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内家功夫与武学最高境界

治疗白癜风偏方 http://m.39.net/pf/a_5066150.html

也谈谈我对武学最高境界的想象吧

        首先谈谈内力的问题

  前面在天涯里面有一个帖子谈到内力是通过协调体内的肌肉以最合适的方式把所有肌肉的力量在一个最短的时间内采用一种类似于寒战的方式集中在一点发出来,当时我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还赞扬了一轮。

  现在仔细想来,内力不是单纯的肌肉力量,而是在气,或者说精神力集束的爆炸性发作的前提下产生的一种能够在人体内部传递并且逐步加成的力量运用方式。

  普通人的肌肉反应速度在秒这个数量级上下,爆发力训练最有成效的应该算是铅球选手了,这个是典型的通过外家方式训练出来的最接近内家发力方式的运动形式,考察专业铅球运动员的发力过程:

  铅球放在肩膀上

  中等速度半蹲下来,积累一定的反弹力量

  有力腿55度角发力,借助积累的反弹力量将身体加速

  腰部扭动,形成一个旋转加力

  最后才是三角肌和胸肌,三头肌发力,把已经加到很高速度的铅球形成接近最终速度

  前臂肌肉带动手腕快速翻动,形成最后加速,铅球出手

  整个发力过程在1-2秒左右,这个过程中的力量没有在身体当中传递,而是转化成动能,最后把这个动能当中不到30%的能量传递到铅球上面,你看专业铅球运动员铅球出手之后控制身体的费劲就知道了,一般专业铅球运动员的体重都在一百公斤以上,很大的动能最后变成了这个巨大身躯的跃起和旋转。

  铅球重量7.26公斤,世界纪录是巴恩斯美国23.12米

  铅球飞行的距离的决定因素有两个,一个是运动员从推开始加在铅球上的力量的大小,一个是这个力量的作用时间,背推法的成绩好的原因是加大了受力距离,变相的加大了力量作用时间,实际上就是增加了腰部在旋转过程中的一个加力过程。

  这个例子在说明问题的时候还是很合适的,我们换个角度想,铅球是7.26公斤,能搞出去23米远,那么,换成70公斤的人体[可以算是一个不瘦弱的壮年男子了],在理想条件下飞出去三四米还是没有问题的,这里的理想条件是指能够传递到铅球上的功可以完整地传递到人身上,一个简单的模拟就是把铅球的重量增加到70公斤,提供一个良好的抓握方式,然后采用类似的方式推。

  好了,通过这个非常不严谨的推理,我们可以知道,采用外家发力方式的顶点是能够把人打飞三米远,但是事实上这个是通过一个长达2秒钟的作用过程‘推’出去的,完全不合战斗要求,但是,这个推理证明了肌肉力量的累加可以做到发人丈外。

  下面讨论一下介于外家和内家之间的李小龙

李小龙的武术生涯可以大致这样概括,开始的时候是走得传统的南派不内不外的咏春路子,估计这个阶段通过站桩等等方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内力,到美国之后,就开始了内外结合的训练方式,按照我的理解,是外功为主的训练方式,没有看到李的训练体系当中强调站桩静坐等等纯粹的内家训练方式,但是我感觉李应该还在坚持内家训练,没有在任何著作当中看到或许应该是李的秘密吧。

  首先推断一下李的死因,如果不是暗算的话,应该是李的内气修炼出了问题,突然头疼,然后仿佛是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死亡,这个是典型的修炼内功出偏差的症状,李的内功修为应该不高,但是有一定基础,死前应该是正要突破某个关卡的时候,但是没有名师指点,加上李自身的性格过于暴虐以及急躁,所以发生偏差是很正常的。

  言归正传,讨论李的内外兼修的发力效果和方法

  李的绝对力量不算很大,比如卧推:

  用72公斤重量进行3组,每组10次卧推,再用45公斤重量进行20~30次卧推

这个还不如我,在健身房里面到处都是这个水平的,但是李的三角肌力量巨大:

  伊鲁山度说曾亲眼目睹李把56公斤的杠铃水平前举并停留片刻

  这个就很少见了,基本上是专业举重运动员的水准了

  另外,李的前臂和手指很有必要提一下:

  “布鲁斯的前臂和身体的比例是我所见的人中最大的,他不但前臂异常发达,而且还拥有一双铁拳和十只钢指,真是太可怕了”

  好了,可以讨论李的发力效果了,首先讨论著名的寸拳:

  他曾将一个由钢丝条编制的头盔一拳击个“坑”,而这个头盔事实上已经经受住了好几次砸击。

  李小龙的绝招还有他的“寸拳”(One-inchPunch)。他击出的“寸劲”可将一名体重45公斤以上的人击出相当一段距离。泛美柔道冠军海沃德·小本(HaywardNishioka)曾领教过这种拳的滋味,每当一提起这件事他就不无伤感地说,怎么也没想到李的拳头竟如此厉害。当时他从后面抱住李,以为李动弹不了,没想到李只抽动了一下身体,回头就是一拳,小本只觉得自己飞行一段后撞到墙上再摔倒在地上,就这一拳使小本躺倒很久才恢复。

  这里的描述已经和内家发力效果非常接近了,发力距离极短,但是力量极大,以李的卧推成绩,能够在三厘米[实际上接触敌方身体之后应该还有一个作用长度,而就是这个力量作用长度能够把推力转化成作用在对方身上的功],或者说十厘米的力距之内让一个成年男子空中飞行一段距离,很明显已经突破了前面讨论的推铅球的方式。

  腿部发力:

  那时李刚刚把家从卡佛城搬到洛杉矶贝尔空港。在李小龙新家的院内,悬挂有两只很重的沙袋,大约有公斤重,我几乎都移不动它,然而李对我说,‘嗨,威利,看着!’接着他就飞起一脚把它踢悠得老高,几乎碰到了天花板,然后又重重弹回来,李小龙的力量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从卧推以及三角肌的力量可以推算,李的腿部力量在专业举重运动员当中不算高的,但是这个打击效果,全世界最强的力量项目运动员也做不到[我自己踢足球,在足球场上算是腿部力量巨大的,准确出球距离可以横跨半个球场,但是踢40公斤的沙袋基本上没有大的反应,要用蹬的才能让沙袋晃起来],这个打击效果也只能用内力解释。

  另外的只能用内力或者气解释的现象是李的手指:

  ‘他最喜欢和刚认识的女性玩的游戏就是让对方全力咬他的手指,然后上面不留任何痕迹’

  一根手指做俯卧撑

  这些讨论证明,确实存在超过采用现代西方科技方式能够解释的发力效果,或者说打击效果,这里的李小龙不过是半个内家,大半个外家,后面讨论纯粹的内家。

古代内家高手如张三丰,少林以及禅宗高手等等,很多事迹接近神话,后面讨论最高境界的时候再讨论

     

     先讨论一下纯粹内家发力的代表人物郭云深

     郭云深号称半步崩拳打天下,半步崩拳实际上是最简单的一路拳法,大概是形意拳五行拳里面练习要点最少的一路了:

