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可以有效地降低血糖,显著减少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更是1型糖尿病患者必不可少的药物,可做终身替代治疗。但是胰岛素也有一些不良反应,甚至严重可致死,你知道吗?
1.低血糖症低血糖症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血浆葡萄糖浓度过低(糖尿病患者<3.9mmol/L),临床上以交感神经兴奋和脑细胞缺糖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
低血糖症是胰岛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其主要表现包括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和低血糖中枢神经症,表现为心悸、乏力、出汗、面色苍白、意识模糊、昏迷,长期或严重的低血糖还可造成意识丧失,甚至危及生命。
防治措施:
(1)加强对糖尿病患者关于胰岛素方面的健康宣教;
(2)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可有效减少低血糖发生。糖尿病患者要掌握胰岛素泵报警后的应急处理,防止不能停泵导致的注入胰岛素过量;
(3)如进食较少甚至不能进食或腹泻,可在医生建议下适当减量甚至停用胰岛素;
(4)定期监测血糖,尤其三餐前后血糖。凌晨三点容易低血糖,建议每周2~3次监测。随着血糖控制,所需胰岛素量会逐渐减少,通过血糖监测可以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避免低血糖。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过程中,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系(CGMS)效果更佳。
2.体重增加体重增加是胰岛素治疗时另一个重要的不良反应,多发生于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严格,或治疗前超重的患者。
体重增加可能一是胰岛素可增加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促进葡萄糖和脂肪的合成,其次血糖控制后胰岛素可能导致低血糖,患者食欲增加。此外,随着血糖的控制,尿糖排泄减少致使热量消耗降低也会导致体重增加。
防治措施:
(1)加强运动,运动可以激活葡萄糖在肌肉中的转运过程,增加葡萄糖的利用;
(2)饮食控制,控制总热量,根据体重、年龄、活动量分配食物,适当增加粗纤维蔬菜的摄入;
(3)联合使用糖苷酶抑制药或双胍类药物,有助于减轻体重;
(4)对体质指数(BMI)>40kg/m2者行减重手术。
3.胰岛素水肿胰岛素水肿是患者使用胰岛素后出现腿部或全身性水肿,是胰岛素少见的不良反应,多见于首次使用胰岛素,尤其剂量偏大者。
胰岛素水肿多见于应用胰岛素后血糖迅速得到控制的糖尿病,一般均能自行消退。其原因与用胰岛素控制后发生的水钠潴留有关。此外可能与胰岛素本身可作用于肾脏,促进肾小管回吸收钠有关。
防治措施:
胰岛素水肿一般几周后可自行消失,无需特殊治疗,也不必停用胰岛素。关键是低盐饮食,避免摄盐过多而致水钠潴留加重。个别水肿程度较重者需要加用小剂量利尿剂,以防止引发心力衰竭。
4.胰岛素过敏胰岛素过敏反应可表现为:发红、疼痛、瘙痒、荨麻疹、肿胀或炎症。据统计,在所有使用胰岛素的患者中,出现局部过敏反应的比例为5%~10%;而全身性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仅0.07%。过敏原因可能与使用不纯胰岛素有关,对胰岛素中的鱼精蛋白及锌过敏。
防治措施:
局部胰岛素过敏可考虑将胰岛素分次注射、更换注射部位、服用抗过敏药物,或糖皮质激素等处理。
若上述治疗失败或全身性过敏时,需考虑更换不同类型的胰岛素。更换前行皮肤过敏测试有助于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率。
皮肤过敏试验是采用1U胰岛素皮下注射,观察15min和1h时皮肤红肿的直径,如使用优泌林R15min后,直径>4.5cm和(或)1h>3.5cm;诺和灵R15min>3.5cm和(或)60min>3.0cm,可视为阳性。
5.视力障碍胰岛素治疗时部分患者出现视力模糊,血糖迅速下降,影响晶状体及玻璃体渗透压,使晶状体内水分逸出而屈光率下降,发生远视。
防治措施:
当人体对降下来的血糖逐渐适应后,视力会在几周内逐渐恢复。如果血糖控制不佳,视物一直模糊,建议去眼科检查一下眼底有无发生改变。
6.脂肪营养不良人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均可引起脂肪营养不良。脂肪营养不良有两种表现,一种是皮下脂肪萎缩,表现为局部凹陷性皮脂缺失,可能同胰岛素制剂不纯相关;
另一种是皮下脂肪增生,表现为皮下组织出现增生或硬块,可能与胰岛素刺激局部脂肪增生有关。
防治措施:
(1)选择较高纯度的胰岛素产品可以降低或缓解发生率;
(2)选择注射器并注意轮换使用,一般注射部位为上臂前外侧,大腿前外侧,臀部及腹部,每次注射要改变部位,1周内不要在同一部位注射2次;
(3)采用热敷、按摩等理疗,可使其慢慢恢复。
虽然胰岛素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糖尿病患者不应因为这些副作用而拒接使用胰岛素,导致血糖控制不稳、造成并发症,影响健康。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策划戴冬君投稿
daidongjun
dxy.cn题图站酷海洛
参考文献:
1.刘超,王昆.胰岛素的不良反应[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9(3):5-9
2.李杏翠,陈晶,陈景维,等.胰岛素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J].中国药学杂志,,47(18):-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