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特点
副猪嗜血杆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副猪嗜血杆菌分为15种血清型。副猪嗜血杆菌影响1周龄到4月龄的猪,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多发,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该病通过呼吸系统传播,作为一种条件性的机会性疾病,环境应激,断奶应激,圆环病毒、流感、支原体肺炎、呼吸道冠状病毒感染容易发生
二、临床症状
外部表现:临床症状包括发热、食欲不振、厌食、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跛行、可视粘膜发绀、侧卧。死前有神经症状。
解剖症状:
主要是纤维素性胸膜炎,腹膜炎.胸腔.心包积液.绒毛心比较典型.淋巴结肿大.
心包炎、胸腔积水,腹腔大量纤维素渗出物,严重的肺部粘连在胸壁上。关节腔有黄色粘液。
三、预防治疗
本病是蓝耳病指示病,主要由环境应激引起,由病毒病继发感染,常与蓝耳病后多继发此病。此病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的原因大多不是疾病本身造成,而是用药量过多或药量过大,导致肝肾等器官负荷过大,加之细菌毒素,导致脏器衰竭而死亡。实质性猪场表现为混合感染:蓝耳病+副猪或圆环病毒+副猪。
治疗原则:注射氨苄,氟苯尼考,庆大霉素配合地塞米松。对头孢和氧氟沙星、氟苯尼考、替米考星、泰乐菌素也比较敏感。因本病多是继发感染,因此要控制好原发病,做好基础免疫非常重要。(主要做好猪瘟和伪狂犬免疫,适当考虑蓝耳病)
发病猪群主要集中在保育阶段,因此在保育阶段45日龄左右用泰乐菌素、替米考星+多维预防保健可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同时尽量减少环境应激,增强自身免疫。
隔离病猪,用敏感的抗菌素进行治疗,口服抗菌素进行全群性药物预防。为控制本病的发生发展和耐药菌株出现,应进行药敏试验,科学使用抗菌素。
(1)替米考星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0.2mL/kg,每早肌注1次,连用5~7d。
及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影响猪生产的各个阶段,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因此,应对本病引起高度重视。
副猪嗜血杆菌控制关键在预防保健,产房后期仔猪、断奶保育猪死亡解剖发现肺脏水肿炎症、心包积液或绒毛心,关节液增多或化脓,有的急性死亡多数消瘦死亡送检发病活体检出副嗜血杆菌、链球菌等,发病猪即使使用药敏试验药物治疗无效。副猪嗜血杆菌是蓝耳病、圆环病毒的影子。
郭宏海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