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鸡生产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其“动态”过程中存在两个要点:其一是“难”即难度,俗语讲有钱不玩张口货,形象表述了从事养殖业的艰辛乃至风险。其二是“活”即其饲养过程是一个活的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就鸡的营养供给而言,其营养标准,营养需要量,饲养管理方法,要与之相适应。我们以蛋鸡为例做以探讨,交而为学。
(一)营养标准是营养“需要”的表现形式:
目前标准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家职能部门颁布的标准,具有法定约束力;二是育种机构推荐的标准,具有针对性的参考价值。
设:饲料营养标准为:代谢能大卡/公斤,粗蛋白16%时,在采食量克时,日营养摄取量为:X0.=大卡,16X1.25=20克。
如果在夏季高温采食量只有克时,日营养摄取量只有:代谢能X0.11=大卡,粗蛋白16X1.10=17.6克。
试中说明:
①标准×采食量=可识性需要量,需要量=日粮浓度(标准)×采食量。在这里营养的需要量是内在实质,标准是需要量的外在表现形式;
②即便是使用符合“标准”的饲料,因采食量的变化,而可能会存在营养不够。
③作为商品(饲料)必须符合产品质量(标准)要求;而在生产动态过程中,因采食量变化,饲养环境(温度)影响,机体健康水平(维生素需要量)等,诸多动态因素存在,标准与实践存在着一定的相对性,即:标准是需要量的的理论依据,但又不能被标准所束缚,乃至僵化或教条。
(二)标准,浓度,与价格:
就饲料营养素表述而言,标准与浓度同属一个概念,但二者概念的使用范畴有所不同,浓度是可变得,而标准是一定的。在满足“需要量”的前提下,浓度根据采食量的变化是可变的。
设:蛋鸡每只每日需要量:代谢能大卡,粗蛋白20克,日采食量克时,其标准可设定为:÷0.≈大卡,20÷1.25=16%;那么当夏季(高温)日采食量为克/只时,浓度可调整为:÷0.11≈大卡,20÷1.10=18.2%。
就管理方法而言,“通过调整日粮的“浓度”以满足鸡在不同采食量对营养的需要量;或根据采食量变化设定不同的日粮浓度。
营养素浓度愈高其产品(饲料)成本就愈高,相对应的价格也高,但投入产出比值(效益),是经营终端核算,所以兼顾价格又不被价格所左右。
(三)几点体会:
①0—6周雏鸡阶段:两周前一般自由采食,两周后(有条件的)建议采用:定时间---几个小时喂一次;定餐次---喂几次;定采食时间---每次采食时间多长的“三定多餐”制,使其养成:采食快,不挑食(粉料),食欲旺盛的习惯(这样的鸡好喂),为日后“最大限度通过给食量”调整鸡对营养需要量打好基础,(尤其是使用商品全价料的用户)。
②7—14青年鸡阶段:这个阶段鸡的体重(轻重),个体(大小)关系到育成鸡的育成质量,将对日后产蛋性能的发挥产生影响。鸡的生长发育与饲养周期有着一定关系,这个阶段是体重快速增长期(每周约克),是个体(骨骼)主要形成期,错过这个周期将难以弥补。
从营养供给角度:
⑴从雏鸡阶段转入青年鸡阶段时,要“达标再换料”(即体重达标后,再由雏鸡料更换青年鸡料)。
⑵对有饲料加工条件的“在确保营养素含量前提下,最大限度增加粗纤维的比例,锻炼鸡的耐粗食性,使其肌胃发达食欲旺盛。
⑶夏季高温受采食量影响,不能保障体重个体同步时,可“先照顾个体指标”,适当下调能量比例,相对就提高了粗蛋白钙磷的摄入量,在15—18周时(此时鸡的生长速度放缓),再上调能量水平使其恢复能量储备。
⑷营养供给要使鸡的体重指标有一定的储备(超标),为预产鸡阶段的有效“调控度”打基础。
③15—18周预产鸡阶段:受机体生理作用(鸡为产蛋做准备,加快对钙,能量的储备),表现与食欲旺盛采食量加大。“不能任其自由见蛋,而要人为调控给出一个最佳开产日龄”。
前期的育成质量(体重,个体),兼顾饲养周期,将是制定有效调控“度”的主要依据。
从营养供给角度,除要兼顾钙,能量的“开始储备”外,主要是以限制为主,根据鸡群(优,良,差)实际水平,确定调控的力度。
