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不同原因引起的肢体肌肉萎缩在神经内科求诊的患者中很常见,如果不能确定正确的辨别诊断,对症治理,某些类型的肌肉萎缩将引起肢体功能的严重障碍。延误治疗时机,增加患者的痛苦与经济负担。我院肌电图室通过确诊的21例废用性肌肉萎缩、10例局部肢体脂肪萎缩、30例神经源性肌肉萎缩患者的EMG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合临床表现与其他相关的检查,采取相应的措施,最终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废用性肌肉萎缩、局部肢体脂肪萎缩、神经源性肌肉萎缩患者在临床表现上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1、肌肉外形的明显改变,患者肢体变细(交健侧肢体);
2、萎缩部位的皮肤有不同程度的感觉异常;
3、萎缩肢体激励下江南,运动功能障碍。
使用丹麦丹迪生产的Keypoint肌电图仪,病人取平卧位,室温保持26-28℃,周围环境安静无干扰,肢体表面温度在34-36℃之间,萎缩肌肉行同心针电极EMG测定,盘状表面电极测定NCV,测定运动单位(MUP)的灵敏度用0.1~1mV/cm,10-20Hz为低频滤波下限,10KHz为高频滤波上限,EMG检查观察:1、插入电位2、终极电位3、MUP电位4、MUP测定5、MUP募集类型。
EMG异常指标:1、插入电位延长,2、2处以上出现正锐波及纤颤电位3、运动单位消失或减少4、MUP时限延长,波幅增大。
NCV测定:,检测结果与年龄匹配的正医院肌电图室和汤晓芙正常值标准,NCV所测值正常值的X-2.5s为减慢,远端潜伏期正常值X+2.5s为延长。统计学处理检查的全部数据均采用X2检验
神经源性肌肉萎缩患者的EMG异常率明显高于废用性肌肉萎缩及局部肢体脂肪萎缩,异常率高达%(P0.01),废用性肌萎缩患者EMG的异常率为20%,而局部肢体脂肪萎缩患者的EMG异常率为0,也就是局部肢体脂肪萎缩患者的检测结果不可能异常,前两者的肌肉活检表现为失神经改变,神经源性肌萎缩,局部肢体脂肪萎缩患者的肌肉活检提示:脂肪小叶的改变,基质透明或黏液样变,三者EMG的检查结果均与肌肉活检相符合,准确率可达90%以上。见表1,表2
废用性肌萎缩与长期不运动及上运动神经元病变,肢体在制动、失重状态下发生的生理、生化、形态学及功能的改变有关;局部肢体脂肪萎缩的一般与局部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通常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度的麻木感,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功能障碍,病程发展缓慢,到一定程度可自行停止;神经源性肌肉萎缩主要是由脊髓和下运动神经元病变而引起的,当骨骼肌失神经支配时,必然导致萎缩,完全性失神经常在4~6个月内肌肉萎缩达90%以上,肌肉萎缩的范围与神经的解剖范围相一致。
虽然三者的肌肉萎缩有着明显不同的病因,肌肉活检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而活检的结果往往不存在明显的特异性,所以不用过EMG的检查很难将三者加以鉴别,从以上两个表格中,可知神经源性肌肉萎缩患者EMG的主要表现为:
1、肌肉可见自发电位(60%);
2、MUP电位变大(60%);
3、NCV的异常(55.2%);
4、肌肉大力支持收缩时引起数目减少的MUP放电频率加快(68%);
而废用性肌肉萎缩患者的MUP平均时限正常,募集型则呈放电频率减慢,30%SVC和10%SVC的转折数和平均波幅减少,当肌肉力量基本恢复后波幅又恢复正常,肌肉偶可见自发电位;局部肢体脂肪萎缩患者,EMG结果均为正常,三者EMG检查结果的明显差异性,为三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了更为直观的依据,EMG检查对于鉴别以上三种肌肉萎缩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作者:福建省莆田学院附属医龚建捷
WeAreProfessional!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