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如何握拍
乒乓球运动是一项持械击打的速度叠加运动。
这里的“械”就是乒乓球拍,是唯一可以击球的部分,这里的“持”就是用手握拍。因此,如何握拍就显得异常重要了,故球界有“握拍不好、地动山摇”之说。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握拍呢?
现在,我们就用“3+1原则”对握拍的方式和握拍的原则进行一点粗浅地分析。
一、握拍的方式
(一)握拍的主要方式
目前,乒乓球竞技中的握拍方式有多种,常见的有直握与横握两种。
1.直握球拍的方式
所谓直握球拍,就是大拇指和食指在球柄处从后向前扣住球柄,另外三指在球拍的背面提供支撑的一种握拍方式。
直握球拍还可细分。
从球拍前面划分,大拇指和食指贴在一起者,称之为环扣式;大拇指和食指稍分开者,称之为小钳式;大拇指和食指分开较多者,称之为大钳式。
从球拍背面划分,三指微曲层叠者,称之为环叠式;三指直立并拢者,称之为直立式。
如此,前后方式排列组合起来,就有6种,也即直握球拍的方式大体上为6种。
2.横握球拍的方式
所谓横握球拍,就是中指、无名指、小指与大拇指配合抓住球柄,食指贴于球拍背面的一种握拍方式。
横握球拍也可细分为多种,从拍面与掌面的关系来划分,拍面偏向手掌一侧者,称之为反手利,偏向大拇指一侧者,称之为正手利,不偏不倚者,称之为正握,也即横握球拍的方式大体上有3种。
3.两者共有的方式
无论是直握还是横握,都有深浅、松紧的变化。
所谓深浅,是以虎口与球柄根部或拍肩的相对距离来划分的,若距离较近者,称之为深握,距离较远者称之为浅握,距离适度者,称之为标准握;所谓松紧,是以握拍的力度来划分的,力度大者为紧握,力度小者为松握。
若把深浅、松紧算上,那么直握球拍的方式大致有24种,横握球拍的方式大致有12种。
(二)握拍方式的利弊
目前之所以存在着这么多的握拍方式,是因为不同的握拍方式有着不同的优劣,所谓世间万物有一利则有一弊者是也。
比如,浅而松的握拍方式,相对比较灵活,因为如此握拍就相当于人体多了一个关节,在发力挥拍时就多了一个可供优化的环节,特别是在拉球时,其质量就可以得到相应的提高。不过,也正是由于灵活性的加大,稳定性也就必然地会下降。
稳定与灵活常常是一对矛盾。
再比如,深而紧的握拍,由于球拍与人体的紧密结合,击球的稳定性就会增加,但同时可供优化的环节相对减少,击球的质量特别是拉球的质量就会相对下降。
不过,对于直拍近台快攻者,深而紧的握拍会增加球拍的支撑力度,对攻球的质量还是有所帮助的。
由于握拍的方式实在太多,这里就不一一分析了。总之,不同的握拍方式会有不同的优劣。
二、握拍的板型
不同的握拍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击球板型,比如采用同样的动作,横拍的反手利与正手利的握拍方式在击球时的板型就有所不同,正手位击球时,正手利的板型要小于反手利,反手位击球时,反手利的板型要小于正手利。
注,反手利,指的是同样的动作在反手位击球时球拍平面与地面的夹角更小,正手利类同。
值得一提的是,乒乓球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板型的变化历程,随着乒乓球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发现板型在不断地变化,其总体趋势是越来越小。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运动员大多采取“先为不可胜、待敌之可胜”的策略,以上台为大,没有绝对把握绝不冒险进攻,从板型的角度来看,竞技时大多数为大板型,小心翼翼地将球回击上台。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进攻的比例较高,平均板型逐步变小。不过,这个时代的进攻,板型是不断变化的,按当时的说法为“托、击、压”,也即先亮板将球托住,托住球以后再翻腕(实则是小臂内旋)击球,击球时再进一步地通过翻腕将弧线压低。
