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张本是上一集片尾的截图,因为和下文联系密切就挪到本集来了。周玄清想必是自从黎崇离开京城后再未曾谋面,十几年后突然见到有人持旧物来访并有所求,势必想要见一见物主的。黎崇已逝,持有他随身之物者必然和他人关系深厚。昔日的得意弟子林殊已经让他惊艳,周老先生也是很想看看究竟此时何人何德何能。梅长苏说曾受教于黎崇门下,在本剧初,苏哲初见太子和誉王时,誉王曾经利用黎崇的文稿试图拉近彼此关系,并且也是真的引起了梅长苏的兴趣。可见在黎崇离开京城后,的确是见过梅长苏的,并且也曾刻意的宣扬过收他为弟子,只是那时候周玄清已经避世隐居,大概信息停滞的原因所以未曾了解。
借周玄清之言简单交代了黎崇的身份和地位,换个角度思考,就是说黎崇的弟子遍布天下,梅长苏只要拿出恩师信物,那么到处都是师兄师弟师叔师侄的,只要是如周玄清一般内心真正认可黎崇之人的,都可能在梅长苏需要的时候成为他的盟友。所以我想,林殊在成为梅长苏之后,有真正的和黎崇在一起呆过不短时日。他之所以成长起来成为现在的样子,大部分都是黎崇的功劳。试想一个京城最优秀的英勇少年,瞬间失去所有,队伍、家、理想、朋友、爱人,甚至也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和未来的美好生活,他不可能马上就成为一个隐忍预谋的人和拥有重新来过的决心。在那样的劫难之后,需要重生的不仅仅身体,更重要的是心灵。不然他睁开眼睛的第一个想法绝对是暗夜去刺杀皇帝。所以我觉得在那个时候,给他以宽慰、教他谋略的人,必是黎崇无疑。他甚至将可以代表自己的玉蝉送与林殊,也将自己没有完成的愿望交付给了他,至此,林殊才渐渐成为梅长苏,他才能始终怀着自己的赤子之心去洗雪旧人去追寻抱负。
不必考虑置身于何处,不必在意是林殊还是梅长苏,只要此心至忠至诚,一切皆可为之。这一段经常在朋友圈和微博里被列举,我不是特别深谙此道,所以也不敢妄加评论。我对古道学说的理解还停留在《明朝那些事儿》里面讲的王守仁“知行合一”,所以大致能感觉得到梅长苏此时已经将道理哲学化了,个人有个人的理解和感触。所有的规矩誓言都是不必须存在和保持的,就如同太皇太后去世时靖王所宽容别人吃东西一样,靖王也是达到了一定境界。想必都是从小接受过黎崇的教化。深深感受拥有一个好的老师是多么重要,但是师傅领进门修身在个人,一样受教育太子和誉王还不是另一副模样?
这一段是解释玉蝉的寓意。梅长苏念的是曹植《蝉赋》中的诗句。“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这段话的意思大致是蝉的品性生来清净淡泊,在隐秘的的林叶中吟唱自得其乐,声音明亮而持久,就像忠贞之士的心性一样。古代人常常用蝉来比喻高洁脱俗清远淡泊的品格,但是蝉一直以来又是一种悲剧的象征。梅长苏的这几句是曹植所作,大家都知道曹植的命运实在不是怎么好,这首词赋也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感慨和写照。对自己命运的不平感到深深的哀伤、无法施展抱负的郁郁难平。想必黎崇深爱此物,大概也是因为朝局走向的不明朗而自己空有一身本领和热血却无法安放的缘故吧。
周老先生感慨,曾经有一个少年,轻狂岁月无比飞扬,而面前的男子成熟沉稳淡然包容,不知道当年的少年如果还在经历生死之后会是什么样子,亦不知道此时的男子曾经又经历过什么磨难方可如此通透深刻。他们二人的确是一对双璧,却是阴阳两面,不变的只有玉质玉心。纵然可惜旧人已不在,但是生者为道死亦为道,记着的人永远都没有忘,不记得的人即使残活着又有何妨?梅长苏面容苍凉,从他人口中再听到昔日的自己,遥远的已经像是另一个世界的故事。在别人眼里,林殊已是逝者,对他的记忆也都停留在了十几岁的模样。而他自己却知道,改变的不仅仅是容貌。没有人能够再回去了。这也许是最后一次见面了吧。
我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就是怀疑自己,常常需要别人特别肯定的回答我自己知道的答案才会有安全感。我想此时梅长苏大概也有这样的感觉。他心里很累很累,有时候会怀疑自己会不会成功,这样做是不是正确的,而一切的意义又是什么。尽管身边有很多的人了解他帮助他,但是他们给不了心灵上的感应和慰籍。所以梅长苏必须和霓凰相认,霓凰是他最美好岁月里最熠熠生辉的存在,只有她能给与的一种温暖和陪伴。大概萧景琰也能,可是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面对。所以,只能是霓凰。
