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法氏囊病又称腔上囊病,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潜伏期为2-3天,易感鸡群感染后发病突然,病程一般为7-10天左右。
法氏囊的生理特点
法氏囊是家禽所特有的中枢免疫器官,主导体液免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主要侵害此部位,引起家禽免疫抑制,导致早期的免疫接种失败和对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增强。随着鸡日龄的增加,法氏囊在不断的增大,在28-30日龄时,法氏囊最大,到性成熟(日龄左右)时,基本萎缩。
感染发病过程
病毒经口服或吸入感染后,首先在淋巴细胞和相关巨噬细胞中繁殖,然后进入血液,经血液转移至法氏囊,在法氏囊内大量繁殖。之后再次进入血液(出现明显的病毒血症),病毒伴随血液再次进入体内其他器官,在其他器官中繁殖,导致发病和死亡。
鸡法氏囊临床症状
1、发病突然,精神不振,采食量下降,翅膀下垂,羽毛蓬乱,怕冷,在热源处扎堆。
2、发病期排泄米汤样、水样白色粪便,肛门周围有粪便污染。恢复期常排绿色粪便。病初可见有病鸡啄自己的泄殖腔。发病后期易继发鸡新城疫或者大肠杆菌病,使死亡率增高。
3、脱水严重,趾爪干瘪,眼窝凹陷,衰竭死亡。发病一周后,病死鸡数明显减少,鸡群迅速康复。
鸡法氏囊病剖检病变
1、典型病变法氏囊成紫葡萄状,有的外观有胶冻状物包裹、内有针尖状出血点或迅速萎缩;
2、肾脏肿大,花斑肾;
3、胸肌、腿肌出血等全身出血性反应。
法氏囊免疫失败的原因
1、母源抗体的干扰。母源抗体是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抗体,对外来病源有一定的抵御作用。由于引进的雏鸡来自四面八方,种鸡在开产前是否免疫,在没有抗体监测的情况下,雏鸡母源抗体存在与否不详。若过早接种疫苗,则易被母源抗体中和而失去免疫作用,过晚接种又易被病毒感染而发病。
2、病毒毒株与疫苗的抗原性存在差异。法氏囊病毒分两个血清型,即血清Ⅰ型和血清Ⅱ型,只有血清Ⅰ型对鸡有致病性。血清Ⅰ型又可进一步分为四个血清亚型:即经典毒株、致弱毒株(疫苗毒)、抗原变异毒株、超强毒株。如若疫苗毒株与当前流行的法氏囊病毒抗原性不匹配或交叉保护率低,则仍有可能会发生法氏囊病。
3、人为因素。疫苗保管失误或免疫方法不当。
4、药物及饲料添加剂的影响。各种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及其制品都有抑制和杀死疫苗弱毒的作用。有的养殖户为了促进家禽生长发育,提高生产性能,预防疾病,在免疫接种前后仍然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或含此类药物的饲料添加剂,结果减弱或抑制了疫苗的免疫效果。
5、消毒不彻底。发生法氏囊病的鸡群的鸡棚,大部分是利用饲养过几批鸡的鸡棚,且每批鸡出栏后,未按正规的方法进行消毒,使疫源很难彻底消灭。
6、活疫苗的保护,目前认为与疫苗毒株毒力强弱与保护力呈正相关。大多数活疫苗都会对法氏囊有损伤,疫苗毒力越大,损伤越重,损伤持续时间越长。接种活疫苗后会造成机体免疫机能有一个下降过程。同时,活疫苗使用后,病毒会在鸡群长期存在,也有一个毒力返强的风险。
疫苗的小知识
法氏囊活疫苗大致分为三类
一类是弱毒活疫苗(温和型毒株疫苗),对法氏囊没有任何损伤,但免疫后产生抗体迟,效价低,对强毒感染保护率低,受母源抗体干扰严重。现已基本不用。二类是中毒致弱的中等毒力株疫苗。包括B87、BJ等,接种后对法氏囊有轻度损伤,但这种反应在10天后消失,对血清Ⅰ型强毒株感染保护率高。在污染场使用这类疫苗效果较好。三类是高毒力或毒性型疫苗,在两周前使用均对法氏囊造成严重损伤,引起免疫抑制,但不影响IBD本身的保护力。使用这类疫苗的鸡舍,疫苗毒可长期存活于鸡舍,感染下一批雏鸡苗,可造成严重免疫抑制,对新城疫免疫失败是其重要标志之一。目前大多不使用了。
鸡法氏囊的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
★树立科学的综合防制思想,预防为主,防重于治。
★选择优秀消毒剂,做好严格彻底的隔离、消毒工作。
★饲喂新鲜优质全价饲料,添加营养保健药物。
★提高鸡群健康水平从种母鸡做起,使雏鸡获得高水平而均衡的母源抗体,防止早期感染。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选择优质疫苗,采用正确的免疫方法。
治疗措施: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一旦发生尽快注射传染性法氏囊病卵黄抗体,同时使用缓解肾肿的通肾中药24小时后加抗病毒药物和防止继发感染的药物。
免责申明:本文章所发资料信息及图片来自互联网收集,主要用于供给大家学习、交流。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留言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