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18专题肥厚型心肌病,如何识

虽然肥厚型心肌病(HCM)猝死风险较低,但仍然需要及时识别出猝死高危的患者。在ACC年会上,美国塔夫茨(Tufts)医学中心肥厚型心肌病中心主任、MartinMaron教授为我们阐述了如何识别出猝死高危的HCM患者。

年ACC/AHA猝死预防指南建议,应考虑多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如下图所示。≥1项主要危险因素或同时合并潜在危险因素,都应该考虑植入ICD作为猝死的一级预防。

这一危险分层标准是否可靠?Maron等人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的研究中,例具有ACC/AHA猝死危险因素的HCM患者随访7.4年,发现HCM的年猝死率仅为0.2%,甚至低于交通事故的年死亡率(0.3%)。尽管ICD可明确挽救生命,但应仔细权衡ICD每年约3.4%的并发症风险。

年欧洲指南对于HCM患者5年猝死评分的计算公式见下图。该评分的缺陷在于:心肌MRI的结果未纳入其中;未考虑心尖室壁瘤;未考虑终末期(射血分数50%)的情况,同时对16岁以下的患者不适用。此外,左房直径及左室流出道压差也仍有争议。

该模型对高危患者的判断效力差强人意。该评分将以下几种患者判定为低危:所有非梗阻性HCM患者;仅有晕厥的患者;仅有家庭猝死史的患者;家族猝死史及非持续性室速患者。例如,32岁患者,有晕厥史,左室最大厚度32mm,可能被判定为低危患者。

而且,考虑到患者的5年猝死率,每年0.8%被判断为低危,而1.2%被判定为高危。实际上,两者的风险非常接近,而前者不用置入ICD,后者需要置入。在临床实践中,向患者解释这一状况时也很难令人信服。

年新发表在《循环》(Circulation)杂志的一项研究(见下图)旨在验证ESC关于HCM风险评分的可靠性,结果发现评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的患者,年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分别为0.27%、0.39%和1.9%。

即使ACC/AHA和ESC均给出了比较可靠的风险评分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如果生硬的套用教条的评分标准,将会给个体化疾病评估和治疗策略的选择带来困难。而且,随着相关研究证据的增加和治疗手段的提高,HCM死亡率已经从最初的每年3%~6%降低为0.5%,因此,评分标准也将会出现动态的变化。

心在线专业平台专家打造编辑田新芳┆美编柴明霞┆制版田新芳

↓↓↓点击"阅读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jux.com/wsyy/7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