梅长苏说:她来了。从一开始,他就知道她会来的。与其说是拦不住,怕是他一直在等着她来。因为,霓凰与他,终究和别人不同。自始至终,我一直认为梅长苏都没有瞒着霓凰郡主,第一次面对面就情不自禁的拉住她的手,不顾男女之别扶去她肩上的落花,每一次出现危险和困难都鼎力相助,他从来没有想过去瞒着她,他只是有点紧张,不敢去面对。他不确信她是否还记得他,他也不确信真实相告对她好是不好,他不知道自己改变模样之后她能否还接受他,这是一种因为爱才会有的自卑。其实,他一直在等着她认出他来,他也一直在等着她说我想和你一起。他欠她一个告别,他更欠着她一个永远。
其实长亭相认这一段,是一个小高潮,几乎前面每一次和郡主相遇都是在为此做铺垫。这一段我也是看了很多遍,每一次都感慨万千。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真的到写这一集的时候,我突然不知道说些什么好了。《琅琊榜》本就不是一部主打爱情故事的片子,原著中霓凰郡主和林殊只是一场少不经事时的婚约而已,若说有情也只是兄妹之情,而梅长苏最终成全了两个患难男女的幸福。我是非常赞同电视剧的改编,让梅长苏本就悲凉短暂的生命里有了一抹温情和悸动,哪怕最后两个人还是无法相依相伴,但是此生足矣,不会有遗憾。也更加让梅长苏最后的选择显得撼动山河岁月,也让人感觉战争有多么无情和蹉跎。也是有感于这个爱情的不圆满,我给帖子起名为“英雄气长儿女情短”,林殊是历磨难才知情义,经生死才懂取舍。最后他们都选择了国家大义,不忘初心。
这就是霓凰郡主最后需要确认的一件事:梅长苏真正想要扶持的是靖王。除了林殊,谁还会对现在这样的靖王而报以信心和希望?谁又真正懂得靖王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谁又愿意努力去完成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是他,没有错了。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梅长苏一进金陵,还要弄个化名苏哲。因为当时他的身份和行为都略显神秘,每个人都想弄清楚他到底是谁。当江左盟主麒麟才子琅琊榜首等等等等名头一经发现之后,大家做恍然大悟状:原来苏哲是梅长苏啊!这样他们有了答案,自然不会再去考虑梅长苏是谁的问题。因为梅长苏不仅仅只是梅长苏而已,但是有了一层苏哲的面纱,梅长苏就单纯了是梅长苏而已了。为什么霓凰郡主会是第一个问出梅长苏又是谁呢?那是因为苏哲除了在已知他身份的蒙挚之外,在所有人面前所表现的都是只是梅长苏。只有对着霓凰,他在梅长苏的外表之下带了一颗林殊的心。
这一段真的是很赚眼泪啊,尤其遇到我这种泪点又低的人,看一次哭一回。这一连串的问题,梅长苏答的荒凉又敷衍,他已经不需要任何隐瞒了。也无非是假装挣扎欲迎还拒的意思一下罢了。
看到梅长苏这副死德行,霓凰气坏了,直接上了手。结果却发现什么痕迹都没有了,但是有没有她都决定这个人就是林殊无疑了。他这样走到天子眼皮底下来,要是众人皆知的胎记还明目张胆的保留着才奇怪了。霓凰扑上去时,我还以为梅长苏会不为所动,结果……他居然抱回去了!抱!回!去!了!哼!一点也不矜持!一点也不含蓄!(梅长苏画外音:我想念这个拥抱都想十多年了,当年出生的孩子都能上中学了!我还要怎么矜持怎么含蓄?)曾经想,刘涛出道时就显老(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居然还是那样),管胡歌叫林殊哥哥哥哥的怎么想都好尴尬。后来当霓凰在梅长苏面前哭的梨花带雨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演员真的太合适了。就算因为心理暗示一直觉得刘涛比胡歌大,但是一个幼年丧父、十七岁上战场厮杀十年、又饱含相思之苦的姑娘,又怎么会不沧桑呢?这样想着,后来相认之后果然觉得霓凰郡主更加年轻了许多。
插播一条回忆杀。昔日的少男少女,彼时的萧景琰大概最讨厌霓凰了吧!天天霸占着林殊、自己还打不过……
靖王画外音:你们都知道了!就是瞒着我一个人!