     半步崩拳的动作以“三体式”站立,左脚左拳在前,右脚在后,右拳置于右肋旁,虎口向右。进步时,左脚向前蹚而进,右脚随之跟步;同时右拳内拧向前打出,虎口向上;左拳在两拳相交时收回,虎口向左,置于左肋旁。如此两脚一日堂一蹬,总是左脚在前,右脚在后,两拳一出一入,接连不断,势如连昧箭,在打崩拳时,出左拳为顺步崩拳,出右拳为拗步崩拳。

  但是,这路最简单的跟步冲拳,在郭云深的手上施展开来,成为一代传奇,最常见的描述是

  “莫樱其锋,当者必飞丈外”

  这里也包括了‘掌力将碗口粗的白蜡杆一格即断’的“鬼八卦”焦萝夫,三战皆飞。

 郭云深还有两个方面的武学能力表现,一个是动作快,电光石火,人动拳到;一个是反应敏捷,‘不管对方拳棒有多快,皆能避之’,结合上他的爆发力极强的崩拳,很是风光,堪称一代大家。

  郭的半步崩拳,纯粹以爆发力取胜,不管你的体重,防御能力,是否练过铁布衫等等,一律一拳击飞,还有,郭的崩拳已经到了只要接触一点点,就可以击飞壮汉的地步,这个爆发力已经超过李小龙很多了,属于典型的以内家功力取胜。

  郭云深的内力训练方式,基本上是形意拳的最基本训练方式,和现代体育系统的爆发力训练完全两个路数,可以说,所有中国内家功夫训练体系都和现代体育的训练体系截然相反。

现代体育训练系统当中,对爆发力的训练强调大重量,少次数,长恢复周期,铅球和举重运动员都是这个训练方法,并不进行高强度的耐力训练,我在上海源深运动中心见过一次国家田径队的一个铅球牛人训练,作半蹲,杠铃已经被压得非常的弯了,重量在四百公斤左右,只作三四次,然后就休息三五分钟,那厮整个力量训练过程中,每组间歇都很长,用的重量都极大。

  现代训练体系认为,高强度耐力训练对爆发力有损害,这个是典型的外家训练方式

  而郭云深的训练体系,完全没有重量训练,按照现代训练标准看来,郭云深的训练体系是一个完全耐力性的训练体系:

  “郭云深自幼嗜武如命,起初虽遍投武师,行走坐卧无不用功。能然先生待客会友时,众徒均可得闲稍歇,唯郭云深恭谨侍奉不离师之左右,能然先生与友长谈时,郭云深则站定三体式,立于师之身后聆听,任攀谈良久而终无倦色。能然先生常外出访友,坐骑是一匹脚力极健的大青驴,郭云深每逢师出即在后以崩拳紧紧跟随。能然师甚为感动,乃定郭云深为衣钵弟子,悉数相授平生拳法之所得,郭云深更寒暑不易,朝夕苦练,仅崩拳每日必操万遍”每日万遍,这个运动量基本上超过跑个一万米了,那么,是什么因素让郭云深练出来如此之强的爆发力和反应速度呢?按照现代科学训练体系的方法分析,郭云深应该被训练成一个纯粹的长跑运动员才对呀?

  这个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前面讨论了内力存在的可能性以及表现,下面逐步进入内家功夫的全面探讨,主要集中在下面这些问题上面讨论,引用的内家功夫练习方式主要采用形意和太极

  如果说内家功夫训练是纯粹的次数的积累的话,为什么只有少数的内家高手最终形成了恐怖的战力,而绝大多数练习内家的选手甚至于形不成可以和普通人中的壮汉比较的战力?

     内力的训练方式有什么根本性要点或者说共性?

     内力的发力过程大概是什么样的?

     内力和绝对力量的关系

     内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是怎样形成的?

     内力训练是否存在极限?

     内力的生物穿透性

  好了,可以说大概开了个头,这些问题讨论完再接着讨论‘料敌机先’的终极境界,最后讨论内家功夫和佛道追求的关系,基本上就可以形成一个对武学境界的总体描述了。

首先讨论战力问题

     综合种种论述,与周围实际看到的练习内家功夫的人比较,加上自己的推论,很容易产生这个问题: 如果说内家功夫训练是纯粹的次数的积累的话,为什么只有少数的内家高手最终形成了恐怖的战力,而绝大多数练习内家的选手甚至于形不成可以和普通人中的壮汉比较的战力?

     如果说内家功夫训练和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成正比的话,内家高手应该是一个类似于外家高手的梯队,就是根据每个人的‘内家天赋’以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按照金字塔形正态分布的一个战力排列,但是,和外家以及现代体育训练体系产生的结果迥然不同,内家高手的分布是一个极其不规则的形态

     比如说举重的训练成果排列吧,基本上按照体重以及训练时间排列,如果你的体重在70公斤,每天训练一个小时,那么,一年之后,两年之后,三年之后你能够达到什么水平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基本上是在某个水平之内上下百分之三十之间波动,最高的那几个是天才好的,最低的是实在笨蛋的,中间的就是普通人,是一个标准的正态分布,基本上所有的现代体育项目都有这个特征,但是,内家高手的训练结果完全不同,我们看看太极和形意两门的大概训练结果。

     

     太极的训练结果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大概就是一万个左右太极门的人里面,会有一个真正形成战力的,当然,这个战力就很恐怖了,基本上是那种打几百个壮汉不成问题的,现代社会仿佛已经没有了,以前的杨露禅,孙禄堂等等都形成了这种层次的战力,但是,绝大多数的太极子弟,穷其一生也形不成可以明显高过哪怕一两个普通壮汉的战力,基本上不存在中间状态的

     

     形意的训练结果好一些,大概可以分成三个梯队,一个是郭云深那个地步的,万千人吾往矣,打你们个落花流水;一个是稍差一些的一个档次,可以独自对付三五十个壮汉,多了不行,或者说碰到外家高手也有可能失败;最差的档次也能打赢两三个壮汉,形意的三个层次的分布大概是[按照能够实际拜师的人算]1:10:,也是一个完全不同于现代体育训练体系训练结果的数据[超不严谨估算,但是大概不错]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个结果呢?

