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影像档案Vol.07
“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不能以生命长短作为标准,而应该以生命的质量和厚度来衡量。得了这个病,活着对我是一种折磨和痛苦。我要有尊严地离开,爸爸和妈妈,你们要坚强地、微笑着生活,不要为我难过。
我走之后,头部可留给医学做研究。希望医学能早日攻克这个难题,让那些因为‘渐冻症’而饱受折磨的人,早日摆脱痛苦……”
29岁的北大女博士娄滔的“遗嘱”让人心碎。曾经《活着》栏目也留下过一个渐冻症女患者的“死亡日记”。
“如果生命可以重来,你会为何而生?”
“为爱。为亲情,友情,爱情。”
她的名字叫做张红。
在中国,据不完全统计有20万“渐冻人”。在“冰桶挑战”之前,人们对这个疾病知之甚少,它最出名的患者是霍金。4张红是一个渐冻人,47岁。生病后的她开了个博客,叫“我想对你们说”,与其说上面记录了她生活的点滴,不如说更像一个“与死亡赛跑的日记”。
戴上呼吸器的张红,蜷缩在沙发上,显得如此弱小无力。渐冻症的学名叫做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确诊ALS的时候张红的父亲小声地问医生,这病好治吗,医生告诉他,“没治”。然而张红的一篇博文开篇说:“确诊后我终于可以死个明白!”
患病后,张红几乎丧失全部行动能力,不能翻身,不能言语,只会在喉头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张红在家移动位置,得靠保姆拖拉硬拽。
张红的博客记录下身体从有力到无力的过程:
“年五一长假,我到香山饭店小住。每天早晚揣着2块钱爬香山,40分钟登顶,一根水果冰棍奖励自己。其他时间则坐在花园里看书。到了6月份,就开始无缘无故地摔跤。走路时,右脚像不是我的一样,根本不跟着我走。然后是上下台阶困难,尤其是下楼梯,我已经记不清摔了多少跤。我家单元门外有两级没有栏杆的台阶,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有时候我要站很长时间,才能等到过路人扶我一把,否则几乎每天都是摔着下来。”
“我尽力要去走,但总是摔跤,一种无力感油然而生。”
保姆三妹扛着张红去上厕所。张红的博客里,记录了很多与三妹有关的文字。
“那些日子,除去亲人,还有一个陪护(三妹)与我相依为命,她用陕南人的温润质朴,陪伴着遍体鳞伤的我,周到地照顾着我的生活。”
常常问自己:“爱是什么?”
“爱像死亡,因为结局令人无法抗拒。这是我听到的最为震撼的回答,感同身受。”
由于脊椎功能渐渐消失,张红的脖子仰过去后自己回不来。渐冻症这种恶性病,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得病的人像被冰雪冻住一样,丧失任何行动能力,但这个过程不是迅速的,而是身体一部分、一部分地萎缩和无力。
今天是腿,明天是手臂,后天到了手指,连控制眼球转动的微少肌肉也不例外。最终等待他们的是呼吸衰竭。不过,这一切都在他们神志清醒、思维清晰的情况下发生,他们清晰地逼视着自己逐渐死亡的全过程。
6岁时的张红就是一个美人坯子,家里的老照片仍然见证着她美丽、青春、动人的时光。
年轻时候的张红喜欢到处旅游,几乎中国所有名山都能一口气登顶。这是30多岁的张红在北戴河的海滩上拍摄的泳装照。
可是现在,张红要“五花大绑”才能在椅子上坐稳。也许某一天,她还要被切开食管,输入营养液。或者是她的肺部肌肉萎缩,头脑清晰地迎接身体力量最后的消失。
张红有时会看看电视,这时房间就多些生气。
张红的父母已经80高龄。他们每天去菜场买菜,给张红做饭。
二老来看张红,得爬5层楼,年纪大了,腿脚不灵活,一进门便瘫坐在沙发上。
张红的母亲在做饭。老人家每天七点起床,由于岁数大了动作慢,她要忙活到11点才能把菜做好。张红的母亲郑宝珍曾经当过医生,但是她从未见过如渐冻症这样残酷的疾病。“得这种病,人是清醒的,但眼见自己身体一点点地丧失行动力。”
