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
别
推
荐
培训安排::《脊椎病因治疗(龙氏正骨)手法复位精讲班》←点击查看
治疗颈胸腰肩周关节四肢和祖传膏药制作与中药秘方应用精讲班(含视频)←点击查看
培训时间:每月1期,长期有效。(每月具体开课时间,请加 患者坐于QY-4型牵引椅上(牵引力及角度同牵引疗法)。术者站其后,双手扶病人双肩缓慢向后拉至一定角度,再缓慢向前推回中立位,嘱患者双手随身体做前后摆动,颈肌放松,此为预备(放松)手法。 9.1牵引下推正法:适于前后滑脱式、倾位、仰位式和左右旋转式错位者。术者双手拇指“定点”于后突之棘突旁椎板处(滑脱、倾仰者“定位”于同一棘突旁,旋转者“定点”于棘偏处左右不同棘突部),双手拉其双肩到最大角度,向前推动时双手拇指加力推正之。若颈椎为前滑脱(暴力性损伤),则改为由前向后推,拇指“定点”于前滑脱的椎体横突前侧,左右侧分别进行,术者站于病人的侧方。 9.2牵引下摇正法:适用于C2-T2旋转式错位者,或作为颈椎关节紊乱的常规调整法。手法与徒手低头摇正法及摇肩法相同。选用复位角度后,让患者双手抓住坐椅后部以保持颈部前屈位,术者一手拇指按压一选好的“定点”隆起横突后侧,另一手用摇头或摇肩法完成正骨。以C4、C5椎间左右旋转式错位为例,触诊横突部C4右侧后突,C5左侧后突,取30度牵引角度,左手坶指“定点”于C4右侧后突的横突,右手扶下颌作摇头动作,在头右转达最大活动度时,左手拇指加阻力,以迫使C3,C4椎间复位。可重复2-3次(缓慢复位法),或加闪动力(快速复位法)。术者改用右手拇指“定点”C5右隆起之横突后侧,左手托扶下颌作摇头活动,当左转头达最大角度时,右手拇指加阻力,迫使C4,C5椎间关节复位,可加“闪动力”或重复2-3次。如错位在颈胸交界处(C6-T2),则改用摇肩法,以拇指按于横突后侧或棘突偏歪处为“定点”,另一手掌由前向后推肩,(单侧肩后旋使上体活动),重复3-5次,再如法做另一侧。 9.3牵引下搬按法:适用于侧弯侧摆式错位(钩突关节错位)。术者一手虎口扶于错位椎旁隆起之横突侧方(力点以第二指掌关节处为主)作“定点”,另一手握患者对侧肘部或腕部,徐徐用力向下拉,使患者颈部侧屈20度左右,此时“定点”手加力推按,然后还原,重复3-5次,颈椎关节侧摆复正即完成。若为系列“C”形侧弯或“S”形侧弯,则应按序列每个按压复位,先作健侧(无症状侧),后作患侧(有症状侧)。
10反向运动法:用于松解肌痉挛、肌性牵涉性痛和肌肉的挛缩。如颈椎病正骨治疗后屈颈时仍感颈连背处有牵拉性疼痛者。患者坐于凳上,术者立于其后,用同侧拇指或屈肘按住病人背部痛点(稍上),另一手扶其肩部,嘱患者头先仰,然后用力前屈,在病人前屈头时,术者用力按住痛点,力的方向与屈头方向相反,使痛点肌肉因两人作用力相反而得以松解,反复1-3次,常可使顽固性痛点消失。又如,钩突关节错位引起斜角肌痉挛,用牵引下正骨复位后,触诊时仍有肌紧张者,亦可应用牵引下反向运动法使之松解,对于颈肩综合征或老年性肩周炎者,如触诊时有后斜角肌紧张者,同时可触及C5-C7横突前方隆突处压痛,作头手对抗或肩手对抗法,同样可起到作用。
龙氏正骨胸椎手法
胸椎正骨手法:
胸椎后关节呈冠状面,胸肋关节和肋横突关节与胸椎后关节相联结,胸椎椎间盘前后等高,且较薄,加上胸廓的保护作用,故胸椎不易做旋转动作。胸椎棘突细长并向下方重叠如盖瓦状,故在定位时棘突与椎体约差一节。正骨手法的施治时要注意这些生理特点。
胸椎正骨推拿常用手法:
放松手法以掌揉法、擦法、平推法为主,与棘突旁拇指揉法结合使用。强壮手法以双拇指棘旁拨筋法,最长肌提弹法,穴位根据病情选配,以背部俞穴为主。胸腹内脏病者,加用捏脊疗法。痛区手法:腰背痛以外的痛区按胸部或腹部症状选用镇静手法或兴奋手法。正骨手法常用的有五式:俯卧冲压法式;捶正法二式。
1、单向冲压法