从浩如烟海的格斗类别文章当中,从我们的日常体会当中,从相对可靠性较高的一些门派的掌故当中,我们可以大致定义一下内力的击打效果和纯粹肌肉力量的极大效果之间的差别

     

     首先是被击打对象的物理运动方式不同[以后的各类讨论一般是说人与人之间的格斗]

     纯粹肌肉力量造成的被击打对象物理运动方式一般是踉跄后退,倒地,倒地后向后滑行等等,凌空飞出的情况也有,不过一般是表演或者说被击打对象正要跳起来的时候被击打,这个不算击打效果

     内力的击打效果,可以分成阳劲和阴劲两种,阳劲造成的击打效果一般是离地飞起,凌空飞行1-6米不等之后落地;阴劲的击打效果一般是被击打对象原地不同,力量全部作用到内脏器官上面,给内脏造成巨大物理伤害(类似于武侠小说当中的摧心掌之类的武功)

     

     其次是被击打对象的主体感受完全不同

     大家都应该有过打架,被车撞,从高处掉到地上等等类别的经历,那么,对纯粹肌肉力量打击的自身感受应该都比较清楚,引用几句和全盛时期的泰森干过仗的拳击手的描述

     ‘像火车头撞过来一样’‘象大木桩撞过来一样’‘仿佛被汽锤砸了一下’

     这个就是纯粹肌肉力量的顶尖高手能够造成的被击打对象主体感受了,从各种掌故,个人体会诉说当中可以推测,被内力当中的阳劲击打的感受一般是‘有如电击’‘还没有感觉就飞起来了’等等,被阴劲击打的人一般没有任何主诉感受,因为内脏当中没有感觉器官,最后是可以造成的伤害不同。

     纯粹肌肉力量可以造成各种各样的皮肤裂伤,肌肉挫伤,骨折等等类型的伤害,顶尖高手如果打击防护力和普通人一样的对手,可能造成内脏伤害,比如泰森全力以赴打一个中学生的胸部,可能造成肺部组织伤害,但是一般来讲极其困难,因为人类内脏在骨骼和肌肉的严密保护之下,纯粹外力击打要造成损伤需要极大的力量,比如汽车撞。

内力不论阳劲阴劲,在高手用来,都可以控制伤害程度,从只造成物理运动,不形成任何疼痛感觉以及人身伤害,到不造成任何物理运动,但是造成内脏严重损害都可以做到。

之后谈一下内力的训练方式

     

     内力的训练方式有三个不同的体系

     第一个是由外而内,少林的体系大体如此,不过现代社会的少林,能够走到内家地步的高手我估计已经没有了,具体原因随着讨论的深入会揭示出来,当然,少林也存在后面两个类别的训练体系

     

     第二个是内外兼修,李小龙属于这一类,不过李急躁的性格导致后期的时候偏向于外家,并且(我一直这样认为)导致了内功出偏差暴毙,形意,武当大体属于此类,这个类别的弟子一般能够形成较强战力,但是能够形成纯粹内家战力的极少,不知道武当怎样,形意门仿佛已经没有这个层次的人出现了

     

     第三个就是纯粹内家,太极是代表,这个路数的训练体系就有上面提到的缺陷,99.99%的人终生找不到门路,只能当作养生术来练习,最终基本形不成任何战力,万分之一的人形成战力了,但是这个时候一般来讲追求也已经变了,刻意追求战力的人很难入门。

内力的物理属性,阴阳两种内力有不同的物理属性,阴劲等到后面讨论完了内气的生物效果之后再谈,以下不专门说明的话,专指阳劲。

     

     从内力的物理击打效果来看,能够在极短的接触距离内(电击感觉,寸拳都证明接触距离极短)造成一个非常大的物理运动效果,按照做功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知道,作用在被击打对象身上的力量是极其大的,用‘爆炸性’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做一个多重近似计算,因为在这个计算过程中多种因素均无法精确获得,所以只能近似,比如被打击人的原本运行状态(一般应该是向打击者冲过去的),被击打之后飞出的角度,精确飞行距离,被击打人体重等等均无法获得精确数据,所以按照大概值做一个估算。

     

     假设打击之后和对手接触距离在10-30厘米之间,对手体重60-90公斤,飞行距离2-6米,出手角度为理想角度,对手初始速度为零等等条件下,大概打击力量应该在[我没有仔细算,这里主要问题是角度和飞行距离的问题,那位有空算一下]:

     1-3吨

     步枪的最大膛压可达到~kg/cm2,作用距离在40-60厘米(1.2-3吨/cm2,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据,如果有子弹的面积达到1cm2,则子弹口径在60毫米上下,那么,取上限3吨,如果使用穿甲弹的话,可以穿透相当厚度(哪位算一下,我的估算是3厘米以上)的钢板了)。

     泰森的重拳采用打击力量测试仪器获得的结果在1吨以下,-公斤之间,但是这个数据并不是泰森的真实爆发力,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挥拳过程中积累的动能在一个短距离内转化成机械能加上自己的力量所得的结果,内家高手相对来讲少了挥拳距离的动能,对于泰森这类的外家人物,可以认为在接触后发力的条件下,其力量等同于自己做卧推这样的动作是能够负担的重量,泰森的这个数据大概在-公斤之内,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内家高手在短距离,短时间内的爆发力量相当于泰森这样的外家顶级高手5-30倍,这是一个相当令人吃惊的数据,已经违背了从肌肉拉力角度推算的人类最大力量素质。 

关于人类肌肉力量的研究,那个‘所有肌纤维向一个方向收缩,可以产生25-30吨的拉力’的说法,是在描述一种极限状态,转化成人体的实际物理运动,要损耗很多很多,比如说,半步崩拳,基本上相当于类似卧推的动作,这个动作当中,能够接近于理想发力角度的只有快伸直胳膊阶段的三头肌的运动,其他的胸肌,三角肌都只能发挥极小的力量,比如说胸肌吧,在向前挥臂过程中,胸肌是以一种杠杆作用的形式发挥作用的,就是以上臂和肩膀骨骼连接处为支点,以胸肌三角肌和上臂连接点为动力矩,以支点到肘关节为阻力矩的一个杠杆(实际上这个估算还忽略了胸肌和上臂连接的角度问题),这个杠杆的工作效率绝对在5/1以下,按照我的大略估计应该在6-8分之一,所以那种按照胸肌重量在整个肌肉重量当中的比例计算,乘以25吨的算法绝对是不科学的(比胸肌大的主要有臀部,腿部和后背,那么,半片胸肌算成25分之一的总肌肉重量不过分),按照这个算法的结果应该胸肌可以发出的最大力量在1吨左右,但是通过这个杠杆传递,最大值应该在公斤上下[这里忽略了一片胸肌和两片胸肌的误差,原则上说,在极限条件下,比如,在最容易用力的角度,0.1秒的爆发时间,能够爆发出来两倍的力量是正常现象],这个也和我们在健身房看到的现象符合(我自己公斤,我们健身房里面公斤上下的有四五个,公斤以上的两个)。

     这个说法完全无法解释内家高手能够在瞬间爆发出来的1-3吨的打击力量

  

     计算的结果和我们看到的推杠铃的结果一致,都在公斤上下,但是,内家高手在击打瞬间,爆发出来的力量平均在2吨上下,这里有十倍的差距,都在什么因素上面呢,会产生什么问题呢,我们一一分析

     

     可能凑够这2吨的力量的因素

     1、通过某种形式的协调,把腿部力量,腰部力量累加上来,类似于你肩膀上扛着巨大的重量,向斜前方60度角用力的时候,这个时候可以把腰部,肩膀,大腿,小腿,胸部的力量完全协调起来用力,可以产生相对很大的力量(实在想象不出来的想象一下拔河)

