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双治病真得靠自己病的来源与治疗

“大夫,我这病从哪里得的呢”、“大夫,我这病多久可以治好?”、“大夫,我这病可以治除根么?”、“大夫,您为啥治病要求那么高呢”、“我的孩子为啥总是反复感冒发烧呢”、“大夫,我们家生活很规律,为啥还会得病呢?”......这是每天门诊几乎都会遇到的。看似简单问题的背后折射出生命健康认知的的不足及健康教育的重要。

今年疫情期间,诊疗人次的减少让我有了更多静心思考的时间。从医十余年,我像斗士一样不知疲倦,每日充满力量,我尽我所能的为每位朋友开药、扎针,期待能为大家解除病苦。从日诊百余人次到目前因病区工作半日诊疗几十人次,我的状态无不如此。可想到每日回答大家的问题近乎相同,见到太多患者因个人问题而旧病复发、反复不愈,眼睁睁看着自己科室的同事、自己的患者、自己的亲人朋友因病苦而离去,多次看到因当前诊疗模式所限本可以治好的患者得不到好的疗效,回到家里看到自己日渐年迈的父母和幼小的一双儿女时,我的内心阵阵酸楚,我的泪水常不争气。我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力量和价值,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更好而疗效,帮助更多的朋友。我认为的好的诊疗模式是真正可以从多方面对身心健康加以干预,从而实现更佳的临床效果。

我们都知道健康对于个人、家庭、社会、祖国至关重要,可南墙不撞怎知疼痛,试问现在有几个家庭没有病人呢。生活越来越好,医疗技水平也越来越进步,可我们的病呢,似乎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这就很值得深思了,值得每个人思考,这并不都是医学人员的事。借着本篇心语和大家聊聊中医对于生命、健康与疾病的认识。

我们先聊聊人与天地的关系:《黄帝内经》云:“人生于地,命悬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四时阴阳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我们与万物一样都是源自天地,都是天地二气所构成。我们处天地之间,呼吸、吃饭、运动、大小便、睡眠、情绪无不与天地息息相关。有的朋友或问:天地之气在哪能看见体验呢,它无处不在,比如我们每天要吃饭,饭是什么啊,饭(食物)就是凝聚的天地二气。

上面几句话说了非常重要的原则,我们要靠天地阴阳四时之法方可,因这是万物之根本,是生死之本,违背了这个就会有灾害。当我们合于阴阳四时之道时,道性的能量也会滋养我们,像我们的父母一样无私的关爱着我们。所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该睡则睡,该吃则吃,该运动则运动,...,可惜无奈,大家都知道早睡好,谁肯九十点前休息呢?哪怕没事也要整到午夜。我们都知道饮食有节、清淡少油盐好,可几个品得清淡、三分饥之美,顿顿不离美味,不吃胃撑不罢休。人人都知运动好,每日坚持有几人?走了几千步,还问会不会运动过度。人人都知乐观、知足、好心态重要,可总是见到满脸焦虑忧愁。我常感叹说:正确的事,谁愿意做呢。所谓道不远人,人自远之。

我们再看看人的一生,《黄帝内经》云:“人生十岁:五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荥华颓落发颇颁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善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大家好好看看,我们的一生几乎和《内经》所说一致。我们需要坦然面对生老病死,我们都会离去。虽然当今医疗技术发达,生活也越来越方便,可我们想活到百岁也并不易啊。

既然活着,最好少生病、不生病,这就是中医最强调的治未病。《内经》说:上工治未病。什么意思?高水平的大夫想办法让大家都少生病、不生病,让人们都懂得养生之道。这里我们来看看《内经》是如何认识病的来源的:“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病的来源:

一、风寒暑湿燥火

这里说外在气候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其实是人与天地环境的关系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比如:人受风寒后,常出现感冒症状。现在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除了自然因素外,还有人为的因素改变了我们的外在环境,如空调、冰箱、风扇、暖气等,该冷不冷,该热不热,人体阴阳的运行已失常态,如何不病呢?很多疾病恰恰在我们生活便利的条件下慢慢产生了。这外在的环境对我们影响非常之大,中医常说:风寒为百病之长,感冒为百病之首。《内经》说:“善治者,治皮毛”。不管从养生还是治病,我们都不能忽视外在环境这个因素,处理好人与气候环境的关系非常重要,因太多疾病是因为这个因素导致进而发展。中医治病基本功也往往体现在对这些因素所致疾病的处理上,尤其是感冒、咳嗽、发热的处理上最常见。