额外说一句,尽管“托、击、压”的说法流行了几十年,现在还有一些类似的说法,但这类说法是有问题的,因为我们知道,球拍与球体相互之间的作用时间仅为千分之一秒(数量级),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人是做不到“托、击、压”或“吃住球后再如何如何”的。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攻击时的板型有了较大变化,从“托、击、压”变成了“压”,也即运动员在击球时略去了翻腕的动作,采取的是在击球前就调整好板型并直接挥拍击球,这种方式的击球,其稳定性和击球质量均得到了显著提高。但这时的板型与挥拍路径是不一致的,比如运动员挥拍的角度为45度,而板型有可能是60度。
进入新千年后,板型有了天翻地覆地变化,板型变得越来越小,且与挥拍路径达到了高度一致。运动员在击球时,引拍完毕就会根据来球调整好挥拍的路径和击球的板型,板型与挥拍路径达到了高度一致,比如以45度挥拍时,板型也调整为45度,也即球拍平面始终在小臂画出的平面内运动。
乒乓球的板型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变化,是与器材的发展分不开的,特别是反胶的出现,逐步改进了原有的技术而发展到了现代技术,可以说,没有器材的发展,就没有乒乓球技术的发展。
新型工具的出现,会极大地改变人类的历史进程和生活方式,无论是过去的石器、青铜器和纸张,还是现代的汽车、飞机和智能手机,均无不如此。
三、握拍的原则
(一)握拍原则
握拍后,球拍平面与指向要尽可能地与手掌一致,这就是握拍的基本原则。
我们的手掌平展以后,会形成一个平面,也有一个指向(手指朝向),若握拍后球拍平面与手掌平面平行或替代了原手掌平面所在位置,且指向(球柄到板头的连线)相同,我们就说球拍与手掌达到了一致。
球拍与手掌达到一致,是我们握拍的基本原则。
为叙述的便利,我们可以将这个原则简称为手掌一致性原则。由于该原则由“3+1原则”推导而出,故无需与“3+1原则”并列。另,为简化,本书中的原则仅有“3+1原则”,至于握拍时的手掌一致性原则,仅为叙述的便利而已。
(二)原则理解
1.原则与细节
前面我们已经讲解了握拍的方式及其原则,还特别讲到了板型的发展历程,这是由于其中有一个逻辑始终贯穿其中:对于同样的击球动作,其击球的效果是由击球的板型决定的,而击球的板型是由握拍的方式决定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击球的效果是由握拍决定的,所谓“握拍不好,地动山摇”者是也。
握拍如此重要,而这里我们仅只有一个如此简单的原则,远不如教科书那么详尽,难道我们就不能照搬教科书吗?不能按照教科书中的握拍方法去握拍吗?
不能!
因为按照教科书中的握拍方法特别是直握球拍的方法去握拍,并不能保障板型合理,也不能保障板型调节的经济,因为握拍并不仅仅是一个握拍方法的问题,而应该是一个遵循乒乓球竞技规律的问题,是一个击球时具有更加合理板型的问题。
2.原则的推导
我们为什么要制定手掌一致性这个原则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3+1原则”出发来进行分析,在进行分析以前,我们先引入一个手臂行走面的概念。所谓手臂行走面,指的是人体正常行走时,其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和手掌均位于一个狭窄的空间内,在这个狭窄空间内的运动,人体手部未发生任何的肢体扭曲,从而保障了运动的流畅性。对这个狭窄的空间,为叙述的便利,我们不妨将其称之为手臂行走面。
特别提示:
这里的点和面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点和面,仅为叙述便利而已。
我们平时走路,手臂行走面大体上是与地面垂直的(略有倾斜),而当我们挥拍击球时,这个平面就不会与地面垂直了,而会发生倾斜,但我们依然将这个面称之为手臂行走面,这个手臂行走面的倾斜程度就决定了挥拍的路径,比如手臂行走面与地面的夹角是45度,那么挥拍路径与地面的夹角就是45度。
现在的问题是,球拍的平面是否需要与这个平面保持一致。
按照传统的理论,球拍的平面未必一定要在这个平面内,比如采用正手攻球时,传统的理论要求挥拍时要以向前(左前)为主并略带向上,而板型只要稍前倾即可,比如挥拍路径为30度,板型可能会是70度。
这个说法在过去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过去大多采用的是正胶,大体上只需考虑垂直弹力(以球拍平面为参考)和水平摩擦力即可,但到了反胶时代,球拍的性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就迫使我们必须要考虑到斜向弹力(见击球原则篇之《切向加速原则》),也就是说过去考虑的是2个力,而现在必须要考虑3个力,而这第三个力的数值还较大,对击球的影响不容忽略,所以就必须要对传统的理论进行修正,而修正的方法就是“3+1原则”。