     2、改变刺激肌肉的方式,扩大刺激信号,导致在短时间内发出更大的力量,尽管通过实验证明,电刺激可以导致肌肉收缩,但是,我可以负责任的断言,人类实际的肌肉收缩不是电刺激引起的,而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纯粹的生物刺激,我们这里称之为精神刺激(具体渊源不深入了,后面做简单讨论),(要论证电刺激不是肌肉收缩的根源很容易,通过各种形式的肌肉力量对比就可以知道了,比如在二头肌上面通电,你会发现一个相当强劲的电流才能够刺激二头肌产生最大程度的收缩),正常状况下,指挥肌肉收缩的精神刺激强度始终在某个范畴以内,在内家高手发力的瞬间,这个刺激强度可以极大的扩大,类似于采用-伏特的电压刺激肌肉,对一般人来讲,这个电压的刺激结果是肌肉痉挛(实际上我自己的几次触点经验都不是痉挛,而是急剧的肌肉收缩,爆发出来的力量远大于平常,曾经有一次,用铁丝插到动力线插座里面,被电击,刺激后的动作是挥手,把那根铁丝————仿制佐罗的细剑,一下子甩到了30米开外,回想起来,仅仅利用了二头肌的力量而以),但是,对于内家高手来讲,这个强度的瞬间刺激能够正常发力并且进行控制

 

   

     可能产生的问题:

     骨骼和韧带的强度问题,原则上来说,如果在2吨的力量下,还要做一个翻腕的动作(腕部旋转是非常常见的增加内力穿透性的手段,类似于子弹的旋转),那么,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一般结果应该是韧带断裂或者骨折

     强度问题的更加极端的例子是采用指尖发力的时候,即使只有1吨的力量,如果用1-4根手指的指尖发出,必然结果还是折断,不信的话你试试,用公斤的杠铃树起来,把四根手指向上支撑,一下子保证全断

看看这样说够不够科学。

从细胞结构上来讲,下面是真核细胞的一个简略描述:

  [质膜

  细胞表面的一层单位膜,特称为质膜(plasmolemma;plasmamembrane)。真核细胞除了具有质膜、核膜外,发达的细胞内膜形成了许多功能区隔。由膜围成的各种细胞器,如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在结构上形成了一个连续的体系,称为内膜系统(endomembranesystem)。内膜系统将细胞质分隔成不同的区域,即所谓的区隔化(   二、细胞核

  细胞核(nucleus)是细胞内最重要的细胞器,核表面是由双层膜构成的核被膜(nuclearenvelope),核内包含有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染色体(chromosome)。间期染色体结构疏松,称为染色质(chromatin);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凝缩变短,称为染色体。其实染色质与染色体只是同一物质在不同细胞周期的表现。染色体的数目因物种而异,有的如蕨类植物Ophioglossumreticulum的染色体数多达个;有的如马蛔虫Ascarismegalocephala只有两条染色体。核内1至数个小球形结构,称为核仁(nucleolus)。

  三、细胞质

  存在于质膜与核被膜之间的原生质称为细胞质(cytoplasm),细胞之中具有可辨认形态和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结构叫做细胞器(organelles)。除细胞器外,细胞质的其余部分称为细胞质基质(cytoplasmicmatrix)或胞质溶胶(cytosol),其体积约占细胞质的一半。细胞质基质并不是均一的溶胶结构,其中还含有由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组成的细胞骨架结构。

  (一)细胞质基质的功能:

  1)具有较大的缓冲容量,为细胞内各类生化反应的正常进行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离子环境。

  2)许多代谢过程是在细胞基质中完成的,如①蛋白质的合成、②核酸的合成、③脂肪酸合成、④糖酵解、⑤磷酸戊糖途径、⑥糖原代谢、⑦信号转导。

  3)供给细胞器行使其功能所需要的一切底物。

  4)细胞骨架参与维持细胞形态,做为细胞器和酶的附着点,并与细胞运动、物质运输和信号转导有关。

  5)控制基因的表达与细胞核一起参与细胞的分化,如卵母细胞中不同的mRNA定位于细胞质不同部位,卵裂是不均等的。

  6)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加工、运输、选择性降解。

  (二)主要细胞器

  1.内质网(endoplasmicreticulum):由膜围成一个连续的管道系统。;粗面内质网(roughendoplasmicreticulum,RER),表面附有核糖体,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光面内质网(smoothendoplasmicreticulum,SER)表面没有核糖体,参与脂类合成。

  2.高尔基体(Golgibody;Golgiapparatus):由成摞的扁囊和小泡组成,与细胞的分泌活动和溶酶体的形成有关。

  3.溶酶体(lysosome):动物细胞中行细胞内消化作用的细胞器,含有多种酸性水解酶。

  4.线粒体(mitochondrion):由双层膜围成的与能量代谢有关的细胞器,主要作用是通过氧化磷酸化合成ATP。

  5.叶绿体(chloroplast):植物细胞中与光合作用有关的细胞器,由双层膜围成。

  6.细胞骨架(cytoskeleton):由微管、微丝和中间丝构成与细胞运动和维持细胞形态有关。

  7.中心粒(centriole):位于动物细胞的中心部位,故名,由相互垂直的两组9+0三联微管组成。中心粒加中心粒周物质称为中心体(centrosome)。

  8.微体(microbody):由单层单位膜围成的小泡状结构,含有多种氧化酶,与分解过氧化氢和乙醛酸循环有关]

  

  细胞之间的通信方式主要包括膜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可控性蛋白降解与信号转导等三种方式

  

  细胞的骨架主要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

内家功夫与武学最高境界之26年08月03日下午06:05那么,从这个层次上来说,是不是存在达到我们这里讨论的内家功夫所要求的物理功能,从各种效应表现上推算,大概应该是哪些因素被强化了,这些因素是不是存在强化到那个地步的可能,通过什么样的训练可能强化这些因素

  

  如果从细胞生物学的角度可以论证出来内家功夫言之不虚,则剩下的问题就是一个实验对象了,实在不行的话,我自己修炼到有感觉之后也可以充当实验对象,不过,现在要想从实验的角度证明在活人身上细胞层次的生理变化,还很困难,普遍的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都是把细胞分离出来放到电子显微镜下面看的,那个时候肯定观察不到气

这段时间,由于对内家功夫的探讨的需要,深入了一下现代生理学和细胞生物学,后者基本上代表了西方医药学的真正基础

  

  呵呵,很是失望,可以这样给一个定论:

  不论从研究手段,研究思路,推理思路,验证思路,任何方面来讲,离整体科学,还差很长很长的距离,并且,其中有好多段,仿佛属于完全无法逾越[展望三十年的技术进展,依然无任何希望]的东西

  

  就说我们现在讨论的内气吧[更加复杂的领域还有很多,比如精神系统,生殖系统],仅仅牵涉到最适合西方科技体系研究的各种物理特性,已经基本上没有手段能够研究在一个完全正常,活跃状态下的人体发生了哪些细胞层次的状态变化

  

  然后,从研究方式上,依然走一个实验科学的思路,没有办法观察到整体现象[大白鼠都是用的探针,没有办法活着放到电子显微镜下面],然而依然坚持,没有观察到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东西,完全没有想到,自己观察到的东西都是仅仅某个物理量,或者已经极大失活的细胞

