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学习周二安全学习材料期

第一部分:电气安全知识1.触电事故   触电事故是指由电流形式的电能造成的事故。触电事故分为两类:   1)电击(内伤):单线电击、两线电击和跨步电压电击   2)电伤(外伤):电灼伤、皮肤金属化、电烙印、机械损伤和电光眼。2.电流对人体的作用   1)小电流通过人体时,产生麻感、针剌感、压迫感、打击感、痉挛、疼痛、呼吸困难、血压异常、昏迷、心律不齐、窒息、心室颤动等症状;   2)电流作用将使胸肌发生痉挛,造成呼吸困难,时间较长时将发生憋气、窒息,稍后将导致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止跳动;   3)电休克是电流的强烈剌激导致神经系统的强烈反射作用,使血液循环、呼吸及其他新陈代谢都发生障碍,以致出现血压急剧下降、脉搏减弱、呼吸衰竭、神志昏迷的现象。电休克状态可长达数天,甚至导致死亡。表1:交流与直流电下的感知、摆脱与致命电流

表2:不同电流下人的生理效应

表3:不同通电路径下的心脏电流系数   4)电流纵向通过人体时比横向通过人体时心脏上的电场强度要高,更易于发生心室颤动,因此危险性更大一些。   5)女性较男性敏感,儿童较成人敏感,体重小的较体重大的敏感,患有心脏等疾病的时,遭受电击的危险性较大。   6)电流对人体的作用有分散性特征。即使对于同一个人,多次实验的结果也不一样。3.人体电阻   1)在干燥、电流途径从左手到右手、接触面积50~cm2的条件下,人体电阻(W)见下表。表4:干燥情况下,不同电压下的人体电阻   2)皮肤潮湿状态下,触电导致的后果越严重。表5:不同皮肤状态和不同电压下的人体电阻4.触电防护   1)使用安全电压

?使通过人体的电流不超过允许范围的电压值,也称安全特低电压;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规定的接触电压限值(相当于安全电压)为50V、并规定25V以下不需考虑防止电击的安全措施;

?我国规定工频电压有效限值为50V,直流电压的限值为V。潮湿环境中工频电压有效值限值为16V,直流电压限值为35V;

?我国规定工频有效值42V、36V、24V、12V和6V为安全电压的额定值;

?凡特别危险环境使用的携带式电动工具应采用42V安全电压;

?凡有电击危险环境使用的手执照明和局部照明应采用36V或24V安全电压;

?凡金属容器内、隧道内、水井内以及周围有大面积接地导体等工作地点狭窄、行动不便的特别危险环境或特别潮湿环境应使用的手提照明灯采用12V安全电压;

?水下作业等特殊场所应采用6V安全电压。

  2)绝缘

?绝缘是用不导电物把带电体封闭起来。

?绝缘材料的电阻率一般在欧姆/厘米以上。

?常用的绝缘材料有陶瓷、橡胶、塑料、云母、玻璃、木材、布、纸、矿物油,以及某些高分子合成材料等。

?绝缘破坏:

  a)在正常工作工作情况下,绝缘物也会逐渐“老化”而失去绝缘性能。高分子材料,还存在由于“老化”导致的绝缘性能逐步下降的问题。一般绝缘材料可正常使用20年。   b)绝缘材料在恶劣环境条件会降低绝缘电阻值,腐蚀性气体、潮气、机械损伤也会破坏绝缘。   c)电击穿:绝缘物在强电场的作用下,遭到急剧的破坏,丧失绝缘性能的现象。   d)使绝缘材料产生击穿的最小电压叫做击穿电压,此时的电场强度称材料的耐压强度。

?气体绝缘击穿后能自动恢复绝缘性能。

?多次液体击穿可能导致液体失去绝缘性能。

?固体绝缘击穿后不能恢复绝缘性能。

?加强绝缘

?绝缘电阻的测量

a)绝缘电阻用兆欧表测量。b)表上有标有接地E、电路L和屏蔽G三个接线柱,如上图所示。c)为了保证安全,测量前、测量后都应断电放电,放电时间不短于2-3分钟。d)摇把的转速由慢到快,最后稳定在每分钟转左右,表针指示的数值就是所测得的绝缘电阻值。e)测试过程中,若表针指向“0”位,表明被测件绝缘损坏,应停止转动摇把,以防损坏摇表。3)屏护?屏护:采用遮栏、护罩、箱匣、金属管等装置把带电体与外界隔开。?类型:   a)有永久性与临时性装置   b)固定式与移动式装置?使用要求:   a)应与警示标志及联锁装置配合使用?一般要求   a)材料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良好的耐火性能   b)变配电设备应有完善的屏护装置4)间距?线路间距   a)架空线路应避免跨越建筑物,必须跨越时,应取得有关部门的同意。?临时线路间距:临时线路应用电杆或沿墙用合格瓷瓶固定架设,导线距地面的高度室内应不低于2.5米,室外不低于4.5米,与道路交叉跨越时不低于6米。?设备间距   a)变压器与四壁的间距应大于0.6~1.0米;   b)一般开关设备安装高度为1.3~1.5米;   c)拉线开关高度可取3米;   d)明装插座离地面高度可取0.3~1.5米;?检修间距   a)在高压无遮栏操作中,人体或工具与带电体的间距10KV以下应≥0.7米、20~35KV应≥1.0米;   b)在线路上工作时,人体或工具与带电导线的间距10KV以下应≥1.0米、35KV应≥2.5米。5)电气隔离:电气隔离是指工作回路与其他回路实现电气上的隔离。一般采用电压比为1:1的变压器来实现电气隔离。6)接地与接零?IT系统保护接地?TN系统保护接零?重复接地:   a)可降低漏电设备的接触电压。b)可在零线断线时降低漏电设备的接触电压。7)漏电保护?漏电保护原理:利用漏电时线路上的电压或电流异常,自动切断故障部分的电源。?漏电保护器分类:电压型;电流型(零序电流型、泄漏电流型);中性点型。?电压型保护器:   a)适用于接地或不接地系统设备的漏电保护;可单独使用,也可与保护接地、保护接零同时使用。   b)漏电保护装置中继电器的接地体应与设备的接地体和接地线分开。?电流型保护器   a)零序电流型