首先,从“3+1原则”中的第三原则也即动作流畅原则中我们知道,若按原则挥拍击球,手臂各肢体在手臂行走面内的运动就没有任何的肢体扭曲,其动作是最流畅的,发力效率也是最高的;
其次,从“3+1原则”中的附加原则也即切向加速原则中我们知道,若球拍平面与手臂行走面一致,挥拍的速度和加速度就会在球体切向方向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可加大球体飞行的速度和旋转;
最后,手掌是人体的一部分,我们对手掌的变化包括手掌平面和指向的变化,其感知能力是很强的,如果球拍与手掌一致,那么人体在击球时就会有良好的感知能力,利于调整或控制。
总之,球拍要尽可能地与手掌保持一致,这是握拍的基本原则,也是现代乒乓球运动员在挥拍击球中自觉不自觉地让球拍平面与手臂行走面保持一致的最根本的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得到了握拍的原则,那就是球拍要尽可能地与手掌保持一致。
另外,手掌一致性原则的应用不仅存在于乒乓球运动中,其他领域也有类似的现象,比如在冷兵器时代,单手握刀或剑者,其刀或剑的平面和指向就是与手掌契合的,这样,从上往下劈时,大臂、小臂和刀剑就会位于手臂行走面内,且无肢体扭曲,其动作就会流畅,发力效率就会很高,杀伤力当然也就很大了。
3.原则更重要
很多的业余爱好者在击球时发力的效率不高,甚至动作怪异,是与握拍不当有关的,而之所以握拍不当,就在于没有注重“对于同样的击球动作,击球的效果是由板型决定的,而击球的板型是由握拍决定的”这个逻辑,甚至将这个逻辑颠倒了,总是从末端出发,讲究各种细节,比如大钳式、小钳式,比如深握、浅握等,而没有从整体上进行思考,没有理解为什么要如此握拍背后的道理,最后,尽管细节上满足了握拍的方法,但却违背了握拍的原则,导致了发力效率低下,甚至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怪异动作。
举例来说,当用某一个动作挥拍击球时,合适的击球板型是45度,但由于握拍不当,板型却是90度(直拍者较多),尽管从握拍的方式甚至从握拍的细节来看是没有问题的,但挥拍击球时就必须进行各种肢体的调节,这种调节也就改变了原来预定的动作,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动作变形,如耸肩、抬肘、翻腕等,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徒手挥拍时动作不错,但一遇到来球就会出现各种发力不畅、动作别扭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握拍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握拍方式的问题,也不仅仅只是一个握拍细节的问题,而是一个握拍方式要与击球板型相结合的问题,是一个“握拍后的球拍要尽可能地与手掌相一致”的原则问题。
四、调整与矫正
(一)动态调整
尽管我们有了握拍的原则,但要完全按照握拍原则去做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直握球拍者,其球拍平面与手掌平面是很难达到一致的,总会有所偏离,总要有所调整。
调整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动态调整,无论是横拍还是直拍,都有一个动态调整的问题。
比如,横握球拍时,击球完毕即可放松握拍,再根据下一板的击球需要进行重新握拍,特别是正手位击球完毕再转换到反手位击球或反手位击球完毕再转换到正手位击球时,就更需要放松后的调整了。
这就是横拍的动态调整。
再比如,直握球拍时,可以通过大拇指和食指的相互配合进行正反转换时的板型调整。一般来说,正手位击球时通过食指放松、大拇指压板进行调节,反手位推挡时采用大拇指放松、食指压板进行调节。
这就是直拍的动态调整。
(二)握拍矫正
由于有些人在学习乒乓球的初期,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