  

  从研究方式和研究思路上综合,西医离整体医学不是越来越近,而是始终保持在一个距离,大概就是从地上跳到第一宇宙速度的距离

继续讨论细胞层次的内气的概念之前[以后使用内气代表内家功夫使用的气,以于各种类型的气区别],先看看黄帝内经的气的概念:

  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基于气的,气的类别有:

  [1、元气。

  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根源于肾,由肾中精气所化生,以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为基础,又赖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元气的盛衰,与先天禀赋及后天的营养和锻炼,特别是肾、脾胃的功能密切相关。

  元气发于肾,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无处不到。

  元气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所以说,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机体元气充沛,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旺盛,机体的素质强健而少病。若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或久病损伤元气,就会出现元气虚衰而产生种种病变。

  

  2、宗气。

  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

  宗气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的盛衰与肺、脾胃的功能密切相关。

  宗气聚集于胸之“膻中”处。上出咽喉,贯注心肺之脉,下蓄丹田,经气街穴注足阳明胃经而下行至足。

  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两方面: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视听的能力以及气血的运行、心搏的强弱和节律、肢体的活动和寒温等,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位于左乳下的“虚里”处(相当于心尖搏动部位),是诊察宗气盛衰的部位。

  

  3、营气

  营气是与血共行于脉中之气。营气富于营养,营气与血关系密切,可分而不可离,常“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营阴”。

  营气主要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即最富有营养的部分所化生。

  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循脉上下,营运全身。

  营气为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提供营养,并可化生血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4、卫气

  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卫阳”。

  卫气主要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的骠悍部分,即性猛,最富活力的部分所化生。卫气的特性是“骠疾滑利”,即活动力特别强,流动迅速。卫气经肺的宣发,运分所化生。

  卫气的特性是“骠疾滑利”,即活动力特别强,流动迅速。卫气经肺的宣发,运行于脉外,皮肤、分肉之间,熏于育膜,散于胸腹。

  卫气的主要功能有三方面: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是温煦脏腑、肌肉、皮毛等;三是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等。

  营气和卫气,都以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的生成来源。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主内守而属于阴,卫主外卫而属于阳,二者之间必须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腠理开合、正常的体温和正常的防御外邪的能力]

  中国的传统武技,把经验学问和学科知识资料称之为“经”。中国的“武经”,约可分为《兵经》、《功经》和《拳经》三大类,对于民间武技来说,主要工具书和参考书是《功经》和《拳经》。

  

  中国传统武技流派甚多,各有自己的《拳经》,互不通融。但是传统武技的《功经》,却惊人地相似,一望而知同出一源,那就是古传《筋经》,亦即《易筋洗髓经》。

  

  遗憾的是,中国传统武技的各个流派,全面地系统地完整地继承《易筋洗髓经》的所有项目的拳家几乎没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大家都无视甚至不愿承认《易筋洗髓经》是一个科目复杂,机构庞大,制度周密的学术体系,而不是一个形式单纯内容类似的单项功法。一大批聪明透顶的人管中窥豹盲人摸象坐井观天,都说自己得到了《易筋洗髓经》的真传,事实上恰恰暴露了他们的浅薄和无知。

  

  现在,我将根据我对古传《易筋洗髓经》多年来的研究,对号称中华武术千古之秘的《易筋洗髓经》予以解密!

  

  《易筋洗髓经》的整个学术体系,旨在造就和积蓄拳学运动必不可少的实力。这里说的实力,包括体质、体力和心态。亦即硬度、韧性、力量、定力、意志。。。。。。。。。等等与身心相关内容。

  

  《易筋洗髓经》体系,由五大类形式不同的单项功法组成。这五大类功法分别是:徒手自律运动、徒手互动运动、重力阻抗运动、弓态鼓荡运动和静态修养运动。

  

  千把攥、八段锦(拔断筋)、十二式易筋经、十八式易筋经、大易筋经、八大劲功等等以及与其类似的体*功法,以及各种伸筋拔骨展筋叠骨之类的功法,都属于徒手自律运动。

  

  徒手自律运动的经典内容,原始的权威文献源出唐代医书《千金方》,祥见《易筋经勾沉》。

  

  推挽、摇手、角力、扳手腕、顶牛等等双人对抗运动以及其他类似运动,都属于徒手互动运动。

  

  徒手互动运动源于古代的角力,历史溯源可至汉代甚至更早。

  

  揉石球、打桩板、抖大杆、拉硬弓、舞石锁、搬石墩、少林七十二艺中的众多内容以及其他借助用具练功的功法,都属于重力阻抗运动。

  

  重力阻抗运动源于古代军事体育、传统角力的基本功,但更多的内容则是出自历代武人匠心独运的发明创造。

  

  以身体的特殊功态抗御徒手或工具的击打刺激的功法,都属于弓态鼓荡运动。传统的金钟罩、铁布衫、捅子功、蛤蟆功、“刀枪不入”之类的功夫,都属于此类。

  

  弓态鼓荡运动大约始于原始社会的巫文化,原本是降神表演的一项内容。后来渐被平民掌握,而成为江湖艺人的镇山绝技。至于武人的大面积修炼此功,大约是元明以后的事,是冷兵遭官方查禁以后徒手搏击成为主流之后的必须。

  

  诸般坐功、窝功、站桩功、吐纳导引功,都属于静态修养运动。

  

  静态修养运动源于古老的中医养生术、道教的清修和佛教的禅坐。现存的多种文件都足以证明这一点,所以这个结论是无可置疑的。

  

  徒手自律运动以站桩为主。各家桩功形或不同,但公认正确的功法则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松桩、紧桩、缓动桩层层递进,必依次序;伸紧、拉紧、原位紧层层加力,不二法门;上下、左右、前后缓缓往返,如弓弛张;提起精神、惊起四梢、鼓舞气势、庄重体态、意力专注、道外无心、久久行之,功自上身。通过徒手自律运动,身体素质和精神气质都可以得到改善。

  

  徒手互动运动,既缠斗式的二人角力运动,明白地说就是摔苯跤。两个人拼体力相互为难,竭力折服对方。此类苯跤不用巧劲,纯以力对。徒手互动运动最能强壮肢体、协调动作、增长实力。在此基础上导入技巧,则立见“犯者应手既仆”之妙。此功法长力气极具神效,可叹近代武林感于“内家”,“盛行忘本”,武人耻为力士,此功蒙着久矣!

