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52岁
主诉(1)因突发右肢无力进行性加重2天,于.11.22医院。1各月前晨起即觉右肢体麻木乏力,无觉语言障碍,未予重视及时就诊。第二日感症状较前有增,且感“舌头大”,方来院就诊。
(2)医院经查右鼻唇沟略浅,右肢存在轻度肌力障碍及病理体征。即行脑CT示:左侧内囊后肢及左半卵圆中心低密度影。即拟“共济失调”收置入院。病程视觉障碍。
既往史(1)既往高血压发现1年,服用培多普利,血压常持-/90-mmHg,无糖尿病及头痛、抽搐等病史。平素吸烟(近30年,1包/日),无饮酒嗜好。
(2)适龄婚育,其父于年“共济失调”病故,享年不足50岁。兄妹多人均健康。
辅助检查(1)入院查体:血压/88mmHg,一般状况好,神志,营养发育良好,言语尚清,语速缓,内科系统无特殊。
(2)神经系统检查:眼底呈轻度动脉硬化征象,右鼻唇沟略浅,舌体居中;右手握力略减,右上下肢肌力评价5-,腱反射略活跃,右侧病理征阳性。
入院前诊断(1)左颈动脉系统脑梗死
(2)原发性高血压病2级(高危)
入院前影像学检查(1)23日脑MRI+MRA:“两侧大脑半球、小脑及脑干形态如常。
(2)左侧额、顶、枕叶白质区见多发斑点、斑片状异常信号影,边缘尚清,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及DWI均呈高信号;左侧基底见一斑点状异常信号影,边缘清楚,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呈中央低、周边高信号,DWI呈等低信号;右侧额、顶叶见少许点状异常信号影,边缘尚清,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FLAIR高信号,DWI呈等低信号。
(3)MRA示:左侧椎动脉及大脑后动脉部分管腔变细、边缘不光滑;左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A1段信号缺失。右侧颈内、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未见异常。
(4)放射学诊断:左侧额、顶、枕叶多发亚急性梗塞。
(5)左侧基底节软化灶;右侧额、顶叶少许缺血灶。
病例图片
颈部超声检查左侧颈内动脉起始缺如呈盲端,盲端尽头宽约4mm、距膨大处漏斗部约8mm。......
颈部超声诊断“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缺如,呈盲端;双侧颈动脉及其膨大处以及右侧颈内动脉开口处内-中膜明显全程性增厚”等。
病例图片
12月1日脑及颈部CTA(1)左侧颈内动脉于颈内外动脉分叉上方2cm处至虹吸部明显变细、中断;左侧后交通动脉稍增粗。
(2)右侧颈内动脉、两侧大脑前、中、后动脉显示良好,狭窄及缺如。
入院后情况(1)病人入院后即投以抗血小板集聚(阿司匹林0.1+氯吡格雷75mg)、活血、改善脑循环及他汀、脑保护剂治疗,症状仍呈进行性加重,至入院第7天,出现混合性(运动性及命名性)失语、明显跛行,肌力达4-级,伴深浅感觉障碍,病理征阳性。
(2)加用甘油果糖以改善脑局部水肿,病情明显改善,失语基本消失。
病例图片
通过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并研究脑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后侧支循环的建立及代偿情况,侧支循环的模式及治疗方法等的研究不乏报道。然一侧颈内动脉呈现“盲端”缺如,而颅内颈内动脉系统基本完整,影像学呈现血运状况不同步实属罕见。
临床所见一侧血管的闭塞及侧支循环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后天性的。临床症状的有无及程度的轻重与侧支循环是否充分、血管闭塞的时间或速度有关。本病例虽有高血压、吸烟及年龄、家族史等多种危险因素,但一侧颈内动脉完全缺失,入颅“颈内动脉系统”却完整无缺,是很难用后天性“渐进性闭塞”“侧支循环建立”解释得通。
患者其父亦卒于壮年,完全有可能存在家族性血管畸形的可能。虽然该患者颅内血管是完整的,但毕竟是建立于畸形血管的供给,存在血运缓慢的先天不足性。MRA显示左侧颈内动脉及左侧大脑前、中动脉的信号缺失,是因为左侧动脉需畸形的“颈内动脉”及右侧颅内动脉通过交通动脉供血,血流慢而致的信号丢失。DWI双侧半球影像错位,都与两侧血流速度存在时间差相关。而此现象由来已久,左基底节区小软化灶足可说明。
一侧颈内动脉闭塞(眼动脉以前)时侧支循环建立模式常是:
(1)来自对侧前交通动脉至同侧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吻合供血;
(2)来自对侧后交通动脉至同侧颈内动脉的吻合供血:
(3)来自同侧颈外动脉的分支与眼动脉的吻合供血。
此病例显然适合第3种情况。
由于CTA检查的局限性,所供图像颅外血管的成像不是很满意。但笔者认为,该病例其先天性颈内动脉原始性的缺失是成立的,并寄希望病人回原籍行DSA检查,资以证实。因为罕见,故与大家分享,愿同仁们参与讨论。
共济失调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遗传性共济失调的主要类型。其共同特征是中年发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共济失调。临床表现除小脑性共济失调外,可伴有眼球运动障碍、慢眼运动、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锥体束征、锥体外系征、肌萎缩、周围神经病和痴呆等。
临床表现
1.初期
走路时步履不稳,肢体摇晃。动作反应迟缓及准确性变差。
2.中期
说话时发音含糊不清,无法控制音调。眼球转动不平顺,影像容易产生“重叠”。肌肉不协调感加重,无法写字。有时感到吞咽困难,进食时容易呛咳。
3.晚期