单向冲压法:适用于单椎后凸滑脱式错位和侧弯侧摆式错位。患者俯卧,胸前平放于薄枕上,术者单手或双手重叠,掌根置于后凸棘突上(如向右侧弯侧摆者,术者站于患者右侧,双手用力方向偏左前方),嘱其做深呼吸,呼气时,术者用有限度的冲压力,重复2~4次。冲压法亦可在坐位下进行。患者骑坐于木椅上,面向椅靠背,术者立其后,用右膝关节屈曲顶按于其后凸的棘突下方,术者双手扶患者双肩向后拉,同时右膝适当用力向前顶按。滑脱较重者,加牵引
力,患者双手对抱,术者双手从其腋下伸出抓住其前臂,复位时将患者向上端起并向后拉,右膝同时顶按。对合并旋转式错位者,顶按后,将患者大幅度向左,右旋转上体复位。此动作由于术者前臂经患者腋下伸出,向左转时将右手向上抬,左手向下,使患者同时做左侧屈体位,较易成功。如法向右复位。
2、俯卧双向分压法(亦称间接冲压法)俯卧双向分压法(亦称间接冲压法):适用于于某椎向前滑脱或倾位仰位式错位。患者俯卧,胸前垫高枕使成驼背状,术者站其左侧,双手交叉以掌根部分置凹陷病椎其上下二椎棘突处,配合呼吸做由轻渐重的多次适度冲压,由于术者双手交叉用力方向相
反,与胸前高枕联合作用、常可将凹陷的胸椎撬起。(见下图)。
3、俯卧旋转分压法俯卧旋转分压法:适用于胸椎左右旋转式错位。以T6棘突偏左、T7棘突偏右为例,患者俯卧,胸前垫薄枕,双手放在躯干两侧,背部放松。术者立其右侧,右掌根置其T7棘突右旁,左手掌根置其T6棘突左旁,配合呼吸,当其呼气时,术者双手用适度的冲压力,由于双手用力方向不同,使T6、7受到旋转力而复位。术者紧接着转体将左手下移定点于T7棘突右旁,右手移至T8棘突左旁,重复上述复位动作。如此将各椎间调整达到全部复正为止。
4、肋骨平推法肋骨平推法:胸椎错位,尤以向前滑脱者,其有关肋骨多见隆起或合并肋软骨炎,复位时亦可借助肋骨的杠杆作用,术者用掌平推法和按压法,将隆起的肋骨下按,按时嘱患者深吸气,有利于胸肋骨小头关节的复位。并注意整个胸廓变形的矫正。
5、俯卧定向捶正法俯卧定向捶正法:此法比冲压法安全柔和些,适用于体质虚弱的老人和儿童。患者俯卧,肩背放松,术者右手握拳,左食指或拇指置于偏歪的棘突旁,用拳捶于食指末节而震动其错位棘突。亦可用器械(或用一特制指形小棒)代替手指捶正。
捶棘突与捶横突交替进行效更佳,以T3棘左旋,T4棘右旋为例:术者立其右侧,以左食指“定点”于T3棘左旁,右手握拳捶击左食指末关节部,以向右45°拳击椎板与棘突根部使其向右旋移,继而“定点”于T2棘突右旁外1横指处,即T3右横突后侧,右拳捶击方向垂直,使后旋的横突受力前旋而达复位,此两定点可交替重复2~3次。对错位重的患者(如倾位仰位式错位),本手法作为微量调正,最好在牵抖冲压法后进行,椎体倾位或仰位错位时,因关节突的挤压,常致其上、下方的椎体向后隆凸,当左右偏歪捶正后,还以捶正法纠正,会加强疗效。同例,先调正患椎上方椎体,术者站于右侧,左手食、中二指,分别“定点”于T1-3棘突两旁,右拳由上向下斜击双指,每椎捶1~2下,1~3椎捶击2~5遍,由轻渐重,继而站其左侧,以同法将T7、6、5椎隆凸部,由下而上捶正,经上下捶正后,能使棘突间原增宽和变窄的棘间调正使复位完善。配合背部拍打法进行。此种病情,脊柱失稳较重者,应配合练保健功才能巩固疗效。
6、悬吊牵引推按捶正法悬吊牵引推按捶正法:适用于混合式错位者。完成第一步放松手法后,嘱患者双手抓住单杠或肋木(无此装置可在门框上或由助手将患者背起)使身体悬吊起来,术者用掌按压推动其错位胸椎和肋骨隆起处,或以拳捶正之。术毕,将患者缓慢放下,(不能跳下)以免发生新的创伤。此法旨在于缺乏治疗床环境时,可利用门头、树木、铁架等作悬吊工具,以替做“牵抖冲压法”进行正骨复位。
其他复位法可参阅腰椎及颈椎复位法。例如摇腿揉腰(胸)法、坐位旋转复位法、提肩侧摆推正法等。
龙氏正骨——胸腰椎正骨推拿操作程序
龙氏正骨将中医正骨、推拿与现代脊柱生理解剖学、生物力学结合进行手法的革新,形成一套针对脊椎软组织损伤、脊椎关节错位、关节滑膜嵌顿、椎间盘突出等治疗脊椎病的手法。这套手法可以对脊椎病因引发的疾病进行辨证施治,其特点为:稳准、轻巧、无痛、安全,疗效确切,现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科研课题和成果正在推广应用。