  

  重力阻抗运动方法多多,利用外物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一种工具往往只能满足一项需求,因此不同的要求就要采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练法。

  

  揉石球、举重拧大缸之类,主要增强实力;抖大杆、打桩板、斗大鞭,主要强化指掌;吊皮条、拉弓,主要强化臂力。。。。。。。通过针对性专项练习,专项实力就会大大提高。

  

  弓态鼓荡运动是用外力来刺激身体,激活人体的防御潜能,增强人体的抗逆能力。弓态鼓荡运动能够使身体对外力作出本能的阻抗反应能力,通俗地说就是能够抗打。虽然通过俯卧桩的修证即可求得弓态而具备初步的抗打能力,但是通过自我拍打和沙袋拍打,进而采用棉布或皮革包裹的木板和木棒——现在可以用橡胶管或橡胶棒拍打,抗打能力更可望得到大幅度提高甚至有惊人表现。可以肯定刀枪不入绝对不可能,但承受钝器击打是不成问题的,当然应付拳打脚题自然足足有余。

  

  静态修养运动是一种特殊的运动,这种运动的显著特征是“不动之动”,即保持身体静止,改善呼吸运动,优化生理运动,深化心理运动。

  

  静态修养运动的功架有立姿、卧姿、正坐、盘坐多种形式,其中尤以盘坐最受古今养生家推崇。盘坐又分散盘、单盘、和双盘三种,其中以双盘(五心朝天)难度最大,相比而言效果最优。

  

  盘坐是道教清修和佛教禅修的最重要的功课,是进入道境和法界的不二法门。宗教修养强调的是“以心入道”,所以静修就是精神修炼法。

  

  修行的人经过静坐、入静、入定的修炼,可以达到看破生死,洞达心性,四大皆空,天人合一之境。

  

  平常人学习静修,可以逐渐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意志和情绪,达到心境的平静。进而可以淡化客观影响,减少主观欲望,开释烦恼,解脱压抑,而常存欣慰愉悦之心。人生态度和处世观念将因此改变,从而产生人格、人性和人生价值的升华。

  

  盘坐的姿势使原先分布于下肢的血液向上体集中,从而使内脏和大脑等脏器得到充分的涵养和灌溉。这种特殊的有氧呼吸运动和血液调节运动以及与之相应的意识控制运动,对于温养肌体、排除毒素、调理神经、修复创伤、益肾健脑、强心增智、使心态反扑归真,使体态恢复自然良能的作用,在所有自然疗法中,是不可替代的!历经至少三千年以上的风风雨雨而不改初始,由此便可以想见盘坐的生命力。

  

  对于武人来说,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理以及本能的直觉缺一不可,那么,宗教般的静修也就成为他们必不可少的修炼内容。

  

这个阶段的推理目的在于尝试解释一下内气的本质,运行原理,训练方法的科学道理等等,但是不一定能够圆满达到目的,主要是西方科学太落后了,在生命科学方面,西方还处在白老鼠的阶段,离人太远

  

  这个阶段的研究方式,主要采用归纳推理,碰头东西方的思路,就是从黄帝内经以及内家高手表现出来的各种内气效果,气的定义等等,采用西方科学分析这些气的定义分别指的什么,应该具有什么效果,是不是可能等等,可能到最后训练体系也只能提出一个皮毛,但是没关系,能入门是主要的,所谓登堂入室是也

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筹拍纪录片《中华武术功力大赛》。

  

     当时,中国武术界一位前辈提出建议,中华武术中有一种“宋氏通背拳”,非常擅长技击,其代表人物就是河南洛阳偃师人宋天祥,只是不知现在这项武功是否失传了。

  

     随后,有关部门便开始寻找宋氏传人。

  

     不久,宋铁龙应邀“出山”。宋铁龙现场表演的整套“宋氏通背拳”和掌劈5块实心砖等表演,让众多武林高手喝彩不断,宋铁龙开始在武林崭露头角。

  

     2005年5月,第二届“中国武术华夏状元争霸赛”在湖南娄底市举行。

  

     51岁的宋铁龙上台时并没有引起江湖人士的太多注意。然而他一出手,立刻技惊四座,做评委的武林前辈们马上看出,宋铁龙刚柔相济、威风八面的招式,正是在武术界“失传”数十年的“宋氏通背拳”。

  

     比赛中,宋铁龙腾、挪、闪、跃,身手不凡,根本看不出是50多岁的人了。

  

     最终,宋铁龙一举囊括了武术套路、刀法、枪法、鞭法、功力5项比赛的冠军,并将象征最高荣誉的“金腰带”系在了腰上。

  

     2005年7月6日,安徽省淮北市举行了一次全国散打争霸赛。这个争霸赛在武林中很有名气,而决赛更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因为名不见经传的河南“黑马”宋铁龙,在连负两局的情况下,奇迹般地连扳3局,将久负盛名的“铁腿王”打下擂台,成为新的“散打王”。“河南铁掌”宋铁龙顿时成为一颗武林“新星”。

  

     “河南铁掌”从此名扬武林。各地的武术、综艺、娱乐节目纷纷邀请宋铁龙。在电视荧屏上,“河南铁掌”宋铁龙一展风采:掌劈6砖、二指断砖、钢锥头顶倒立等表演,令人叹为观止。

  

     神功不露

  

     自幼得祖父秘传“通背拳”一身武功40多年鲜为人知

  

     1954年出生的宋铁龙,是河南洛阳偃师市李村镇人。他的一身武功正是爷爷宋天祥传授的。

  

     宋天祥是“宋氏通背拳”的创始人,在清末民初年间,是名扬陕西、甘肃一带的著名镖师。当时凡插上“神拳宋天祥”镖旗的队伍,几乎无人敢犯。但饱经沧桑的宋天祥深知江湖险恶,不再愿意将一身的本领传授给儿子。

  

     在宋铁龙7岁时,宋天祥看到孙子的武术功底很好,是块练武的材料,但又怕惹上是非,便秘密地传授宋铁龙“宋氏通背拳”。

  

     宋铁龙秘密练功,连他的父亲都不知道。与宋铁龙从小同床而眠的弟弟宋涛,也只是知道不论春夏秋冬,不论风霜雨雪,哥哥都是凌晨1点或2点起床,然后就不知去向了。等再见到哥哥时,哥哥肯定大汗淋漓,甚至身上带伤。

  

     宋铁龙是到距村庄约3公里的一处山沟里练功,他在脚上绑着25公斤的铁链来回奔跑。那个山沟是乱坟岗,凌晨5点之前,这里只有他“噼啪”的拳脚声和猫头鹰的叫声。

  

     从7岁开始到18岁参加工作离开家乡,宋铁龙练出了一身好武功。

  

     宋天祥评价说,由于超强训练和刻苦用心,18岁宋铁龙的功夫已经超过了自己巅峰时期的水平。

宋铁龙从不将武功向乡亲们“显摆”。

  

     说起不愿意“显摆”的原因,宋铁龙说,爷爷曾经非常辉煌过,但由于授徒不慎,不仅两个徒弟作恶丧命,还让他伤透了心,因此爷爷在去世前曾经与宋铁龙“约法三章”:第一不准与他人比武;第二不准参加比赛;第三不准轻易收徒。

  

     2004年以前,宋铁龙一直习武不辍,并恪守着这些祖训,过着默默无闻、清苦平静的生活。

  

“宋氏通背拳”重现江湖后,在武林中引起较大反响,慕名前来切磋、交流的人多了起来。宋铁龙说,“宋氏通背拳”不仅可以作为赏心悦目的表演节目,更多是实战。爷爷之所以不让他与人交手,也怕将人家打伤出意外。

