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廿八,小暑健脾消暑护阳气,多点清淡多食苦常言道: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群芳谱》:“暑气至此尚未极也。”
这时正值初伏前后
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一年的最热时期
小暑·养生一、情志调护中医“四季养生”理论认为,夏属火,通心,人容易不安,出现疲劳、胸闷、睡眠不好、头痛、心悸等症状。
人体温度过高,容易引起内分泌改变和心态不稳定,让人感到烦躁、易怒等,表现为失眠、健忘、情绪低落、食欲缺乏等。
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有过激之处。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在情志方面,喜为心之志,即在“喜”不过的情况下,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总体来说,夏季养生突出“心静”二字。
二、饮食宜清淡营养小暑时节的多雨、高温,更使得消化道疾病多发频发;还有些人受天气影响,食欲不振。
所以,饮食要侧重健脾、消暑、化湿,清淡爽口,富有营养为宜。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饮食要节制,不可贪食、过量,营养均衡。
如果胃口不好,可以多吃点“苦”,苦瓜、芹菜、丝瓜、冬瓜等,具有消暑清热、健脾利湿的作用。
夏季宜多食用淡水鱼,少食红肉。炒菜可以放点生姜、花椒,可以助阳气、除湿邪。冰淇淋、雪糕、冰镇饮品要少吃,以免伤人阳气。
三、夏季炎热,注意清洁夏季炎热,女性朋友们除了要注意释放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外,还要注意清洁卫生,夏季时细菌繁殖旺盛,女性如遇外阴瘙痒,要注意多做清洁,换上宽松的衣物,如情况严重时要及时就医。
四、防病提醒夏季时人们习惯用冷饮降温,但冷饮吃得太多则有害无益。
同时,进入小暑开始,就进入了一年中治疗“冬病”的最佳时节,“冬病”指某些容易在冬季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常由寒邪引起,由于小暑过后天气比较炎热,人体的气血运行较为旺盛,对体内的“寒邪”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在这个时节进行治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灸六穴中医认为,夏季养生注意“养阳”,贵在温补脾肾。温补莫过于灸法,能壮人阳气,益人真阴。小暑节气,可灸以下六穴: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是元气出入的关卡;
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是阴中之阳、元气之海;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能养脾胃;
命门穴(位于第二腰椎下两肾俞之间),是人体的生命之门,具有温煦、推动五脏六腑之阳气的作用。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边缘),调补脾胃,防病健身,抗衰延年。
天枢穴(在肚脐旁2寸处),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的功效。
每天对这6个穴位艾灸10~20分钟,以皮肤发红为宜,可强壮元阳,理脾和胃,增强抗病能力。平时忙碌的人也可以多按摩这几个穴位。
吃六食绿茶:性味甘、苦、凉,预防恶性肿瘤,养颜美肤。
绿豆:性味甘、寒,清热解毒,清暑利尿。
菊花:性味苦、辛、凉,治潮热,明目,清热解毒。
莲子:性味甘、涩、平,健脾固肠,治心悸、虚烦、失眠。
苦瓜:性味苦、寒,清热解毒,明目。
豌豆:性味甘、平,富含膳食纤维,有效防止便秘。
预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