梅长苏告诉霓凰,千万不能和别人暴露自己的身份,包括靖王和穆青。霓凰眼巴巴的问:我能去看你么?梅长苏笑了……哎呀太好看了!我是说霓凰郡主,得到了允许真的笑的含羞带怯的,太好看了。大概这么多年,霓凰早已练就了一副战场上的铁血心肠,即使受了侮辱在御前对质也多是气愤也不曾示弱。只身撑起穆府,教育穆青,守卫边疆,她在别人眼里是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却独独在他面前哭成一个小女孩的模样。第一次得到温暖的拥抱,第一次眼巴巴的像是渴望一颗糖。幸运的是,梅长苏给了她所有他能给的东西,包括不曾改变过的真心。当你付出的爱有所回应,是世界上最美的柔情万丈。
梅长苏回家就病倒了,本就体弱,然后情感上的大起大落,还站在风口又哭又笑,当然就容易导致身体不适了。晏大夫真的怼的黎纲无话可说,我是十分赞成这个观点。什么叫要紧吗?活不到明天才算要紧吗?
这句话我就经常用来对付我妈。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小时候吃苦太多,造就了我妈特别容忍的性格,从来没和人吵过架,凡事都永远拖一拖再拖一拖。尤其是生病。永远小病不治挨成大病。有一次我打电话回去,听见她咳的严重,就让她去看看。每天都打电话逼问,终于去了,肺炎。打了几天水,不咳了自己就给停掉了,然后过一段时间我回家发现她偶尔肋下疼。医院,大检查,别的小毛病倒还好,上次肺炎没彻底已经转成胸膜炎了。我偷偷让大夫说严重一点吓吓她,就是感冒了不好好治疗结果搞成了胸积水。我都要气疯了!还有一次,偶尔头晕,医院,她告诉我没事不要紧。我也是脱口而出这句话:那什么是真正要紧的?是不是马上就要死掉才叫要紧?医院检查了,没有事,神经衰弱引起的,说的有板有眼我当时就信了。后来有一段时间总是腿麻筋,有一天吃饭还咬到舌头了,我想想觉得不对,医院,继续大检查,结果轻微脑梗。我又让医生吓唬她一顿……百般讲道理仍然无法改变她的想法,所以现在每半医院检查,她不去我就自己拿她身份证去挂号把几个大项都开了单子,然后告诉反正钱交完了爱去不去。最近两年感觉好一些了,至少每半年都去检查,然后打通血栓的药水,感冒了也去验验血拍个胸片,但是偶尔也会闹脾气。比如牙疼……又不肯去治了……唉,你们家老人也会这样吗?
