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小讲堂增生性肌炎超声诊断

白癜风患者同享健康礼 http://m.39.net/pf/a_7251888.html

门诊号:xxxx患者:张xx男75岁左前臂包块

左前臂患者所示体表肿物处探查:

肌层组织增厚,上下径约12.0cm;左右径约7.0cm;较厚处厚约(前后径)2.6cm;内部见较丰富血流信号。

纵切图像:肌纤维间隙见可见多处条形低回声;

横切图像:呈“龟背征”。

左前臂肌层回声改变(增生性肌炎?请结合临床)

纵切超声图像:

横切超声图像:

增生性肌炎

增生性肌炎是一种罕见病例,发病原因不明,常见于个案报道,其组织形态与增生性筋膜炎相同,是一种良性病变,主要发生于躯干和肩胛带的扁平肌,常见的受累部位为胸大肌、背阔肌和前锯肌,也可见大腿骨骼肌。既往文献报道该病多发生在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包块超声影像学特征:

包块均边界不清,可见连续完整的肌纤维,组成粗大肌束,呈中等偏高回声,增厚的间隔呈低回声,厚度较平滑不均匀,包块可见少至中量血流信号。无明显增厚的增生性肌炎病变主要累及横纹肌肌束及肌纤维间的间质,不累及肌束和肌无纤维,肌束被增厚的间质分隔在声像图横断面表现为典型的“干裂泥土”样(“龟背”样)改变。

增生性肌炎患者多以迅速增大的肿物就诊,无明显诱因,临床上易被误诊为肌肉肿瘤而行外科手术切除。增生性肌炎具有自限性,不需要手术治疗,因此明确的诊断及鉴别尤为重要。

病理诊断采用HE染色,扩大10倍观察;最终诊断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

增生性肌炎鉴别诊断:

脓性肌炎是由感染性致病因素所致,常累及下肢较大肌肉,热带国家发病率高,局部压痛明显,早期因纤维脂肪隔的炎性渗出表现为类似增生性肌炎的龟背样改变,但是由于炎性渗出的不均匀,因此表现的低回声分隔是不均匀的,结合患者红、肿、热、痛病史症状可以帮助鉴别,另外其血流信号也较增生性肌炎丰富,当脓性肌炎进一步发展,出现脓肿时,肌间的片状无回声区更有利于鉴别。

特发性肌炎是以累及骨骼肌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累及女性,伴有肌无力,超声表现为受累肌肉的水肿,回声减低,肌肉内纤维分隔显示不清,并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这与增生性肌炎增厚的纤维分隔可以鉴别。

横纹肌溶解除具有典型的肌球蛋白尿等临床表现外,声像图显示病变区域横纹肌纹理模糊不清,回声增强,呈云雾状或毛玻璃样,于肌间或肌肉与骨表面间出现液性暗区,彩色多普勒未见血流信号。

横纹肌肉瘤一般较大,肿物呈圆形分叶状,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尚均匀,正常肌纤维结构消失,以此可明确鉴别。

骨化性肌炎一般有外伤史,与增生性肌炎无明显诱因不同,在肌肉内或筋膜上出现局限性肿块,早期呈均匀或不均匀低回声,边界较清楚,但不光滑,中心部呈稍高回声区,后期肿块内可见散在点状高回声,外层周边部出现具有特征意义的蛋壳样强回声环,而增生性肌炎无明显钙化。

总之,高频超声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肌骨领域,使用高频超声检查肌肉内的膨大病灶,如果肌纤维和肌束清晰完整,而肌肉间质增厚,呈现网格样低回声,横切包块具有典型的“龟背”样改变时,可考虑本病。然而,对于不同局灶性肌肉病变不同阶段的不典型改变,需要结合病史综合判断,必要时需要借助病理诊断。

张馨丹

主治医师

硕士学位

熟练掌握心脏、腹部、血管及浅表器官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尤其擅长甲状腺、乳腺、淋巴结等浅表器官的超声诊断;开展浅表及肝脏等脏器的占位性病变超声造影检查技术。

亲,还想了解更多的超声资讯吗?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jux.com/wsyy/88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