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吴辉十分感慨,在所有救治医医院医院时,作为一名神经内科医生,他站在与患者距离更近的最前线,筑起一道特殊的“生命防线”。
来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记者丨陈红霞,姚煜岚
编辑丨张星
图/新华社
2月19日,吴辉收拾完自己的东西,从医院隔离点回到工医院总院,至此,结束了他在隔离点救治患者的20天紧张的工作任务。
“在新冠肺炎疫情抗击战中,隔离点起到了阻断传播途径、避免交叉感染的作用,这对战胜疫情至关重要。”3月11日,回顾自己的这段经历,吴辉十分感慨,在所有救治医医院医院时,作为一名神经内科医生,他站在与患者距离更近的最前线,筑起一道特殊的“生命防线”。
而在新冠肺炎的救治地图上,遍布武汉市各个区的数百个隔离点,在最大限度减少“移动传染源”的部署中,成效举足轻重。根据不同的时间段和不同的定位,有的隔离点收治疑似患者,有的隔离点接收轻症患者,还有的隔离点接收密切接触人员。
医者职责
吴辉刚到隔离点的时候,这里人满为患。
武汉市启动“四类人员”的集中收治后,医院床位的确诊患者、疑似患者以及密切接触者,被分类集中到隔离点,“我们这个隔离点最高峰时被隔离人员人数约有人左右。”吴辉回忆说,直到硚口区后期新建两处隔离点,及被隔离人员被转入院或者排除隔离回家后,收治人数才稳定在80人左右。在吴辉工作期间,这个隔离点有重症、轻症、疑似、密切接触者比例大概2:5:2:1。
与医院不同的是,隔离点的硬件环境差异不小:有的是酒店,有的是学校或党校宿舍。隔离点的医疗救治条件也很有限,“我们有医生6人,护士18人,但不能输液也无法进行抢救,初期进来的患者往往都十分恐慌。”吴辉表示,他们尽力提供治疗,包括根据症状提供对应的口服药物等。
“医院一床难求的时候,大多数确诊患者着急的是医院。”吴辉回忆,也有患者依靠药物无法缓解症状,出现了呼吸困难的状况,只有氧疗能帮助他们,也只有症状缓解,才能提升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但隔离点不是医疗机构,没有中心供氧,医院提出需求支援,紧急调来20个氧气瓶,解了隔离点的燃眉之急。
除了身体的救治,心理救治同样重要。
一位年轻的女患者非常悲观,“她上有老人,下有两个孩子,跟丈夫一样,是家里的顶梁柱。”吴辉说,她总担心自己病情恶化最终无法治愈,焦躁不安,情绪低落。
了解情况后,吴辉将其列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