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不张的肺叶体积减少,肺叶肺不张的CT形态为肺叶内血管影分支聚拢和叶间裂移位。
多数肺不张合并肺叶密度增高。
CT检查对肺不张的鉴别有重要价值。
肺叶肺不张分为阻塞性和瘢痕性肺不张。
阻塞性肺不张常见原因为中央型肺癌、支气管内肿瘤、异物和支气管内膜结核。
瘢痕性肺不张见于肺结核和慢性肺炎。
综合分析肺不张的形态、密度,支气管和胸内淋巴结的改变对于多数病变可做出正确诊断。
阻塞性肺不张右肺上叶不张
正常右上叶内侧为纵隔,上部及外侧为胸壁,下方及后部分别为水平叶间裂及斜裂。
轻度肺不张时右上叶轻度向前移位。
当右上叶严重肺不张时,多数情况向内上移位,形成与纵隔相连的带状或三角形影像。
此种影像的形成一方面因右中叶代偿性膨胀,主要是中叶外侧段向上移位,另一方面是由于右下叶向上移位位于肺不张的后部,斜裂形成其后缘。
右下叶背段的部分肺组织可位于肺不张后内缘与纵隔之间,使肺不张形成较浅的“V”形后缘。
有时右中叶肺组织上升至纵隔与肺不张之间,可使右上叶肺不张向前外或后方移位。
如果原有右上叶与胸膜粘连,则限制右上叶的移动使肺不张向胸膜粘连的部位移位。
右中叶肺不张
右中叶内侧为心脏,前外侧为胸壁,上方及后方分别为水平叶间裂及斜裂。
右中叶肺不张时呈三角形影像,其尖端指向胸壁,底部与右心缘相连。
右中叶体积严重缩小呈带状或线状。
相应的叶间裂随右中叶肺不张而移位。
右下叶肺不张
右下叶前缘为斜裂,后、外侧为胸壁,内及下方分别与纵隔及膈相邻。
右下叶肺不张时因前方的肺组织代偿膨胀而向后内侧移位,甚至可收缩至脊柱旁。
右上叶及右中叶联合肺不张
右上叶及右中叶向前内侧移位,位于纵隔旁。
在主动脉上方CT层面,前部为肺不张影像,后半部为膨胀的右下叶,在气管隆突平面肺不张呈三角形,与纵隔及前胸壁相连,尖端位于肺门侧。
左上叶肺不张
左上叶内侧为纵隔,前外侧为胸壁,后部经斜裂与左下叶毗邻。
左上叶肺不张时向前上方移位,在气管分叉以上的CT层面肺不张前缘与前胸壁相连,内侧连向纵隔。
肺不张的后缘形成“V”形轮廓,因其与斜裂为边界,又称“V”形斜裂,其尖端指向内后方。
左下叶背段代偿性膨胀,占据左上叶后部的空间。
约有半数以上的左上叶阻塞性肺不张未能出现“V”形影像。
左下叶肺不张
左下叶的前上方为斜裂,后外方为胸壁,内侧为心脏,下方为膈。
左下叶肺不张时向后内方移位,位于主动脉及脊柱旁。
瘢痕性肺不张瘢痕性肺不张由肺叶内严重纤维化而引起气腔萎陷及体积缩小。
由于肺叶内纤维化病变分布不均及各肺段内病变严重程度不同,或合并胸膜粘连,可使肺叶支气管移位,肺不张有可能向任何方向移位,以两上叶及中叶代表最为明显。
和阻塞性肺不张相比,肺不张的体积减少较严重,边缘有明显凹陷状,也可呈扁丘状紧贴于胸壁或纵隔,有时类似肺尖部或胸膜病变。
肺不张的鉴别诊断肺不张影像内有含气支气管影像,表明肺叶支气管通常,或轻度狭窄,也偶见于支气管严重狭窄、梗阻的早期阶段,因气体尚未完全吸收所致。
肺不张影像密度均匀见于支气管完全梗阻,多见于中央型肺癌,也见于支气管结核。
肺不张内有支气管的含气影像、空洞及钙化,见于结核。
肺叶支气管局限性狭窄或突然截断系由中央型肺癌所致,较长范围的狭窄,或同时累及主支气管及肺段支气管者见于支气管结核合并结核性肺不张。
纵隔淋巴结肿大以肺癌多见,也见于肺结核。
肺门部肿块突出于肺不张影像之外时,形成类似S形的表现。
左上叶肺不张合并肺门肿块时,肺不张的“V”形后缘与纵隔之间可见肿块,或使“V”形的形态消失。
肺门部肿块见于中央型肺癌。
阻塞性肺不张时CT增强扫描检查可见肺不张区域有强化,阻塞的支气管内黏液潴留不能强化,因而形成条状及结节状低密度灶,此征象称为黏液支气管征。
黏液支气管征见于中央型肺癌和支气管内膜结核。
由于中央型肺癌的肺门肿块增强不明显,在肺不张影像内形成低密度区。
因而增强扫描可以显示位于肺不张影像内的、CT平扫不能发现的肺门肿块。
CT增强扫描在肺叶、肺段或其他形态病灶中出现血管强化影像,称为血管造影征,见于细支气管肺泡癌和恶性淋巴瘤。
声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