沈追这个演员也挑选的很符合人设。脸圆圆的,眼睛笑眯眯的,一副特别有福气没脾气的老好人的模样。这大概缘于他本是出身不低,也不曾吃苦受累,不需要因为生存问题而去做任何违心的事情,可以随遇而安顺其自然。所以心存道义却处世圆滑,不是不懂党争只是不想为不认同的人改变自己的本心。但是当他坐到了一个领导位置时,又毫不犹豫的承担起所有的责任,尽人事听天命,不勉强尽如人意但保证无愧我心。至于之前户部的烂账,他应该早就有所怀疑,只是不在其位无法插手其事,所以当他上位后就马不停蹄的开始彻查所有不公之处。难得冰块脸靖王看到沈追大人居然笑着打趣,可见二人的确情投意合……呸呸呸!是甚是投契!我们的沈大人好不容易休息一天还要私下走访调研,简直是劳模典范。不知道给自己的加班费怎么算……
码头上有两拨人都很在意官船上的货品。一拨是清查旧账的沈追和靖王,明显的看出来货品和清单不符,其中走私夹带是一定的了。而在此之前户部一直以来都是太子的阵营,楼之敬作为户部尚书属于内部办案,效果是肯定的。另一拨是江左盟安插在漕运码头的人,显然已经不是第一年发现户部官船夹带黑火,只是今年和往年不一样,多出来好多。因为火药数量的异常,十分重视此事。两拨人马都无须多言,顺藤摸瓜都是会的。沈追以前是没有权力去了解和追查,甚至更是因为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可能解决问题,当他势必追查此案时,能力也不是盖的。江左盟之前因为时机不成熟对黑火一事只是静观其变,好了现在变有了,老大又在京城,保不齐那变化就是冲老大来的,所以重视程度也不一般。两伙人殊途同归,于是答案很快就有了。
这里说的黑火和私炮坊,十三先生有很长一段解释,截图表达太多又不清楚,我就转换成文字来描述。按大梁法度,朝廷对火药监管极严。只有兵部直属的江南霹雳堂官制火器,户部下属的制炮坊制作烟花炮竹,其他人一律不得染指火药。所谓官火,就是挂着霹雳堂或制炮坊牌子的火药运输与交易,除此以外,均是违禁。年关将近时,炮竹的价钱猛涨,制炮售买可获暴利。但官属制炮坊卖炮竹的收入都要入国库,户部留不下来。而太子和楼之敬串通偷开私炮坊,偷运黑火进来制炮作爆竹,那么所有的收入就属于自己的了。还有一种暴利是私盐。包括上集陈元直的儿子放私马贩子,这些在当时法度上,包括现在的法度上,走私都是很严重的犯罪行为。所以陈元直也不得不接受谢玉的指派。
言侯爷出场。我第一眼看到这个演员时,我就认出来他演过一个日本军官,女主角是蒋欣。所以第一印象就是这个人是个坏蛋呀!你看那面相!你看他对儿子那态度!后来才发现,第一印象害人不浅啊!前不久看《声临其境》,言侯爷的扮演者王劲松老师真的真的超级棒哦!我觉得我越来越崇拜那些配角的老戏骨了,真的不管演技还是学识,都不是现在的小鲜肉们能比的,那种骨子里透出来的敬业和魅力,不管哪个职业都值得学习。书接回来,豫津发现侯爷回来了,兴冲冲地要收拾房间,可见侯爷是多久没在家了,还得现收拾屋子。结果言侯爷说这就要走的,豫津的脸瞬间就垮的苦兮兮,却也不忘叮嘱他爹:丹砂不能吃!丹砂也叫朱砂,是汞的硫化物矿物。含汞量极高,是提炼汞的主要矿物原料。颜色特别红亮,也是特别珍贵的颜料,皇帝批改奏折也是用这个,多少年都不褪色。道士炼丹也用它,所以练出来的丹通红透亮的。丹砂本身也是一种药材,按剂量服用可以有安神镇痛助眠的功效,所以慢慢的传来传去就不知道怎么变成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了。这样一来,求仙问道之人就往往喜欢炼制含有丹砂的仙丹。所以……也有很多皇帝吃仙丹久吃死了……豫津这样劝诫父亲,也实在是出自一腔对父亲的关爱。而言侯爷不高兴的怼他一句:你懂什么?其实是说你根本不知道我在干什么!
