;VE缺乏时引起脑软化、共济失调;VB1缺乏时引起外周神经麻痹,常表现为“观星”现象;VB2缺乏时病鸡的脚抓弯曲,瘫痪;胆碱缺乏时产生滑腱症;烟酸缺乏时引起飞节肿大,腿骨弯曲。
6、抗营养因子:用含单宁的高粱喂鸡容易发生关节肿大,用含抗胰蛋白酶因子和脲酶活性高的豆饼喂鸡时腿病发生率高。
7、霉菌毒素:主要是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烟曲霉毒素,T-2毒素。它们在常规饲料中普遍存在,在污染严重地区发病较高。
七、管理因素1、外伤:机械性骨折,扭伤引起的炎症。
2、温度和空气:高温会促使笼养肉鸡骨骼强度较弱和变形。鸡舍内缺氧环境会诱发鸡发生腿病,一氧化碳,氨气,福尔马林等中毒,也会引起腿病。
3、光照:肉鸡饲养不易使用连续光照,但高强度光照可刺激胫骨生长盘的发育,促进生长盘的关闭,减少腿病的发生。
4、中毒:常规用药中毒均会引起腿病,常见症状是食欲废绝,两腿发软,瘫痪,腿向外伸展,行动困难。
八、预防措施在诊断鸡群腿病时不可轻易下结论,而应该对鸡群的饲养管理、环境条件,饲料营养因素,品种等综合考虑。
1、保证饲料的营养均衡:满足肉鸡所需的矿物质和维生素,保证电解质平衡,减少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含量,同时不使用霉变饲料。
2、分段控制饲养:在饲养前期,指前两周内,保证鸡长好骨架,防止体脂积蓄,四周龄之后,加速育肥以增加肉的嫩度。
3、创造适宜的环境:鸡舍按通风方案严格执行,卫生干燥,防潮,饲养密度要适宜,一般建议笼养0.49㎡饲养9只,饲喂方式采用少喂勤添方式,以增加鸡啄食和运动时间,在转群和疫苗防疫时,尽可能减少应激。
4、做好疾病防治:部分细菌和病毒感染也会诱发肉鸡感染腿病,所以必须做好疫苗接种和预防工作,对患鸡要及早隔离,精心管理。
九、实际案例分析:在肉鸡的饲养管理中,常见的引起腿病的原因主要为病毒性关节炎、滑膜炎支原体及葡萄球菌引起的关节炎等。主要以加强饲养管理及环境控制为主要防制措施,发现跛腿鸡及时淘汰,避免水平传播。
一般的肉鸡饲养过程中都会出现跛腿鸡,所占比例约为1%以内。怀疑与种鸡的禽呼肠孤病毒垂直传播有一定关系。后期会增加剖检照片及病原的分离鉴定报告。
参考文献甘孟侯等.中国禽病学.,11(2):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