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慢进行性面部肌萎缩的病人常常出现闭眼不全,鼓腮或吹口哨不能等病症。上肢举手会出现肩胛骨出现翼样突起,但没有感觉的异常。出现为局限性嚼肌萎缩,张嘴的话下颌偏往受到危害的那边,此外也将发生感觉及角膜反射的减退、消失。
肌肉萎缩的常见症状
1、下肢痿软无力、不能久立、腰肌酸软,一侧或者两侧感觉障碍和痛觉消失,并伴有头晕、目眩、耳鸣、遗精、遗尿或者月经不调。
2、四肢软弱无力、手足麻木。
3、肌肉枯萎消瘦,伴有神疲倦怠。
4、肌力和肌张力变化不大,上肢肌肉萎缩往往先在大鱼际的桡侧缘出现。
5、肌肉肥大。如果肌肉肥大,但弹力、肌力位反射均减弱,则称为假性肥大,多位于肌肉萎缩的邻近部位,多见于肌源性萎缩。
6、感觉障碍。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神经炎等疾病,肌肉萎缩可伴有感觉障碍。
7、肌纤维颤动,也是肌肉萎缩的早期症状。
引起肌肉萎缩的常见疾病
1、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
儿童患病率高,一侧上肢或下肢受累多,见起病时有发热,肌肉瘫痪为阶段性无感觉障碍,脑脊液蛋白质及细胞均增多出现肌肉萎缩较快,由于患病者以儿童多见,多伴有骨骼肌发育异常,一般发病后几日至几周出现肌肉萎缩,萎缩肌肉远端较明显。
2、肌营养不良症
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组由遗传因素所致的肌肉变性疾病,表现为不同程度分布和进行速度的骨骼肌无力和萎缩。
3、运动神经元病
临床表现为中年后起病男多于女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肌萎缩肌无力肌束颤动或锥体束征受累的表现而感觉系统正常。有以下三种类型:1进行性肌萎缩症2肌萎缩侧索硬化3进行性延髓麻痹(球麻痹)。
4、多发性肌炎
是一组以骨骼肌弥漫性炎症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四肢近端颈部咽部的肌肉无力和压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出现肌肉萎缩,伴有皮肤炎症者称皮肌炎;伴有红斑狼疮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等其他免疫性疾病者称多发性肌炎重叠综合征;诊断主要依据是四肢近端无力伴压痛;血清酶升高;肌电图出现纤颤和正尖电位;肌肉活检显示肌纤维变性坏死再生炎细胞浸润等。
5、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20-40岁男性多见常,在饱餐激动剧烈运动后夜间醒后或清晨起床时等情况下,发病出现四肢和躯干肌的无力或瘫痪,常在20多岁发病,40岁以后逐渐减少,一般不引起肌肉萎缩,发作频繁者在晚期可有肢体力弱甚至轻度萎缩。
6、格林一巴利综合征
病前1-4周有感染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脑神经损害,一般3-4周后,部分患者可逐渐出现不同程度肌肉萎缩。
肌肉萎缩的自我预防
肌萎缩患者由于肌肉萎缩、肌无力而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褥疮等,加之大多数患者出现延髓麻痹症状,给患者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肌萎缩患者除请医生治疗外,自我调治十分重要。
1、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较强烈的长期或反复精神紧张、焦虑、烦躁、悲观等情绪变化,可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肌肉萎缩调,使肌跳加重,使肌萎缩发展。
2、合理调配饮食结构。肌萎缩患者需要高蛋白、高能量饮食补充,提供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重建所必需的物质,以增强肌力、增长肌肉,早期采用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磷脂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并积极配合药膳,如山药、苡米、莲子心、陈皮、太子参、百合等,禁食辛辣食物,戒除烟、酒。中晚期患者,以高蛋白、高营养、富含能量的半流食和流食为主,并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以维护患者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
3、劳逸结合。忌强行性功能锻炼,因为强行性功能锻炼会因骨骼肌疲劳,而不利于骨骼肌功能的恢复、肌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4、严格预防感冒、胃肠炎。肌萎缩患者由于自身免疫机能低下,或者存在着某种免疫缺陷,肌萎缩患者一旦感冒,病情加重,病程延长,肌萎无力、肌跳加重,特别是球麻痹患者易并发肺部感染,如不及时防治,预后不良,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戳这里,在线咨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