  1999年,当时还是大货车司机的宋铁龙和携带巨额现金的货主运送价值20余万元的货物,在湖南深山中遇到一伙歹徒。歹徒有20多人,手持凶器,拦下货车。宋铁龙跳下驾驶室,赤手空拳与歹徒展开搏斗。他用“铁布衫功”罩住自己,闪转腾挪,腿脚并用,歹徒手中的棍棒不是被磕飞,就是被震断,最后吓得四散奔逃。

  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邀请宋铁龙拍纪录片时,有数名日本武师欲“请教”宋铁龙——向他发出挑战。

  第一个日本武师刚一进招,便被宋铁龙欺身而进,一掌直击胸窝,但宋铁龙只是点到即止,那日本武师一个后翻,就势抱拳致意。

  第二个日本武师不服,上来过招,没有三两个回合,就被宋铁龙一脚踹成单腿跪地。

  第三个日本武师没有上,只是遥遥抱拳以示佩服。

  2005年,一个得到过世界级比赛第三名的法国柔道高手专程跑到洛阳,找到宋铁龙,要求“切磋比武”。宋铁龙没有答应比武,只是让他看看自己的演练过程。这名法国人目瞪口呆地看完中国功夫后,便“满足”地离开了。

  还有一次,一名泰国武师来到洛阳,自称“铁拳”,要与宋铁龙一决高下。宋铁龙同意与泰国武师“对拳”:两人同时出拳对击,强者胜。

  

     凭着智慧和功底,一拳对下来,泰国武师的手出血不止,而宋铁龙则只是轻微破皮。当宋铁龙给这名泰国武师包扎伤口时,泰国武师竖起了另一只手的大拇指。

  

     现在,宋铁龙渐渐出名,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他就获得各项比赛金牌12枚。

  

     传承武术

  

     世界在变思维也得变比赛交流才能弘扬中华功夫

  

     记者问宋铁龙:“从祖训上看,你现在不仅与人比武,参加比赛,而且也收了一些徒弟,是否违背了跟爷爷的‘约定’?”

  

     宋铁龙说:“这不能说是违背了跟爷爷的‘约定’。第一,当时跟爷爷的‘约定’是在特定的年代下产生的,现在的情况已经与当时完全不一样了。当初爷爷认真地教我习武,就是想让我传承、弘扬中华武术。第二,我现在基本上不与人私下比武。至于比赛,我只参加国家各级体育局举办的正规赛事或是各电视台举办的比赛、透明性很强的体育竞技或体育娱乐节目。”

  

     宋铁龙说,宋家有“三打三不打”的规矩。“三不打”即:不打倒地之人,不打动口之人,不打跑走之人;而“三打”是:别人要自己命时,见义勇为时,对外国武师的挑战时。

  

     宋铁龙说,去年年底,有3名外国武师到洛阳挑战。在一家大酒店内,宋铁龙一边吸烟,一边看饭店的《服务指南》,当对手扑过来时,宋铁龙只一招“拐子腿”,就踹倒了两人。

  

     宋铁龙说,对于外国武师不怀好意的挑战,打得过打不过倒在其次,关键是一定要敢于迎战,“不能丢了咱中国人的脸,这就是宋家的祖训”。

内气可以发生外部可见的膨胀效应,这个也是很多次都看到的情形[当年陆国柱,以及部队里面的一些人,气运到胳膊上或者后背上,确实出现明显不是肌肉的块状物,这些都是我在二十几年前的气功或者各种武术杂志上看到的照片]

  

  那么,什么可能造成细胞的体积的急剧扩大呢?或者不是细胞体积扩大?

  我们先论证后一个问题,究竟是不是细胞的体积扩大了

  如果不是细胞体积扩大,则应该是其他物质造成了那些‘鸡蛋大小的疙瘩’,一种很可笑的假说是‘气’,喉喉,就是空气的气,不是我们正在讨论的内气

  

  这种可能性可以立刻否定掉,人类真皮层,以及肌肉层,并没有能够让空气分子顺利通行并且开辟出来一片空间的特性,所以,可以肯定不是空气

  菩提解太极拳经

  

  [顺项贯顶两膀松,束肋下气把裆撑,威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

  前两句说站桩以及搏斗基本姿势,和形意当中的三体式要求时机非常类似,这个姿势非常有利于内气运行以及在意的指挥下协调全身力量爆发

  后两句是说太极练拳和打架的时候非常刚猛,强调下盘稳健,脚的物质抓地,全身保持弓箭步形状

  

  {————下面是王宗岳解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两膀松,然后窒。

  提顶吊裆,心中力量。

  开合按势怀中抱,七星势视如车轮,柔而不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而己意先动。

  由脚而腿,由腿而身,如练一气。如转鹘之鸟,如猫擒鼠。发劲如弓发矢,正其四体步履要轻随,步步要滑齐。}

  

  [举步轻灵神内敛,莫教断续一气研,左宜右有虚实处,意上寓下后天还]

  这里说的是走架子走到后期,要开始走到轻灵的地步,同时,‘神内敛’说的是要把主动意识停止掉,不要让主动意识发挥任何作用

  虚实灵活掌握,但是,意在上面控制一切,神志掩藏起来时必须注意的要点

  

  {————下面是王宗岳解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譬如将植物揪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损坏之速乃无疑。}

  

  [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

  站桩的时候,以及走架子在主动意识控制的时候,都要做到意守丹田,练习内气

  发力的时候,口中要出‘哼哈’之声,这个说明我前面的快走架子,类似实战发力的思路是极端正确的

  缓应急随理贯通,这个就容易多了,随着你意想当中的敌人进攻场景,决定你自己动作的快慢,敌快你快,敌慢你慢,不过,这里的快慢都绝非是大家看到的太极的慢动作,而是搏斗过程中的快慢动作

  

  {————下面是王宗岳解

  拿住丹田之气,练住元形,能打哼哈二气。

  气贴背后,敛入脊骨。静动全身,意在蓄神,不在聚气。在气则滞。内三合,外三合。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人背我顺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与性惟一贯。由招熟而渐至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忽隐忽现进则长,一羽不加至道藏,手慢手快皆非似,四两拨千运化良]

  动作忽快忽慢,进到敌人身边,则动作放长远,意思就是如果能够近身打人,则应该尽量放长动作意念,爆发最强大力量,这个和形意完全一致

  手慢手快,不论你感觉我慢还是快,你都是错的,我完全跟着你的动作变化节奏

  四两拨千斤,这个地方就是说前面的那个借力打人,如果做对了节奏的话,很是牛查

  

  {————下面是王宗岳解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盖不外强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率自为人所制者,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此论句句切要,并无一字陪衬。非有夙慧之人,未能悟也。先师不肯妄传,非独择人,亦恐枉费工夫耳。}

  

  [极柔即刚即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开展紧凑乃缜密,待机而动如猫行]

  柔,刚,虚灵全都是状态描述,根据敌人的进攻方式,比如右直拳,摔跤似的来抓,起脚,通过节奏变化传递过来的假动作,分别会有快慢虚实刚柔的区别,我都一一应对,并无一定成法

