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腰突症”。是指因腰椎间盘发生退行以后、在外力的作用下纤维环破裂,导致腰髓核向后方或腰椎管内突出,使相邻组织遭受刺激或压迫感,从而出现的腰痛,腰椎活动受限、咳嗽、打喷嚏和排便等腹压增高时所产生的疼痛加重,严重者会引起神经性肌无力减弱、肌肉萎缩等为一系列症状。常常会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及身心带来诸多的痛苦,严重者甚至造成残疾、丧失劳动能力。以下是讲解是腰部损伤的症状和治疗,请认真阅读避免腰部问题。
一、诊断依据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3)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4)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趾背伸力减弱。
(5)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可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症状鉴别
(1)急性腰肌筋膜炎其好发于腰背筋膜棘上和棘间韧带以及髂嵴后部等肌筋膜附着处,属软组织风湿性疾病。急性发作时腰痛剧烈,活动受限,腰肌痉挛,疼痛时牵扯到臀部、大腿两侧,甚至小腿。
(2)第3腰椎突综合征该病可有外伤及劳损,表现为腰痛,活动时加重,疼痛牵扯到大腿后侧,少数到小腿。但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无下肢放射性疼痛及神经根受累改变。
(3)腰椎结核和骶髂关节结核部分腰椎结核患者可出现以腰痛或坐骨神经痛为主的临床表现,常为缓慢发病,进行性加重,无间歇期,多伴有午后潮热,全身乏力,身体逐渐瘦弱,且血沉加快,肺部多有原发性病灶。
(4)马尾部肿瘤马尾部肿瘤初期因侵及一条神经根,可出现根性病,表现为腰痛,腿痛或腰腿痛,似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障碍,其症状多呈渐发的持续性加重。无间歇,不因卧床休息而减轻。
(5)腰椎管狭窄症该病多发于中年人,起病缓慢,主要症状为腰痛,腿痛及神经性间歇性跛行,站立行走时症状加重,休息、下蹲时症状减轻。一般X线平片,脊髓造影或CT检查可明确诊断。
(6)强直性脊柱炎该病年龄较轻,多有受寒湿病史,症状以腰背及骶髂部疼痛为主,症状与天气变化有关系。“4”字试验早期为阳性,血沉快。
(7)梨状肌综合征表现为臀部及下肢疼痛,常为慢性,但可有急性发作,走路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可减轻,直腿抬高试验为阳性,神经症状不明显,体检可有臀肌肉萎缩,坐骨大切迹区有压痛,肛诊时在病侧可触及紧张的梨状肌,压痛明显。屈髋位抗阻外旋或被动内旋髋关节可诱发疼痛。
(8)慢性腰肌劳损该病病程较长,病人腰骶部有酸痛、钝痛感,有时出现下肢反射性疼痛,但症状具有休息时轻,劳累后重的特点,患者常以拳击腰部以缓解疼痛,且症状与风寒湿关系密切,一般经休息、理疗,推拿按摩可治愈。
(9)第5腰椎横突肥大有疼痛症状和功能障碍,侧屈受限较屈伸明显,常常腰椎C等检查不能查到椎管内病因。但X线平片可见第5腰椎有横突肥大或假关节形成的改变。10、脊柱肿瘤脊柱肿瘤的腰痛为持续性进行加重,不因卧床休息而减轻,患者一般多伴有身体日趋消瘦、贫血、血沉增快,碱性磷酸酶增高。X线摄片多显示骨质破坏和病理性骨折,骨扫描有利于在X线平片出现变化前早期诊断。
三、症状分型
(1)单侧椎间盘突出:下腰痛伴一侧下肢放射痛,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病变椎间盘侧椎旁压痛。
(2)双侧椎间盘脱出:下腰痛伴双侧下肢放射痛。腰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病变椎间盘两侧椎旁均有压痛。
(3)中央型椎间盘脱出:除出现腰腿痛的症状外,还可以出现阴部麻木或大小便功能障碍等马尾神经压迫症。
(4)上下型椎间盘脱出:大部分患者仅有腰痛症状,X线检查病变椎间盘可见许莫氏结节。
四、症状治疗
(1)晃腰推拿法:病人俯卧,全身放松,医者双手置于脊柱两旁骶棘肌表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有节奏地揉推骶棘肌,同时使腰段脊椎左右晃动,达到放松的目的。
(2)循经点揉法:沿足太阳膀胱经,医者双手大拇指由上至下,在各关节突附近点揉,遇有结节及棘状物时,应重点点揉弹拨,以解除腰背部软组织痉挛和疼痛。
(3)卧位斜扳法:病人侧卧位,嘱病人位于上面的大腿尽量弯曲,下面的大腿伸直,医者一手置于病人肩部,另一手置于病人的臀部,作相反方向的快而有力的推压,可听到“咔嚓声”。
(4)坐姿定位旋转法:患者端坐,助手固定骨盆,术者坐在患者背侧,一手扶在患者肩部,另一手顶推患椎棘突偏歪侧,令患者弯腰,主动配合医生肩部的手作腰部旋转,当旋到最大限度时,医者用拇指顶推偏歪棘突,此时,可听到“咔嚓”声,接着取端坐位做被动弯腰动作数次。
(5)俯卧牵抖法:令患者双手握住床头,医者双手握住患者足踝部,提起下肢反复抖动数次,在病人放松的情况下,用较大力量作拔伸牵引1次,对侧下肢同时进行,最后同法提起双下肢使骨盆离床反复抖动数次。
(6)盘腿滚腰法:患者仰卧,屈膝屈髋,医者抓住患者的足跟部,使足尖向天花板方向,使之逐渐地超过患者头部,这种手法可有节奏地反复进行。每次双下肢反复的摇动应是和谐的并使脊柱的屈曲活动有所增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