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文字
长期在水中作业的人或在岁土太过、湿气偏盛之年以及长夏暑湿之季,更当格外注意防止湿气侵袭而发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一些有饮酒习惯的人也应该适量饮用果酒,如葡萄酒、啤洒之类,此时人们的饮食宜五味得当,不可偏嗜,更应该避免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
2.加强体质锻炼
在日常生活中多加锻炼身体可以保持气血通畅,常参加一定的体育锻炼,能使气血流通、关节疏利、筋骨强健、肌肉发达、肢体活动有力、脏腑功能旺盛,不致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一类的痿证发生;大家可以经常做体操、打太极拳、练五禽戏、八段锦,以及跑步、打球等都对预防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有着重要的意义。
3.避免受到外伤
关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要如何预防是比较专业性的问题,对此人们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安全以避免意外伤害,俗语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意外的事故,常会给人带来不幸、坠落、摔伤等常易损伤脏腑筋骨、经络气血而导致肢体萎废无用,因此人们要尽量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4.注意天气变化
诸如自然界的湿、寒、热、暑等六淫邪气乘机而入,侵害身体而发生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所以在预防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上必须顺应四时气候变化,御寒保暖、避暑防热,以谨防湿气,同样人们应该保证自己的生活居室清洁干燥、通风透光,外出活动要注意气候寒温,适当增减衣服,防止感冒。
除对病人的主述和症状体征进行认真细致的评估外,还必须对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护理干预及预见性护理,避免病情发展的各种诱因,加强病情观察,为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做好康复锻炼,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促使患者症状达到有效地改善。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家族性遗传大概占了5%—10%,十个病人里面可能会有不到一个有家族遗传史,比例不是很高,但是遗传可以是显性遗传,每代都有。如果有家族史的病人可以查一下SOD1的基因,这个基因是一部分家族性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直接的致病基因。
中医学对肌萎缩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病)的认识
中医学对肢体痉挛僵硬早有认识,《素问·痿论》云:“肝气热……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素问·调经论》又云:“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认为痉挛的病位主要在“经筋”。传统中医学理论对痉病发病原因的认识,经历了从外感致痉到内伤亦可致痉的过程。
外邪
痉之病名出自《黄帝内经》,从外邪立论,认为“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壅阻经络而病。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灵枢·经筋》认为:“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灵枢·热病》认为:“风痉身反折”“热而痉者死”。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提出“刚痉、柔痉”实际为“风寒束表以及风邪犯表”。《金匮要略方论本义·痉病总论》就痉证形成指出:“脉者人之正气,正血所行之道路也,杂错乎邪风、邪湿、邪寒,则脉行之道路必阻塞壅滞,而拘急痉挛之症见矣。”
至此后世医家如孙思邈、朱肱、成无己等均从风寒湿等外因阐发致痉之由,至清代吴鞠通提出“六气皆能致痉”,如《温病条辨·痉有寒热虚实四大纲论》中说:“六淫致病,实证也;……风寒、风湿致痉者,寒证也;风温、风热、风暑、燥火致痉者,热痉也。”
内伤
阴津亏虚
《金匮要略》提出亡津液而致痉的理论,即表证过汗、风病误下、疮家误汗或误用火攻等皆能致痉,并补充“营血亏虚之痉证”。如《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金匮要略》有关伤津致痉的认识,不仅对《黄帝内经》理论有所发挥,同时也为后世医家提出内伤致痉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谓:“原其所因,多由亡血,筋无所营,故邪得以袭之。”
明代对阴虚血少导致痉病有较充分的认识。《景岳全书·痉证》谓:“愚谓痉之为病……其病在筋脉,筋脉拘急,所以反张。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筋挛”“筋急者当责其无血……气中无血,则病为抽掣拘挛”“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以致搐挛僵仆者,皆是此证。如中风之有此者,必以年力衰残,阴之败也;产妇之有此者,必以去血过多,冲任竭也;疮家之有此者,必以血随脓出,营气涸也……凡此之类,总属阴虚之证。”汪机《医学原理·痉门》认为“痉证虽有数因不同,其于津亏血少,无以滋养经脉则一。”
清代温病学说的发展和成熟,更进一步丰富了痉病的病因病机理论,其热盛伤津,肝风内动,引发本病的论述,使痉病的病因学说渐臻完备。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痉厥》云:“五液劫尽,阳与内风鸱张,遂变为痉”;王孟英《温热经纬》云:“木旺由于水亏,故得引火生风,反焚其本,以致痉厥”;柯琴《伤寒来苏集》云:“痉以状命名,因血虚而筋急”“凡痉之为病,因外邪伤筋者少,因血虚筋急者多”“六气为患,皆足以致痉,不燥则不成痉矣”,并指出“凡痉之为病……如误作风治,用辛散以助阳,则真阴愈虚,用燥剂以驱风,则血液愈涸。虚而不补,不死何待”。
气虚血瘀
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了气虚血瘀致痉,“项背反张,四肢抽搐,手足握固,乃气虚不固肢体也;两目天吊,口噤不开,乃气虚不上升也……元气既虚,必不能走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热盛
张仲景提出“阳明实热之痉证”,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指出:“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清代·王孟英《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肝郁清代·陈士铎《石室秘录》云:“筋乃肝之余,肝气不顺,筋乃缩急”。
五龙荣肌汤
主方组成:天龙、地龙、五爪龙、川江龙、活血龙黄芪、党参、茯苓、杜仲、西洋参、葛根、山茱萸、煅牡蛎、当归、炮山甲、白术、甘草。功效:健脾益气、活血通络、补肝益肾。主治病症:重症肌无力、眼睑下垂、周围神经损伤肌萎缩等以肌肉痿痹不用、肌力减弱、变性、肌肉萎缩及支配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临床运用:五龙荣肌汤是王世龙医师经过多年临床经验,通过对多名身患肌肉痿痹不用的患者的救治总结出来的一个处方。根据对古代经典理论和方剂的研究,结合自身治疗经验,处方从肺、脾、肝、肾不同方面立意调整,分步骤的治疗萎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辨证要点:主症:肢体筋脉弛缓、痿软无力、甚至瘫痪、肌肉萎缩、肌肉无力、睑垂呛咳等证。多见周围神经病变、脊髓病变、肌萎缩侧束硬化、周期性麻痹。运动神经元性疾病,重症肌无力。
主要常见证型肺热津伤:发热多汗,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皮肤干燥、心烦口渴、呛咳咽燥、便干、尿短黄。舌质红、苔黄、脉细数。湿热浸淫:身体困重、尤以下肢为重、伴胸脘痞闷。或发热、小便赤涩热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脾胃虚弱:起病缓慢、肢软无力、时好时差、甚则肌肉萎缩、伴神倦乏力、食少便溏、气短自汗、面色少华。舌淡或有齿印、苔腻肝肾亏虚:病久肢体痿软不用、肌肉萎缩、形瘦骨立、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二便失禁。舌红绛、少苔、脉细数。瘀阻脉络:四肢痿软、麻木不仁、伴肌肤甲错或拘挛疼痛。舌质紫暗、脉涩。在治疗上述病症中,王世龙医师会采用五龙荣肌汤主方并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依据辩证结果依次从健脾益气、养血补肝、强肾固元三个步骤进行治疗。并根据病位的差异调整对应五脏的五味主药的剂量来达到调节脏腑功能,平衡气血阴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