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愿意这样活到岁远读重洋

出品

远读重洋

转载授权请在本文后留言

如果我问你,你这一辈子想活多久?

我想很多人都会回答,当然是越久越好啦!最好能长命百岁!

好,那我再问你,如果你在50岁以后,突然百病缠身,但是你依然可以带着病痛活很久,这时候的你还愿意长命百岁吗?

听到这个问题,我想你也跟我一样,开始犹豫了。如果长寿的人生,只是平添了几十年的痛苦,那长寿真的还是一件好事吗?

这正是我今天要给你介绍的这本书——《长寿的悖论》(TheLongevityParadox)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01

长命百岁,还是“长病百岁”?

这本书一开始,就给我们分享了一组数据:

从年到年,美国男性的平均寿命从66岁上升到了76岁,女性的平均寿命从73岁上升到了81岁。

但是,大多数美国人的健康状况从50岁起,就开始恶化了。

美国人平均寿命的提高,并不是因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变好了,更多是因为医疗技术的发展,让夭折的孩子和英年早逝的年轻人减少了很多。

对老年人来说,衰老给他们带来的病痛并没有减少: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关节炎、心脏病、癌症、老年痴呆症……每一种病痛都让人饱受折磨。

所以,人们的确比以前更长寿了,但是长寿并没有带来更多的享受,伴随长寿的,是疾病带来的痛苦和折磨。

这就是长寿的悖论——人们都追求长寿,但长寿却并不代表健康;长寿是为了享受,到头来却又很容易成为“忍受”。

“长寿的悖论”提醒我们,在追求长寿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在长寿的前面再加上“健康”两个字!

那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呢?《长寿的悖论》这本书的作者——世界著名的外科医生史蒂芬·冈德里博士认为,健康取决于我们的肠道。而肠道的健康,取决于三大因素:肠道细菌、肠壁和线粒体。

02

好细菌给你营养,坏细菌让你疯狂!

肠道细菌,顾名思义,就是生活在咱们肠道的细菌。

在消化系统中,很多肠道细菌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能给你的身体生产很多营养物质,比如说:维生素、矿物质、激素等等。

但是并非所有的肠道细菌都是这样的劳模,肠道里面也有很多坏细菌。

比方说臭名昭著的大肠杆菌,就是典型的坏细菌,它会导致身体出现炎症。而炎症会导致一系列的疾病,这些疾病往往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在人们的身上。

比如,当大脑发生炎症时,人可能就会得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

所以,要想健康长寿的第一招,就是——滋养好细菌,饿死坏细菌!

滋养好细菌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多吃含有益生菌的食物,比如说山药、蘑菇、萝卜这些食物。

相反,为了让你肠道里的坏细菌挨饿,你就得少吃坏细菌喜欢的食物。

不幸的是,坏细菌跟咱们的口味还挺像的,它们也喜欢糖分高的食物,包括大部分水果,葡萄、芒果、菠萝、香蕉……

所以,水果一定是要吃的,但是把水果当饭吃,很可能也不是一件好事。

03

线粒体是只“小松鼠”?

说完肠道细菌,我们再来看线粒体。

你肯定知道,线粒体是我们细胞的一部分,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线粒体其实是细菌的后代。所以,线粒体和我们的肠道细菌合作起来,可以说没有一点儿隔阂。

它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把肠道细菌处理过的营养物质,转化成细胞的能量。

因为控制着“能源”,所以它也决定了我们身体里的细胞应该生长多快,甚至哪些细胞应该存活,哪些细胞应该死亡,都是线粒体说了算。

因为控制了细胞,所以线粒体对生物的衰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故意破坏了小白鼠的线粒体功能,结果短短几周时间,小白鼠就变老了,不但全身掉毛,而且皮肤也开始起皱了。后来,科学家又修复了线粒体,结果这些小白鼠又恢复了年轻时的皮毛。

由此可见,线粒体的功能有多么重要。但是不幸的是,线粒体有时候很脆弱,脆弱到你吃错了东西,也会破坏线粒体的功能。

比如说大多数肉类食物里,往往含有很多铁,这些铁就能破坏线粒体生产能量的能力。

当然,也有一些食物可以改善线粒体的功能。比如,核桃、开心果和杏仁等坚果里面,有一种叫丁酸盐的化学物质,它可以提高线粒体产生能量的水平。

所以,如果你想补充蛋白质的话,适当地多吃一点坚果,可能比吃很多肉要强。至少你的线粒体,会认同这个选择。

04

怎样保护你的肠壁?让他们自相残杀吧!

肠道细菌和线粒体说完之后,就轮到肠壁出场了。

肠壁,就是肠道最表面的那一层,它由一些能分泌粘液的细胞组成。它是保护肠道的第一道屏障,你可以把它看成是肠道里的“长城”。

组成肠壁的这些细胞中间,还会有一些免疫细胞,你可以把它们看成是长城上站岗的守门人。这些守门人决定了,哪些东西可以通过肠壁细胞,进入人的身体;哪些东西不能通过。

比如说,在正常情况下,肠道里的营养物质,就可以进入人体;但是肠道细菌产生的有害物质,是不能进去的。

如果这些有害物质太多,仗着人多要硬闯,那就会和守门的免疫细胞打起来,这个过程就会产生炎症;一直到免疫细胞打赢了,炎症才会消失。

但是,如果这种情况反复发生,那人就会得上慢性炎症。很多疾病,比如说糖尿病、关节炎、癌症都和慢性炎症有关。

所以,肠壁的战斗力非常重要。但是不幸的是,很多不健康的饮食或生活方式,都会伤害肠壁。比如说大量酗酒,就会让你的肠壁变得很脆弱。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消炎药也会伤害肠壁。这也是一个非常让人矛盾的地方,一般我们吃消炎药就是为了消除炎症,但是如果消炎药破坏了肠壁,就有可能再次产生炎症,如果处理不当,这个恶性循环就会一直循环下去。

那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保护肠壁呢?作者提供了一个让你意想不到方案,让你的肠壁细胞自我吞噬,也就是自相残杀!