言侯爷临走时又回头问一句:你钱够花不?这位不太擅长做爹的人,对着自己儿子也唯有说一句,钱够不够。他大概除了让豫津不必担心金钱之外,并不懂得如何去关爱,或者说除了钱他也不知道能给豫津点什么。豫津放到现在妥妥的一枚留守儿童,但是他从这句话里感受到了父爱,我爹还是惦记我的。事实证明,言侯爷的确是很爱豫津的,他只是太过失意和落寞而忘记了怎么去爱人。当他能够释怀自己的执念,豫津比起景睿不知道要多么幸运。
皇后在料理后宫事务安排的时候突然发病,誉王正在苏宅表述衷肠,结果被人急吼吼的找进宫去了。
誉王刚刚在朝堂论礼中大胜太子,实际上此事最直接和快速的受益者是皇后,誉王只是自以为得了好处,而靖王的受益则隐晦的太深。所以当前来看,言皇后才是真正已经感受到了朝堂论礼的意义,最起码越贵妃即使已经复位还是不比往日,气焰一时半会还是恢复不过来,面子上更要遵出皇后才是后宫之主。所以这种情况下,言皇后在没什么陈年旧疾的情况下,突然无端端生病总不能是高兴的吧!病来的急又突然,除了一直对她漠不关心的梁帝,大家都是十分重视的。
誉王重视并非真正关心,而是因为皇后不能参加祭典难道又要让越贵妃去吗?那不是白论礼了吗?最好是逼人招供太子方面干的,这样还可以再打压一下。但是居然不是……誉王就郁闷的心里直吐血,这个母后也实在是关键时刻掉链子啊。梅长苏是敏感的感觉哪里怪怪的,就像曾经霓凰招亲时被召进宫一样,而且处处毫无破绽却又不合常理,为保险起见需要更多信息去帮助消化。所以计划让霓凰去探探口风。静妃得知靖王参与夺嫡之后,便主动担起后宫消息打探事宜。身为医女很容易判断出身体不舒服是实病还是外因,再加上她本身就是聪明绝顶又低调,实在太适合做这种工作。即使靖王没有参与夺嫡,以她的性格大概也会如此,只是单纯的掌握信息而不会外漏或者利用罢了。
本集结语:在众多的古代背景的电视剧里,皇后都不曾是一个讨喜的人。大家熟知的《甄嬛传》,《还珠格格》,《少年天子》……原谅我其实看过的剧并不多……并不是说皇后生来就是一个坏人,实际上这个位置上的人,就不仅仅只是一个女人或者妻子而已。帝王娶妻往往政治目的第一,多是藩王部落或者重要朝臣之女,所以这开端就是一场悲剧。因为她就是大家心知肚明的棋子。母族利用攀龙附凤得到更高的爵位和权力,皇帝利用她拉近关系以血脉笼络人心。如果遇到一个开明的皇帝,即使不会有什么爱情,但是可以平安到老就算是一场幸事。如果没有,那么就需要自己有足够的背景和能力去适应环境并保护好自己。所以这个位置听起来光鲜亮丽,但是背后的苦楚有谁真正理解呢?《琅琊榜》里,言皇后出身世代太师之家,身份自然是高贵,与梁帝自幼相识想必也曾芳心暗许。但是世事无常,言家并非代代流传都能在朝堂之上数一数二,也并不是每个人都热衷于功名利禄。萧选本身是个凉薄之人,对言皇后本身并没有什么爱慕之心,仅仅因为需要才让她成为了皇后。而她自己也不是个聪明的人,最后也只能靠一个养子来维持自己的地位。从后来言侯的言语中可以看出,林月瑶是梁帝登基后才进宫的,而林氏之子却是长子。那么那么多年言皇后居然都没能生个嫡子吗?而是林氏怀孕了才轮到她,这帝后感情可见实在不怎么好。言皇后的嫡子病死后,她把气愤都发泄到了惠妃身上,还做的那么明显,也是很蠢的事情。缺少皇后必要的德行,准确的说是缺少智慧。遇到一个精明的越贵妃几乎一直都是被吊打,静妃一出手简直就是双商上的碾压。你看看人家《甄嬛传》里的皇后,自己动过手吗?不全是看两边对打吗?言皇后却连一个手下都没有,那么多妃子你随便拉拢几个也不会让越贵妃独大啊。言家那么厚的背景那么些能人(好像表现出来的也只有言侯一个),居然和娘家闹翻,直接放弃了母族的力量,不说别的,哭一哭不要你帮我办事替我出个主意指点一下也行啊!也不至于最后变成那样一个地步。所以不管位置坐到多高,还是自己有能力才是真的。对付不了婆婆打不扁小三征服不了丈夫又培养不了孩子,还是不要去嫁入豪门了怕。不过要是只想平平安安的度过余生,自己想开了也行。
赞评和转发都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