真正意义上的限制饲养在这一阶段。如果前期鸡群状态不佳,这时的调控力度将缩水,从而影响到整个产蛋期性能发挥,这也是为什么在育成阶段要“赶”的缘故。
尽管会出现多种不同的实际状况,但应用好“营养+光照”两个方法,基本还是能达到调控预期目的得。
④鸡群进入产蛋至高峰稳定(约—日龄),对营养需求是“维持+生长+生产”的三份需要,营养供给要“精而足量”,先把高峰催下来(比喻词)稳定住,然后再根据产蛋率体重(抽查)变化,给出一个稳定适度量。
一般在高产期,鸡的体重略减或略增(不会过肥)。高峰期过后(或因其它原因造成产蛋下降)时,就要及时调整营养供给量,保持鸡的体重“略增不能减”。
在采食量或原料受制约,营养需要量不能得到保证时,可将蛋,赖,苏,色四种氨基酸,按百分比同步适度提高(因其它氨基酸偏高,不会影响到氨基酸的平衡性)。
小结:上述两个认识四点体会,主要是贴近饲养管理实践活动,或许对新养殖户有所启迪,因认识不足,文笔苯拙,难免有误,还望斧正我们交而为友。
冬季蛋鸡饲养提高产蛋率,延长产蛋高峰九招1、鸡舍保持适温
产蛋鸡要求温度范围是8℃~27℃,最适宜温度是13℃~24℃,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产蛋,每升高或降低1℃都会使产蛋下降1%。冬季外界气温低,应提高鸡舍温度,可采取保温措施,如生火炉、把鸡舍北面的窗户堵严等,一般最低应保持在8℃以上。
2、保持光照恒定
光照对鸡的性成熟、排卵及产蛋有决定性作用,一般要求产蛋期光照每天保持16小时。到鸡淘汰前4周可把光照增加到17小时,最适光照强度为5勒克斯。冬天日照短,阴天雾天应及时开灯补充光照。防灯泡变脏后光照强度减弱,应尽量做到光线均匀一致。
3、保持适当湿度
产蛋鸡要求湿度范围是50%~70%,最适湿度是60%~65%。湿度过低易使鸡体脱水和引发呼吸道病;湿度过高,常常使鸡舍空气污浊,而易引发各种疾病。冬天舍内相对湿度大,因此必须在保持温度的基础上调节湿度。平时通过控制温度来调节湿度,以利于提高产蛋。
4、勿忘通风换气
冬天鸡舍密闭较严,有大量有害气体产生(H2S、NH3、CO2),可诱发鸡的慢性呼吸道病、传支、传喉、鼻炎、大肠杆菌病等,每天应适当打开天窗换气或设置排气扇,防贼风侵袭。做好环境消毒,消毒药交替使用,如速洁、千毒灭防止各种病毒、细菌的传播。
5、合理投药防病
不盲目用疫苗,不随意加大疫苗的使用倍数,以免造成免疫失败或免疫麻痹,避免非典型新城疫的发生。当发病时应及时治疗,以免增加死淘率和加大用药投资等。入冬以后,对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等选择高敏药物,以便及时控制病情,同时防止支原体、新城疫、禽流感等更严重疾病的继发感染,以免造成产蛋率下降。
6、尽量减少应激
鸡舍建筑坚固,以防狂风造成的巨大声响,同时应避免犬、猫、鼠、鸟类的窜入,以减少应激对鸡群的影响。
7、提高饲料能量
冬天应适当提高饲料中的能量,多添加些能量高的饲料,如油脂、玉米等。有的养鸡场(户)自己配料,一直使用一个配方。同时因为原料来源不同成份含量也不尽相同,蛋白质、能量、矿物质等或高或低,出现了采食正常或超常,且产蛋率不同程度的下降、产软蛋、薄皮蛋等,有的鸡群根本没有高峰,继而出现了冠萎缩、耻骨收缩等情况,建议最好采用合理的全价料,再适当加一些能量饲料。
8、供给洁净饮水
水是鸡生长发育、产蛋和健康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参与机体的整个代谢过程,饮水量随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冬季一般为饲料采食量的2倍;饮水不足可使产蛋下降2%~10%,并且蛋重减少;每天应清洗饮水器,保证水质良好,创造高产的饮水环境。
9、及时调整鸡群
日龄左右,观察鸡群,冠萎缩、耻骨收缩、羽毛紧收、腿部皮肤发干,胸肌薄而腹部下垂呈企鹅状的鸡淘汰。可节省饲料而提高产蛋率,防止其它疾病的传播,减少投药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