这听起来好像不是一件好事,但实际上这是让肠壁细胞,从弱变强的最好办法。这就好比,让你的士兵进行军事演习,淘汰那些战斗力差的细胞,留下战斗力强的细胞,这样对付敌人的时候,胜算才能更大。

那怎么样才能让肠壁细胞自我吞噬呢?有两种办法,一是通过食物来刺激,二是通过运动来刺激。

能刺激肠壁细胞自我吞噬的食物有:浆果、葡萄和红酒。当然,如果你选择喝红酒的话,一定要记得少量,因为大量酗酒也是会破坏肠壁的。

另外通过运动刺激,也要控制好量,因为运动过度对身体也会产生伤害。

05

欠收拾的细菌,饿它几天就好了!

上面,我们分别说了肠道细菌、线粒体、肠壁,它们三个是怎么影响我们身体健康的,也给你讲了比较简单的应对方法。

最后,我再给你介绍一下这本书的终极大招,怎么样同时利用肠道细菌、线粒体和肠壁。

这个方法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其实很简单,就是间歇性禁食。也就是说,你每过一段时间,就该让自己饿一饿。

这本书的作者建议:每个月都挑出连续的五天,每天都少吃点,少吃的标准是:每天摄入的食物热量不要超过卡路里。

这是多少食物呢?我给你个参考:

一碗米饭=卡;

一碗清汤面条=卡;

一斤蔬菜=70卡;

一个鸡蛋=80卡;

一斤肉=卡。

这么做的重点,不是让你挨饿,而是让你的肠道细菌挨饿。

当肠道细菌感觉到食物缺乏时,就会向你的肠壁细胞发出信息,告诉细胞艰难的时刻要到了。

肠壁细胞接到这个情报之后,就会开始军事演习,进行自我吞噬,增强自己的战斗力。

而在细胞自我吞噬的时候,细胞里的线粒体也会活跃起来,它们会快速地自我复制,让细胞里的线粒体数量越来越多。

咱们前面说了,线粒体是专门负责生产能量的。线粒体增多,也就代表着你的细胞会拥有更多能量。

细胞的能量越多,人的身体也就越有活力,人看上去也就更加年轻了。

而且,通过间歇性禁食,你也能限制肠道细菌的繁殖速度。这也代表着,肠道细菌产生的有害物质就变少了,这么一来,身体里面的炎症也会变少,身体也就变得更健康了。

当然这里的禁食,指的是少吃,而不是不吃。纯粹不吃东西,身体也是受不了的。

06

若无力承欢,寿比彭祖又有什么意义?

到这儿,这本书最主要的观点,就给你介绍完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的介绍,如果想要更加全面地了解作者的“健康秘笈”,就只能把这本英文书买下来,仔细地啃一啃了。

在这本书里,作者还提供了很多“健康食谱”,如果感兴趣,你也可以跟着作者一起试一试。

最后,我还想给你分享一下我读这本书的一点想法。

这本书最触动我的,其实是下面这句话:

Sowhilepeoplehavemoreyearstolivethantheirancestors(祖先),theylackthevitality(活力、生命力)toactuallyenjoythem.

我想把它翻译成:若无力承欢,寿比彭祖又有何意义?

我想,这一句话足以警示我们所有人,特别是平时不太注意健康问题的你、我、他——

没有健康的长寿,到底意味着什么?

我觉得,这个问题也同样适合那些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很多东西,比如事业、财富、名气……

仔细想想,享受这些东西的前提,不都是健康的身体吗?

也许,在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应该至少给自己几分钟,思考一下这些问题:

没有健康的事业,到底意味着什么?

没有健康的财富,到底意味着什么?

没有健康的名气,又意味着什么……

我想世界上,的确存在这一种痛苦,就是当你拥有了一切,却又无福消受……

宋朝有一个不太出名的诗人,叫石延年。他写过一首诗,叫《偶成》:

年去年来来去忙,为他人作嫁衣裳。

仰天大笑出门去,独对春风舞一场。

这首诗的名字叫《偶成》,说明诗人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领悟了这个道理。

如果你也偶然遇到了这篇文章,那就从这一刻开始,尽可能对自己的身体好一点儿吧!你看窗外的风光正好,又何苦拿自己的身体,为他人作嫁衣裳呢?

上周末,

「万卷书计划」全网独家首发

《蒂姆·库克传》的深度解读

比中文版发行时间提前了半个月

如果你想第一时间收听,

并且获得更多海外前沿知识内容、新书解读,

欢迎加入「万卷书计划」

ReadAbroad

让认知领先一步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jux.com/wszz/6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