正骨推拿法的手法操作分为四步,即放松手法;正骨手法;强壮手法及痛区手法。
1放松手法:
放松手法:胸椎以掌揉法或用掖法顺最长肌、菱形肌方向,由上而下或由内向外往返2~3遍,棘突旁多裂肌、棘肌部(华佗挟脊穴),以双拇指揉法,椎旁痛点按法或震法左右侧同法施术。达到背部紧张的肌肉、筋膜放松为目的。腰椎放松手法,因腰肌较健壮,急性损伤时,腰肌痉挛亦较重,用掌揉法和前臂揉压法为主,或用擦法,如不易放松时,用“摇腿揉腰法”疗效较佳,痛点(阿是穴)用按法、震法。
2正骨手法:
正骨手法:胸椎/腰椎的正骨手法多为通用手法,要注意掌握椎间结构的生理特点,推拿手法的力度,正骨时定点的方向(角度)和着力点的选择最重要。胸椎与胸廓的整体结构紧密,复位力度角度不当,常导致胸前软骨或关节挫伤引发胸痛,应引以为戒。正骨手法详述于后。
3强壮手法:
强壮手法:胸椎以双拇指在棘突两旁的华佗夹脊穴,自上而下作指压法1~3遍,棘旁筋结弹拨法、最长肌揉捏法或提弹法,辨证选配穴位作点法(按病情选穴),以背部俞穴为主,配以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治脊疗法治疗内脏病时,常用“捏脊疗法”作为强壮手法。腰椎的强壮手法,多用筋结弹拨法、深筋膜松解法、穴位推法、点法(腰和下肢选穴,或用阿是穴),拳叩击法和掌擦法(加药油横擦两侧肾俞穴至温热为佳)。
4痛区手法:
痛区手法:腰背以外的痛区,按胸部或腹部症状,选用镇静手法或兴奋手法。镇静手法用于止痛,例如,胃炎、肠痉挛、胸胁痛、肋间神经痛、哮喘等,在胸肋部作双掌抚摩法、4指揉法痛点揉按法或震颤法。兴奋手法用于功能低下者,例如,消化不良、糖尿病、肾上腺功能减退症、便秘等疾病。按内脏功能减弱,用腹部穴位做拇指推法、腹肌提拿、抖法、摩法、下肢穴位重力点(拍瘀)法、胸部轻六拍打法、带脉温补法(药油掌擦至温热)等。慢性支气管炎、胸闷等,除胸肋部掌揉法外,适量的拍打法,配合呼吸胁部掌压法。腰椎痛区手法,根据病情,治疗下肢或腹部,下肢神经痛者,沿痛部由上而下施以拇指揉法或掌揉捏法、搓法、点穴法、胭窝拍打法、下肢关节运动牵抖法。下肢肌肉痛者,揉捏法、肌腱按压法、震颤法等。下肢麻木者,麻木区拍打法为主(或用梅花针治疗),相关肌腱提弹法,重力点穴法,神经干弹拨刺激法。腹部盆腔脏器疾病者,腹部抚摩法、穴位拇指推法、震法,或加足底按摩法等。
支配人体五脏六腑的神经都是从脊柱发出的,脊柱是人体生命的栋梁。在从爬行动物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脊柱所受到的压力是越来越大。直立行走的人,全身的压力都集中在脊柱上。例如经常坐办公室的白领一族、开会多的人,很容易出现由脊柱引起的疾病。不少病人在脊椎病好转时,原有的内脏(器官)病症状同时好转或痊愈,经过大量的临床解剖及实验研究发现,神经官能症、头痛、眩晕、高血压、原因不明的胸闷、心悸、失眠、顽固性呃逆、冠心病、心律失常、胃十二指肠溃疡、糖尿病、习惯性便秘、痛经等,特别是许多病因不明、屡治不愈的70多种内脏疾病多与脊椎疾患有关,找出了脊柱相关病因理论,在此理论基础上创立了龙氏正骨推拿。
龙氏正骨将中医正骨、推拿与现代脊柱生理解剖学、生物力学结合进行手法的革新,形成一套针对脊椎软组织损伤、脊椎关节错位、关节滑膜嵌顿、椎间盘突出等治疗脊椎病的手法。这套手法可以对脊椎病因引发的疾病进行辨证施治,其特点为:稳准、轻巧、无痛、安全,疗效确切,现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科研课题和成果正在推广应用。
龙氏正骨培训:每月1期,长期有效。
龙氏正骨手机\(陈老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