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斜角肌症状临床常见、多发,容易误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女性多于男性,右侧多于左侧,患者一般呈现下垂肩与肩胛带的肌肉不发达。其症状则因受压的组织而有所不同。
前斜角肌位于颈椎外侧的深部,起于颈椎3~6横突的前结节,止于第一肋骨内缘斜角肌结节。前斜角肌综合征是指各种原因引起前斜角肌水肿、增生、痉挛并上提第一肋,导致斜角肌间隙狭窄,卡压穿行其间的臂丛神经及锁骨下动静脉而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疾患。
颈部前斜角肌局部疼痛,锁骨上窝稍显胀满,可摸到紧张肥大而坚韧的肌腹,患肢有放射性疼痛和麻木触电感,以肩、上臂内侧、前臂和手部的尺侧及小指、无名指为明显,有的患处有麻木、蚁行、刺痒感等,高举患肢以减轻上肢下垂时重力的影响,其症状可减轻并感觉舒适,如用力牵拉患肢则症状感觉明显加重,因此患者多以健手托住患肢,借以减轻下垂的重量,从而使疼痛减轻。
少数病人偶有交感神经刺激症状,如瞳孔扩大,面部出汗,患肢皮温下降等,甚至出现霍纳氏征。前斜角肌综合征的早期由于血管痉挛,致使动脉供血不足而造成患肢温度降低,晚期出现血管阻塞症状,如患肢发凉,肤色苍白,甚至手指发生溃疡而坏死。神经长期受压,患肢小鱼际肌肉萎缩,握力减弱,持物困难,手部发胀及有笨拙感。
体格检查
(一)在颈前锁骨上窝处可摸到紧张、肥大而硬韧的前斜角肌肌腹,局部有明显压痛,并向患侧上肢放射。
(二)局部及患肢的疼痛症状,即高举患肢症状减轻,向下牵拉患肢症状明显加重。
(三)神经牵拉试验及艾迪森氏试验阳性。
(四)摄颈、胸段正侧位片,可见颈肋或颈7横突过长。
病理基础:
1.锁骨下动脉受压
其疼痛为缺血性跳痛,起病可以是骤然的,伴有酸痛与不适。开始于颈部放射到手与手指,以麻木及麻刺感明显,疼痛的部位没有明确的界限。颈椎的活动可使疼痛加重,颈部伸直时使斜角肌间隙变小因而加重疼痛,颈部屈曲能使斜角肌间隙加大,疼痛可得以缓解。牵引患肢使肩胛下降则可使症状加重。
2.臂丛神经受压
这种情况发生于长期的病变,臂丛的下干受压,为锐性疼痛并向前臂内侧以及4、5手指放射。
3.锁骨下动脉与臂丛神经同时受压
这种情况与颈肋的症状相同。患者常用手支撑头部,使之向患侧倾斜,借此缓解前斜角肌的张力。在锁骨上窝可扪及前斜角肌紧张、压痛。压迫肌肉引出重压痛与放射痛,颈部伸直加重疼痛。有时手部出现过敏与寒凉、运动障碍及反射消失。
临床鉴别:
1.神经根型颈椎病前斜角肌综合征属于臂丛性上肢疼痛和血管障碍范畴,需与以下的几个疾病进行鉴别:
其疼痛性质属根性神经痛,为闪电样放射,并与神经根分布一致,压痛点多在患侧颈关节突,X线示颈椎骨质增生,椎体关节错位,阿迪森试验阴性。
2.胸小肌综合征
令患者做胸肌收缩,或上肢过度外展,做患肢抗阻力内收检查,可出现症状,脉搏减弱或消失。改变肩臂位置后,症状减轻,压痛点在喙突部位。
3.颈椎综合征又称颈椎病
是一种进展缓慢的退行性疾患,多见于中老年人,根据临床症状及X光或CT、磁共振(MRI)检查,颈椎病可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叉神经型和脊髓型四型。颈椎长时间处于屈曲位或某些特定体位,不仅使颈椎间盘内的压力增高,而且也使颈部肌肉长期处于不协调受力状态,颈后部肌肉和韧带易受牵拉劳损,都易于发生颈椎病。
《国家专利中医技术——小圆针疗法治疗
颈肩腰腿痛临床专修班》
主讲专家:何峙君院长及助教团队
培训时间:12月23至26日(23日报到)北京班
培训特色
理论结合实操,每个理论结束后结合实操示教,学习后就掌握实操部分,学员可带患者参与(名额有限,限15人)
版权声明:本平台旨在传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
●中医治疗颈椎病大全,全是干货,速收藏~
●保膝之路,拒绝置换,给膝关节患者一个福音!
●小圆针治疗膝关节效果杠杠滴
●再顽固的面瘫,有了它,不再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