  抽丝和紧凑,就是上面的状态描述的延伸

  

  关键的关键是最后一句,如猫行,大家都看过猫走路吧,走架子,实际打架,太极步法,身法,意念的关键点就在于:

  如猫行

  脚步似缓似急,随时可以变化,全身如履薄冰,精神紧张,前爪[手]随时试探,可快可慢,全部因敌而动

  这里所述,可用于实战,走架子的时候,更要参考,还是那句话,一个节奏的慢是傻蛋,像猫行动那样,忽快忽慢,走架子则是根据脑中敌人动作,敌快我快,敌慢我慢,敌人动作作老,敌慢我亦快;打架就更不用说了

  

  {————下面是王宗岳解

  极柔软,然后极刚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似车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藕断丝亦连。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掤捋挤按四方正,采挒肘靠斜角成,乾坤震兑乃八卦,进退顾盼定五行]

  第一句在说,敌人上击过来我掤之,敌人势道已过我捋之,敌人近身缠斗我挤之,敌人落在下方我按之,这四种近身格斗的力量发放,全部要做到正中发力,站稳弓箭步,从后脚发力

  第二句类似,拉(采),斜拉(挒),肘击,肩靠四种发力方式[其实就是格斗场景],就不是正中发力了,而是反方向斜角发力,比如丁字步等等步法

  

  最后的八卦五行,没有悬念,乃是讲述步法之全无定法,应敌而动之根本要诀

  

  

  {————下面是王宗岳解

  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水火金木土也}

  

  

  

  众位太极高手,我的拳经解读和王宗岳老先生的东西,有了一定出入[实际出入不大],完全吻合我上面说的训练体系,这里没有一句话说太极走架子要没有战意,没有一句话说太极打架要一软到底,没有一句话说太极走架子要慢动作,没有一句话说太极推手是实战训练

  

  给两句批评也

后发先至

  我认为功夫主要在这四个字上。

  其他一些训练都是以达到这个目的而采取的手段。

  

  拿太极来说,

  太极本意不是主动攻击,这是我的看法,应该也是道家的观点。

  

  但不主动攻击不意味着不攻击,而是选择是否攻击以及攻击的时机。

  太极不主动去攻击,那么对方一旦攻击,太极将立于不胜之地。

  所以,要等对方攻击后,但尚未攻击到本身的时候,进行躲避(如果必要)的同时开始击打对手。

  那么这样的话,对方不得不变化,或者不能变化完毕就被攻击中了。

  

  那么每个回合都这样,太极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功力同自己等或稍微高一点的对手(非太极),估计是要吃亏的,功力不如自己的就完蛋过了。

  

  那么如何做到后发先至?

  我是这么认为的,武术的套路,应该是积累起来的。

  后来某个人把一些动作有机的连贯起来。

  这个有机,指的是在一招的完毕后,要使用的下一招要把对方的各个闪躲路径都涵盖在内,在实战的时候,对方往哪方向躲,采用哪一招,因此有一招分多少式一说(我认为一式对应一个路径上的处理方案)。

  

  但如果对方不是按规矩出牌,也就是没有涵盖到他的躲避路径,估计就要重新来过。

  上面的这种套路是定式的武术。

  

  而太极的非主动攻击性质,定义了他不能有招,也就是说整个球面上(以被攻击者为球心)都可以打击和回击。

  没有招式,也就是没有定式。

  打出的哪一招都是招式,又都不是的。

  这要求反应快,出的招能正好找到对方的力薄弱的位置。

  

  云儿飘MM说的敌人势道已过我捋之。(估计四两拔千斤也就是指这个说的)

  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敌人的薄弱位置无法达到,那么就可以躲避就躲避,

  可以攻击就攻击,都不能做,就硬挡。这里的原则应该是保护自己为主,打击敌人第二,躲开对方的攻击第三。

  当然如果能够重击敌人,那么自己稍微牺牲一下也是划算的。

  

  有招数或称定式的套路式的武术,其实是一路占先机,按照特定路子走。一旦被对方突破,肯定要吃亏。融会贯通的高人,估计就不会按照整个路子走。所以有招式的要么是刚猛的-----保持攻击性和不可还手性,要么轻灵------具有闪避的空间和收拾对方的慢的地方。

  

  而太极式的是首先保存自己,很难被突破,被突破也能尽量的减少自己承受的打击。

  太极应该要求在确定能够击中对方的时候,加大力量攻击。

  这要求发力能够随心和短距离。

  而在不能保证的时候,力量不会特别的大----保存实力。

  

  [太极拳诀中有一句:“力出于骨, 劲由于筋”。 这里的筋其实仍然是指肌肉, 只不过是肌肉的一种特殊的使用方式。 内功拳的巨大杀伤力是科学运用人体肌肉和骨骼的结果, 没有任何神秘可言。

  

  它是基于两点: 

  1.肌肉的非线形特征

  2.骨骼的最佳承力角度

  肌肉的力量是非线形的, 有一段力量最大、速度最快、消耗最小的距离。 这段运动距离就是内家拳所谓的“筋”。 内家拳就是要养成这种独特的肌肉使用习惯。 练健美的方法是内家拳最反对的。

  

  人的每块骨骼和关节有其最佳的承力角度, 在这个角度上力量可以大到无法想象。 以脊椎为例, 脊椎骨间的缓冲是液压, 只要正面受力几千斤都没问题,一但产生过度弯曲,很快就会受伤。 骨盆也是。 常人别说用力, 就是站的姿势不对都会伤了脊椎。 人体一但不用力很快肌肉骨骼就会萎缩,人体钙质最先流失、也最严重的就是脊椎和骨盆,全因常人少用脊椎和骨盆承力。 四百公斤的重量,我能蹬近百下,用的是腰力和骨头,其实很轻松。四川山民还能背三、四百斤的猪, 走二、三十里山路, 就是用的骨头承力, 用力科学,累是累,但并非不可承受。 诸位可做个实验, 找根猪腿骨, 平放在案板上, 猪腿骨只要两头有支撑, 就是用斧头都劈不断; 但是提起猪腿骨, 让另一头悬空, 用刀背轻轻一弹就断。 

  

  所谓太极懂劲就是在师傅的引导下学会用腰腿的骨头一节节上来承任何方向的力。 只要用力对了, 师傅一下就感觉到了。 师傅一声“好”, 从此记下这种感觉, 慢慢加重, 越练越骨壮筋强。 此所谓“脱胎换骨”者, 每个人的骨骼都要些小缺点, 正确用力可以纠正回来, 这个过程需要几年。 此后, 便可不败。

   

  内功打人其实是用骨骼顶人。 太极四字秘诀“敷、盖、对、冲”, 就是调好骨骼对着你, 脚往地下蹬, 再加上他冲上来的动量, 骨骼的巨大而短暂的一顶能一下就能打得对方筋骨错位。内功的每一招都是摆好骨头架子,16字真言:“虚灵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塌胯”就是摆骨头架子的关键。内功的每一招,动作小,但有骨力。西方拳击除了很近身的钩拳,少有有骨力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jux.com/wsms/6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