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医生,我家宝宝头怎么老是歪向一边?
医生,宝宝的头怎么不圆,这里凹进去一块?
医生,我家宝宝怎么大小脸、左右不对称?
其实这些症状都可能是小儿斜颈造成的。
答
小儿斜颈,医学上称作先天性肌性斜颈,民间俗称“歪脖子病”,是一种颈部姿势性畸形,通常在2-4周龄前出现明显表现,其特征为颈侧屈(头向一侧倾斜)和颈旋转(面部朝向另一侧)。其病因目前尚未明确,有人提出宫内胎头位置不正和胸锁乳突肌损伤导致纤维化可能促发该病,也有报道称该疾病有家族性倾向。
先天性肌性斜颈有3种类型
病情由轻到重分别是:
1.姿势性:婴儿有姿势偏好,比如说婴儿一侧行母乳喂养或奶瓶喂养的难度明显高于另一侧;但无肌肉紧张和关节被动活动度受限;
2.肌性:胸锁乳突肌紧张和关节被动活动度受限;
3.颈部纤维瘤:这种纤维瘤是“假性肿瘤”,是因胸锁乳突肌增厚形成的颈部肿块,患儿的关节被动活动度明显受限。
如何诊断小儿斜颈?
儿科医生或康复科医生通常根据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凭婴儿的症状和体征来临床诊断,必要时会行颈部超声检查评估是否有颈部纤维瘤。
具有以下临床表现的婴儿可诊断为先天性肌性斜颈:
1.头向一侧倾斜,通常2-4周龄前就很明显。
2.颈椎活动度减小,颈部左右活动不对称。头向一侧旋转,下巴无法碰到肩膀;头向侧边倾斜,耳朵无法贴到肩膀。
3.颈部可触及明显的肌肉紧张或肿块。
斜颈引起的其他症状:颅面不对称最为多见,表现为脸颊大小不等、眼裂大小不等、头颅一侧扁平、耳朵高低不等,可伴有斜视,严重者可有颈椎或脊柱畸形。
如上图所示,该患儿左侧胸锁乳突肌挛缩,所以头偏向左侧,脸转向右侧。通常大部分的小儿斜颈患者通过早期康复干预可以治愈,康复效果欠佳者需进一步手术治疗。
对于小儿斜颈,肌肉牵伸是重中之重,除了每周固定的治疗时间外,患儿家庭的配合可以极大地加速康复进程。
接下来,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下小儿斜颈的家庭牵伸法。
首先,我们先要分辨应该拉伸哪侧颈部肌肉,或者说,要鼓励宝宝做什么动作。以上图患儿为例,我们需要鼓励患儿脸转向左侧,头偏向右侧。
1.平卧位:一手固定患儿肩膀,另一手掌扶住患侧(靠近耳朵处),轻轻将患儿头偏向右侧。当感到明显阻力时停住,停留10-15秒后慢慢放开,循序渐进地延长停留时间,若患儿耐受,可停留45-60秒后放开,每次重复3-4个周期,每天2-3次。
2.骑跨位:5-6月龄患儿一般可维持坐位平衡。我们可让患儿骑跨坐在家人腿上,一手扶住或环抱其胸前保护患儿,慢慢将其身体像患侧偏斜,另一手掌扶住头部(患侧耳朵处),轻轻将患儿头部往中立位牵伸。若有其他家庭成员在场,可坐在患儿面前与其互动,分散其注意力,逐步延长牵伸时间。若患儿耐受,可停留45-60秒后放开,每次重复3-4个周期,每天2-3次。
3.飞机抱:一手从患儿胯下穿出,环抱胸前,贴近自己躯体,牢牢固定好,另一手扶住患侧头部(靠近耳朵处)向右侧偏头,同时左右摇晃家属自己的身体。一般这类摇动、旋转动作可以有效地安抚小儿,分散其注意力。若患儿耐受,可停留45-60秒后放开,每次重复3-4个周期,每天2-3次。
4.将牵伸融入患儿日常生活:比如说患儿趴位玩耍时,家人与其平行趴在地上,待在患儿患侧,鼓励其面部转向患侧与家人互动;喂养患儿时,有意识地调整左右位置,鼓励患儿面部转向患侧寻找奶瓶;在家人保护下侧卧位玩耍,用摇铃等玩具吸引其注意力,鼓励其面部转向患侧。
通常经过4-6周的专业康复治疗和严格家庭牵伸干预后,患儿症状会得到明显改善,他/她会主动向左右两侧转头与家人互动,头颅畸形、面部不对称等问题也会随着小儿生长逐渐减轻、消失。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