二、阴阳

这里说的是阴阳之道,这是中医最核心的概念,理解落实阴阳至关重要。《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四时阴阳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阴平阳秘,精神乃固,阴阳离决,精神乃绝”。阴阳之道无处不在,无过不及。就拿家庭夫妻举例吧,幸福的家庭,一般夫妻和睦,还没听说夫妻不和、闹得鸡飞狗跳感觉美满幸福的。夫妻不和,犹如阴阳离决,家庭便无生机。当然这里的阴阳还可指性生活,过度的性生活必然导致精气的消耗,进而影响健康。很多患者刚开始服药时,效果很不错,没过多久便出现了反复,除了生活方式未能调整外,还有这个性因素。肾元的充足与否对于疾病的康复起着决定性作用。《难经》云:“肾间动气(元气)者,人之生命也,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所以这个需要明白,电池总是电量不足何来持久动力,久而久之,电池也充不了电了,更不用言其它。

三、情志

这个情志伤人真是杀人于无形,且非常不易调理。情绪过度,喜、怒、忧、思、悲、恐、惊,还有怨、恨、恼、怒、烦,几个人可以避免?人生如同一场修行,身心的成长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对于情绪的把控,水平再高点,也不需要把控了,因为压根没有这些负面情绪。这些年,我们常提正能量,和正能量的人做朋友,这也是时代的呼唤。社会发展太快,我们的精神世界进展滞后,甚至出现倒退现象。这都是需要反思的,需要我们每个人反思,别迷失了自己。不良情绪具有传染性,不仅影响自己身心健康,还影响家人和周围人们。自己整天绷着脸面对外面,会有几人对您微笑呢,想笑也笑不出来。除了外面的各种因素,身体能量的不足是重要因素,身体越差,情绪往往越差,很少见到身体越差、心情反而好的朋友。我们意识是具有力量的,是会对外在的世界和自己的身体产生作用的。怀着感恩的心生活、工作,您会感受到越来越好。反之,痛苦就在眼前。朋友们,过去一周,您气了么,有几次?

四、饮食

饮食也是个大问题,包括饮和食两方面。我们人人都要吃饭、喝水,这就涉及到吃啥、怎么吃、喝啥、怎么喝等几方面问题。现在我们常见的问题有:吃得多、油腻生冷多、不分时间、胡吃海喝等。先说吃得多的问题,我每天几乎都和大家说少吃点,不饿更要少吃点,晚上一定要少吃,常留胃中三分空,千万不要吃到感觉胃中撑。很多人总和我说:大夫啊,我吃的不多啊。我说:您每天每顿饭感觉饿么?答:不饿。看看,您不饿为啥不能少吃点呢?还有不少找我看病的老年朋友食欲不好,每天坚持喝牛奶、肉之类,理由:年龄大力,营养不够。我就问:您觉得自己的消化吸收能力是现在好呢,还是您年轻时候好呢?答:当然年轻时候好。我就说,既然年龄大了,脾胃功能差了,是不是更应该呵护脾胃,让脾胃减轻负担呢?每顿少吃点,吃得食物要更容易消化。牛奶、肉再好,您都感觉不到饿,甚至牛奶、肉进肚子后感觉不舒服、身体沉重,您还不考虑减量么?若是从消耗角度考虑,年轻时候消耗大,更有理由吃这些厚腻营养的食物。还有生冷的食物,目前太普遍,吃饭后吃水果几乎成了常态,脾胃虚寒成了多数人的问题。水果的地位对于不少人已经超过主食,成为了每日必需品。我这里不去讨论过多,我能告诉大家的是,主粮(种子)才是饮食的重中之重,不要伤了自己的脾胃阳气,脾胃为我们的后天之本。还有荤素的问题,我个人是每日素食,已有20多年了,可以说还活得挺好,我的饮食结构在大家来看,就是偏食,极不健康。可就这样,我还是斗志昂扬的走了20多年。“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很多人无肉不欢,甚至顿顿不离肉。现在晚餐成为了多数家庭的主餐,我一向反对,虽然我能理解当前生活的状态。对于身体欠佳的朋友,您可以试试,晚上少吃点、清淡点或者不吃,第二天感觉会很舒服。还有喝酒,就不说了。没见到几个从酒中受益的。感情深,闷吧。

五、起居

起居问题同样是目前很严重的问题。熬夜成为了常态,失眠人数据有关调查占有1/4左右,我的门诊失眠患者占了相当一部分。我们的父母曾几何时熬夜过,现在呢,看电视、上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jux.com/wsby/6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