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陈继芳,今年70岁。我通过健身3个月减去28斤……”最近,在央视《越战越勇》舞台上,一位满头白发的上海老人熟练地展示健腹轮的锻炼。
原来,为了改善脂肪肝、高血脂等,她走进了健身房,不但练出了腹肌马甲线,身体各项指标也基本恢复正常。这种硬核锻炼法,也引发了讨论。
在这样的年龄采用这种运动模式,是否值得借鉴?一起来听听专家的解读。
任何年龄开始锻炼都不晚
运动带来的健康益处不会迟到,任何年龄开始锻炼都不晚。
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科学家安德列·贝利维尔表示,即使是60岁后坚持锻炼,也能收获一系列好处:
1
心血管更健康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一项研究显示,无论年轻时是否经常运动,近期坚持锻炼的老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低。
2
增加骨密度
经常锻炼能改善骨骼血液循环,减少钙流失,还能增强关节的柔韧性、灵活性,防止关节肌肉萎缩、韧带松弛、滑液分泌减少等。
3
预防老年痴呆
坚持运动能兴奋大脑皮层,使人精力充沛,延缓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有助预防包括老年痴呆在内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
4
增强消化吸收
运动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提高消化吸收功能。
5
消除孤独感
太极拳、自然养生操等运动可起到“清心”作用,令人气血舒畅、身心充实,消除孤独感。
突然“高强度”,身体吃不消
运动重在连续和坚持,强度不能过于剧烈。尤其是老年人,运动一定要量力而行。
中国注册营养师顾中一说,对大多数老年人而言,还是不推荐突然上高强度的运动。
在运动之前,老年人应先对身体状况做一个评估,有没有糖尿病、高血压、关节疾病等基础疾病。然后根据平时的运动情况,一点点往上加。
比如,平时不太运动的,可以从广场舞、快走、太极拳等比较缓和的运动开始,然后根据情况逐步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
身体4种警示,说明运动过量
想知道是不是运动过量,可从以下几点判断。
◎肌肉持续酸痛
运动后肌肉持续酸痛或肿胀,休息3天或以上都无法恢复。
如果运动时左胸、肩、颈或手臂疼痛,可能是心脏疾病的征兆,必须马上停止、尽快就医。
◎饮食习惯改变
食欲下降,或暴饮暴食、嗜吃甜食。
◎心情变得低落
运动后感到紧张、焦虑、烦躁等,连续几天精神状态不佳。
◎身体出现不适
脸色明显苍白或潮红,失眠并伴有夜间盗汗。
不同年龄段的锻炼重点
不同年龄的人在运动时要各有侧重,建议每10年逐渐调整一下锻炼重点,具体如下:
◎50岁:增强柔韧性、核心肌群力量
50岁过后,身体代谢率下降10%~15%,肌肉流失速度变快,韧带弹性变差,腹部往往会出现脂肪堆积。
这一阶段应增强柔韧性、核心肌群力量,重点锻炼腹肌、背肌、臀肌。卷腹、仰卧抬腿可锻炼腹肌,臀桥、深蹲能刺激臀肌。
建议每周2~3天进行关键部位的训练,每次30分钟。
同时,多尝试瑜珈、太极拳等,提高身体延展性、保持柔韧度。
◎60岁:防肌肉流失、关节不能累
老年人面临肌少症的威胁,更应进行小负重的力量训练,保持肌肉量,比如小哑铃推举、小重量硬拉。这些训练有助于提高平衡能力,防止跌倒。
慢跑、游泳、登山、健身走、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也不可少,但持续时间不要过长。
不少老人患有退化性关节炎,每次锻炼前应至少热身10分钟,激活关节,尽量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
重要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