?分电磁式、电子式两类;

?适用于接地或不接地系统设备或线路漏电保护。

     b)泄漏电流型

?灵敏度高,既能反映零序电流,也能反映泄漏电流。

?只能用于不接地系统。

  c)中性点型漏电保护装置

?只能用于不接地系统。

 第二部分:事故案例学习“”某船厂触电事故   年4月9日11:05左右,某船厂机电车间金鹰队带班符某安排刘某群等9名工人到“固地”轮No.5舱左右双层底清理切割下来的废管子。刘某群等人接到任务后,分别进入到No.5舱双层底内将废管子清出,然后搬运到舱底左边的废料斗上,刘某群放废管子的废料斗摆放在51#卷扬机前方约1米处。   11:00左右,刘某群将一根1.5米长的管子放到废料斗后,发现51#卷扬机的电源线从废料斗上方经过(最底点距离垃圾斗约mm),于是刘某群用手将电源线移开,就在此时,刘某群碰到该条V电源线的一个接头。由于早上下过小雨,刘某群的衣服、工作鞋均有点潮湿,而51#卷扬机的电源线同样被雨水淋过,刘某群触碰到接头后触电,并发出叫声,旁边同事看见后立即拉开电源线,并报警,医院抢救,抢救无效死亡。1.直接原因分析:   1.1剥开电缆接头后发现该接头3根芯线中有2个芯线连接点,其中1个接点上有一颗铜珠子,说明该接头的芯线绝缘胶带和护套绝缘胶带被击穿过,电缆接头包扎处绝缘强度不足导致漏电,存在物的不安全因素是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之一。   1.2电缆接头6米范围内有4个电缆色标,其中2个标有“V”字样,另2个是红白色带标志,按规定表示以上电源电缆,当事人刘某群忽视了这些提示性的标识,也忽视了公司安全须知中的防触电要求,徒手移动V电缆,刘某群违章徒手移动高压电缆,存在不安全行为导致触电是这起事故另一个直接原因2.间接原因分析   2.1通过事故后对电源线的质量抽查发现,现场使用的部分电源线金属铜丝导体与绝缘层粘连,不能剥离,不符合《GB.1-额定电压/V及以下橡皮绝缘电缆》中5.2条关于绝缘的要求,这种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电缆容易导致电缆过热使绝缘下降;   2.2电缆接头的型式不能有效地防止雨水的影响。发生事故的电缆接头芯线和护套破损都是采用3M牌普通电工绝缘胶带包扎。目前这种电缆接头处理时普遍的,结果表明这种处理不能有效防水,导致绝缘下降,存在触电危险。   2.3电工接线方式不正确。事故后抽查电工接线发现,接线有约1/3的铜丝被剪断,而且用冷压钳将芯线连接管压紧后,仍然有部分铜线暴露在连接管外面,就被包扎,这种不合格的电缆加上不符合要求的接线可能导致包扎处过热而导致绝缘下降。   2.4现场51#卷扬机虽然有经过月度点检,三供班负责安装这台卷扬机的电工称安装前检查过电缆包括接头,但细看这个电缆接头的绝缘胶带外层已经受磨损,说明这个接头已长时间没有得到有效的检查和维护。   2.5卷扬机与废料斗之间的距离不够,有一段电缆在废料斗的斜上方通过,对不能架空但人员容易触及的高压电缆没有附加隔离或保护措施,对放置废料有一定的影响,并构成触电危险。   1.公司应严格控制电源线的采购质量关,满足相关国标的质量要求,对移动的V和V电缆,应符合《GB.1-额定电压/V及以下橡皮绝缘电缆》中规定的质量要求。   2.移动的V和V电缆出现破损和重新接线,结合施工现场实际,制定《移动式电缆包扎及接线处理办法》,强制使用高压绝缘电布等措施,结合PPT实际操作演示。   3.强化对接线操作电工的责任意识和技术水平的培训,对包扎的处理要严格执行规定要求,对包扎的结果应仔细检查,不应留存隐患。   4.三供等服务部门应定期对电缆包扎的情况进行检查,测试包扎处的绝缘电阻,不符合绝缘要求的应立即重新处理。   5.所有V和V电缆移动电缆在现场使用应尽量架空敷设,特殊情况人员容易接触处应采取必要的绝缘隔离措施,并有明显的警告标志,防止人员触碰。大家都管事层层去落实个个担责任人人抓安全人人安全人人安全 天天平安人人参与、人人理解、人人受益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jux.com/wsby/55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