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论在我国的南方还是北方,尤其是养鸭密集地区,开始突发一种以“产蛋鸭出现瘫痪、产蛋量下降、头颈摇摆;肉鸭初期出现软脚、打滚、采食量下降,后期出现断羽、掉羽”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经科研部门检测,该病的主要致病源为鸭黄病毒。主要危害蛋鸭、肉鸭。受感染鸭群几乎均可发病。
何为黄病毒
鸭黄病毒和坦布苏病毒亲缘关系最近,暂时定为该病毒的一个分离株。坦布苏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蚊媒病毒类成员,坦布苏病毒具有黄病毒典型的形态特征,该病又可称为鸭产蛋下降综合症,鸭传染性卵巢炎,鸭黄病毒感染,鸭坦布苏病毒感染等,目前倾向于使用“鸭黄病毒病”这一名称。
鸭黄病毒病流行病学特点
1、流行范围广,损失大。几乎涉及到白羽肉鸭养殖的各个密集区。
2、传播速度快:一般在一周左右可以感染一个养殖小区或者养鸭聚集区的所有鸭群。一户一旦发病,随后以该点为中心,快速向周边区域扩散,几天之内可传遍周边区域,特别是鸭棚密集区传播更迅速,发病更严重。
3、发病急,发病率高和死亡率都在加大:几乎可以引起鸭群中%个体感染和发病;目前死亡率都在1-2%,发病日龄越早死亡率越大。
4、该病发病死亡与养殖场的管理有关:在饲养粗放,养殖条件恶劣的情况下死亡率较高,易继发感染其他细菌性疾病;而在养殖条件好、饲养管理较严格的鸭场,死亡率通常较低,产蛋恢复会更迅速。
5、发病死亡与日龄也有关:调查发现,以前主要集中在10-20日龄,目前多集中在20-30日龄,死亡率较高,可高达20%以上。
肉番鸭发病日龄调查
鸭黄病毒病的临床症状
肉鸭:肉鸭感染最早可在20日龄之前发病,以出现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表现站立不稳,倒地不起和行走不稳,病鸭仍有饮食欲,但多数因饮水采食困难,衰竭死亡,死淘率一般在5-30%左右。流行后期多伴有继发感染。耐过肉鸭通常生长发育不良。
蛋鸭和种鸭:蛋鸭感染发病初期采食量突然下降,在短短数天内可下降到原来的50%甚至更多,产蛋率随之大幅下降,可从产蛋高峰期的90-95%下降到5-10%,种蛋受精率一般会降低10%-20%左右,严重的甚至绝产;发病率最高可以达到%,死淘率在5-50%不等。
病鸭体温升高,排草绿色稀薄粪便,趴卧或不愿行走,驱赶时共济失调。个别鸭精神沉郁,流泪、喙出血,感染后期则神经症状明显,表现瘫痪、翻个、行走不稳、共济失调。该病病程为1~2个月,可自行逐渐恢复,绿色粪便逐渐减少,产蛋率也缓慢上升,状况较好的鸭群,尤其是刚开产和产蛋高峰期鸭群,多数可恢复到发病前水平,但老鸭一般恢复缓慢且难以恢复到原有水平。种鸭恢复后期多数表现一个明显的换羽过程。
鸭黄病毒病的病理变化
肉鸭:解剖主要病变可见心包积液、心肌萎缩、坏死;肝脏出血、萎缩;肠道出血;有神经症状的病死鸭还可见脑膜出血,脑组织水肿,呈树枝状出血;有时伴有肾脏红肿或尿酸盐沉积。
蛋鸭和种鸭:解剖主要病变可见卵巢发育不良、卵泡变性、变形、坏死或液化,卵泡膜充血、出血。有神经症状的病死鸭还可见脑膜出血,脑组织水肿,呈树枝状出血。
鸭黄病毒病对养殖的危害
蛋鸭感染黄病毒的危害:主要是引起掉蛋、减料,严重的时候可短期内绝产,采食量下降50%以上,几乎不死亡。从发病到恢复7-8成蛋量需要一个月以上时间。
肉鸭黄病毒的感染:严重影响肉鸭的采食量和料肉比及出栏周期,感染黄病毒的鸭群料肉比例比正常的鸭群高0.1-0.15/斤;出栏体重比正常鸭群低0.2~0.4斤/只;出栏周期延迟3-5天,甚至更长。
鸭黄病毒的预防措施
1、加强鸭舍日常管理,尤其是加强消毒防疫及现场卫生管理工作;
(1)定期清理场地粪便:降低对鸭群二次感染;防止粪便有害气体的产生。
(2)养殖区域定期消毒:消毒应选择广谱高效对鸭、鱼等无副作用的产品,如“聚维酮碘溶液”。
2、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防止继发感染其他鸭病:
鸭黄病毒的免疫预防工作:
(1)5-8日龄用鱼肝油预防,可以有效的降低发病率;
(2)雏鸭:7-10日龄、0.5ml/只、胸肌注射;
(3)开产前1.0ml/只、胸肌注射;
3、定期进行鸭黄病毒的抗体检测,尤其是产蛋初期(20周前)的种鸭/蛋鸭,对抗体较低或者抗体水平参差不齐的鸭群进行补充免疫。
4、根据区域(场地)发病史,制定合理的保健预防措施,如使用吉安维它、抗病毒提高免疫力产品多芪肽等提高免疫力。
免责申明:本文所发资料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收集,主要供大家学习、交流。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留言,我们立即删除并致歉!
联系方式
石家庄高新区燕山大街号
销售-
我在这里等你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