张红的小学同学陈巧芝(左),带着从珠海来的朋友,一到来看望张红。受到朋友的鼓励,张红很高兴。
这套从国外带回来的软件,让张红有了和外界沟通的可能。她现在每分钟能点出五六个字。
阳光洒进房间,张红让保姆把她抱到窗前,要摄影师给她好好拍张照。淡然的笑容下,她曾有过的痛楚、恐惧、绝望,鲜有人知。
记者手记:渐冻人张红
境界,让死亡充满韵味;死亡,让人生归于纯净。——渐冻人张红博客签名
谈论生死,会不会残酷又显矫情?看完张红的故事,或许你会有这样一个假设,倘若自己也不幸成了“渐冻人”,会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余生,迎接最后的暮鼓晨钟?若嫌司马迁老人家“人固有一死”太老套,那不妨换个时髦的比喻,“人生好比打电话,不是你先‘挂’,就是我先‘挂’。”
该来的,终究会来。现在的张红就像海滩边的一堆沙粒,每次海浪打来就被带走一点。就这么意识清晰地看着自己的身体渐渐冰封,先是手脚,再舌头,直至吞咽困难,呼吸衰竭。有人说,她靠希望而活。但对张红来讲,不治之症带来的是满眼绝望。
医生断言,她活不过三年。而张红就这么扛过来了,几乎丧失全部行动能力的她,还“笔耕不辍”,每天字。最近她张罗着开网店搞募捐,为条件差的ALS患者募集延续生命的呼吸机。
同学开玩笑,怎么比生病前事还多。
是张红天生坚强?不。
她也有过恐惧,绝望,直到最后的淡然。如果生命可以重来,你会为何而生?我问。为爱。为亲情、友情、爱情,这三个亘古不变的真谛。张红用鼠标艰难地点出这句话。
张红博客里这么写着,躺在沙发上不能动弹的深夜,我才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命和80岁高龄的父母紧紧相连。活着,好好地活着,是我的责任。
记得《肖申克的救赎》里Red有句经典台词,getbusylivingorgetbusydying;汲汲于生,汲汲于死。
其实,我们总在忙,忙着追逐名利,忙着柴米油盐,忙着飞速奔跑,以至于都没认真想过,到底为何而活,为何出发。
采访结束,临走前一天陪张红的父母去买菜,看见小区门前贴着一张讣告。
张妈妈说,每当小区里有人离去,都会贴出来。说完,老人家神色黯淡了。
回到单位,QQ弹出张红的留言,“我觉得你的比喻很好,当潮汐带走最后一粒沙子时,人们偶尔会想起,这里还有过一堆沙子。”
敬畏生命,珍惜眼前,毕竟这里有我们的曾经。
相关资料:在中国,有20万“渐冻人”,实际上可能更多。这是一种恶性病,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得病的人像被冰雪冻住一样,丧失任何行动能力,但这个过程不是迅速的,而是身体一部分、一部分地萎缩和无力。
今天是腿,明天是手臂,后天到了手指,连控制眼球转动的微少肌肉也不例外。最终等待他们的是呼吸衰竭。不过,这一切都在他们神志清醒、思维清晰的情况下发生,他们清晰地逼视着自己逐渐死亡的全过程。
近6年,在北京志愿者组织“融化渐冻的心”登记的例渐冻人中,浙江省有例。目前人类对于此病知之甚少。既查不到任何发病原因,也没有办法治疗,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只有3年。得这种病最有名的要算英国人霍金,可惜这个科学家可以掌握宇宙起源的奥秘,但不能阻止生命的力量一点点从他的身躯消失。
采访结束,临走前一天陪张红的父母去买菜,看见小区门前贴着一张讣告。
以下信息经摄影记者贾代腾飞及张红本人许可,欢迎有爱心的人或者和张红想成为朋友的人,通过以下方式联系她,给她世界的温暖和关爱:
张红的
完
摄影/贾代腾飞
编辑/王崴
运营/小砂
原刊于《活着》栏目、都市快报年10月报道《我国约20万“渐冻人”:目睹自己死亡全程》,作者汪再兴、贾代腾飞
如果你知道自己即将死亡,
你会留下怎样的三行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