说话极不清楚,甚至无法语言。肢体乏力,不能站立,需靠轮椅代步。理解能力逐步下降,最后失去意识,昏睡不醒。
病因遗传因素:共济失调主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部分患者是隐性遗传,尤以小儿先天性小脑发育不全为多见。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脑炎、脑肿瘤等。中毒现象:比如药物物中毒、酒精中毒、煤气中毒等均可以引起共济失调。年龄老化:年龄老化是发生共济失调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新陈代谢减慢,疾病就会趁虎而入。维生素的缺乏:尤其是维生素日族的缺乏,由于神经得不到充分的营养,使神经发生病变而引发共济失调。
检查1.脑神经系统临床检查。
2.磁共振(MRI)检查。
3.基因测试。
。
治疗共济失调虽然属于退行性慢性症,但是一个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的疾病。本病的治疗原则是:争取超早期治疗,虽然疾病表现多样,但症状主要是协调障碍、肌体无力,肌萎缩,因此多将其归属于中医“痿证”范畴。若出现肌束震颤或痉挛性瘫痪时,兼属“颤证”;出现吞咽困难、言语不清,兼属“失语”、“瘖痱”范畴。《素问.痿论》指出“治痿者独取阳明”,强调阳明脾胃在痿证中有特殊意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叙痿论》曰:“痿躄证属内脏气不足之所为也。”《临证指南医案.痿》谓:“痿证之旨,不外乎肝肾肺胃四经之病”,指出四脏气血津精不足是导致痿证的直接因素。
内脏亏虚,气血津精不足是痿证的共同病机,辨证以脾肾亏虚为本,痰阻、血瘀、风动为标。“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精亏损则肢体软弱无力;脾之运化,赖肾阳之温煦;另精能生气化血,故肾精亏虚则会出现肌肉萎缩、肢体软弱无力。“脾胃为后天之本”,位于中焦,统帅阳明,脾胃虚则运化水谷精微失司,气血生化不足,不能濡养经脉;水液无以运化,停滞聚湿生痰,足,或脾之运化失司,气血亏虚,筋脉失养,以致肌肉拘急颤动。
”温补脾肾为本调和诸脏
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治疗应以温补脾肾为主,化痰、熄风、通络随证配用。在温补脾肾方面,着重选择温而不燥、补而不滞的益肾补脾之品,在健运脾胃的基础上借脾胃运化输布功能发挥药效。如选择杜仲、巴戟天与山茱萸、白芍配伍,淫羊藿、菟丝子配伍,用药旨在温阳,配以滋阴药以阴中求阳,补阳而不伤阴;选择黄芪、白术配合太子参、党参,培补机体正气,使水湿浊瘀得化,机体趋于阴阳平衡,体现刚柔并济、温润并施的制方特点。同时应用藤类药物以增强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之功;加用化湿通阳法以疏通经络;并用推拿等方法来培补调节督脉经气;且勿忘调肝,注重摄生调养,避免外感,劳逸适当,使集体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鼓动人体之正气抗争邪气,才能使疾病趋于痊愈。
脾肾亏虚为本病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温补脾肾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治则,但治疗中需结合病程长短、病变虚实、综合辨证,配合调养肝脾,疏通经络,化痰熄风等治法,更能有效的通过温补脾肾达到治疗目的。
病案举例
患者,女,59岁。-07-15初诊。主诉:步态异常伴言语不能1年余。现病史: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言语不能,饮水呛咳,双下肢肢无力,医院就诊,诊断为共济失调。给予营养神经等药治疗,效不佳,遂来我院。
现症见:言语不能,饮水呛咳,双下肢无力伴肌肉萎缩,双下肢发凉,痰多,咯不出,胸肌力4级,肌张力低,四肢腱反射亢进,Hoffmann(+),Babinski(+),浅深感觉正常。
西医诊断:脊髓小脑共济失调。中医诊断:痿证,证属脾肾阳虚型。
治以温补脾肾,化痰开窍。
处方:黄芪30g,茯苓20g,白术15g,制附子6g,巴戟天12g,肉桂5g,山茱萸12g,熟地黄20g,菟丝子15g,麦冬20g,石菖蒲15g,远志12g,白芥子10g,僵蚕10g,陈皮12g,杏仁12g,川芎15g。30剂,水煎服,日1剂。服后,自觉双下肢发凉、上肢无力、痰多症状较前好转,纳食增加,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细。
上方加桔梗12g、薄荷10g,30剂,水煎服。
三诊时患者症状继续好转,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上方加钩藤20g续服,病情稳定。
讨论
共济失调是神经系统的疑难杂症,对于本病的治疗,着重发挥中医优势,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下,提出“温补脾肾以固本,调和诸脏”的治则,应用温而不燥、补而不滞的益肾补脾之品,以固先天后天之本。因气能生血,血可化精,精能生髓,使脾健肾充,故注重培补气血,应用党参、黄芪、白术、当归之品以补气养血,健运脾胃。本病起病缓慢,病情迁延,久病易虚、易瘀,脾肾气虚则脾失健运,生湿聚痰,痰瘀互结,阻滞气机,应用泽泻、白术、薏苡仁、石菖蒲等以健脾化痰祛湿;应用赤芍、川芎、红花等以活血化瘀;应用水蛭、全虫、僵蚕等以搜筋通络。由于病情较重,易致患者情志障碍,在临证处方中,常酌加疏肝解郁之品,积极与患者沟通,鼓励其树立信心,坚持治疗,适当配合肢体功能锻炼,促进疾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