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骨化性肌炎

放飞梦想成就希望

骨化性肌炎

骨化性肌炎是良性的、自限性病变,通常表现为孤立的软组织肿块。肿块可能与骨相连。骨化性肌炎是最常见的骨起源的软组织病变,常见于青年人。虽然骨化性肌炎的发病机制存在争议,但约50%的病例有外伤史。在年WHO软组织肿瘤分类中,它被列为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见95章)。四肢最易受累,可能与四肢易受外伤有关。其他诱因包括截瘫或四肢瘫痪、烧伤和其他神经肌肉疾病。

在急性期,骨化性肌炎的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以及受累区域的压痛和软组织肿胀。2~3周后,病变逐渐局限硬化,最终演变成大小在3~6cm之间的实性硬性肿块。影像学可以显示上述阶段的病变过程。

急性期的主要表现是病变区域血管形成以及软组织密度增加,尚无骨化形成。MRl可显示局灶性肿块,在T1加权像上呈等到稍高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肿块周围的炎症和水肿也可以显示。增强MRI可以显示围绕强化环的反应带(图96-17)。然而,增强MRI也可以显示类似炎性肿块或恶性病变的强化方式(图96-18)。

在亚急性期,骨化性肌炎在T2加权像上呈稍高信号,在T1加权像上仍为等信号。这反映了病灶中央纤维样改变。在4~6周后,在病灶边缘开始形成絮状以及不规则形的钙化,钙化在所有MR序列上均显示小的信号缺失。有时也可见到出血的征象。

在慢性期或成熟期,钙化-一骨化进一步形成,钙化-骨化在所有MR序列呈显著的信号缺失(图96-19)。这种骨形成的过程遵循着离心性模式或者“分区”现象,即在外周形成板层骨(最高细胞成熟度),并逐渐向未成熟中央区延伸。若活检只取不成熟中心区域,便会错误的诊断为肉瘤。超声可以显示这种钙化-骨化过程,在CT或平片上等到更好地显示(图96-20),并且能显示病变葱皮样外观。MRI可以明确诊断不同阶段骨化性肌炎。在骨化性肌炎,定期随访替代活检非常重要,因为活检可能使疾病恶化,尤其在成骨不全症中,在影像学和组织学上,形成的愈合组织、骨化性肌炎与骨肉瘤都可能很相似。

推测骨化性肌炎有可能会恶变为骨外骨肉瘤,但该推测尚未被证实。骨化性肌炎的预后较好。

~END~

END

内容摘自于《肌肉骨骼影像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由90后影像小医师一枚编辑审校。

90影像小医师一枚

喜欢吗,点个赞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jux.com/wszz/8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