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华ldquo新引擎rdquo基

因增长潜力被定义为诺华“新引擎”的诺华基因疗法部门,近日迎来了一场人事“风暴”:掌门人离开,多位高管涌向新的创业公司,剩余员工分散至其他部门。诺华基因疗法究竟发生了什么?这家自诩为全球最大基因治疗巨头对基因疗法态度转变了吗?接下来诺华将要如何?全球TOP10药企又是如何在基因治疗领域布局?中国的基因治疗企业们都发展得怎么样了?01“风暴”来了今年9月,EvaluatePharma给出了一组数据,诺华凭借新疗法(CAR-T疗法和基因疗法)在全球跨国制药企业中脱颖而出。即按照新获批药物的数量,诺华成为榜单中唯一一家五年上市超过10款药物的跨国药企,在过去5年中其将12款新药推向了市场。这份榜单中表现最好的便是大名鼎鼎的“天价药”——Zolgensma。Zolgensma为全球首个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基因疗法,上市时定价为.5万美元,号称全球最贵药物。今年上半年销售额达到6.34亿美元,同比增长为69%,成为诺华销售TOP20品种的“增速冠军”。然而这个最有潜力的部门近两个月进行了一次重大重组。两个月前,诺华基因疗法公司(GeneTherapies)总裁DaveLennon(戴夫·列侬)离开公司,转去领导一家以“隐身模式”运营的Biotech公司。在列侬离开后,他之前领导的部门成为了本次重组的“受害者”。据Endpoints报道,在今年2月生效的一份举措中,诺华基因疗法部门被拆分并整合到公司中,导致近名员工失去工作。基因疗法部门的剩余员工现在向诺华各个部门报告,包括制药、技术运营、全球药物开发和生物医学研究。为什么要重整基因疗法部门?这对行业来说是个“谜”。三年前,当诺华斥资87亿美元收购AveXis及其被寄予厚望的候选药物Zolgensma时,该公司将自己定位为基因治疗领域的领跑者。当时,为使并购最快整合,诺华的高管们一致同意让AveXis总裁列侬负责新的基因治疗部门,并全力投入制造,从阿斯利康购买了科罗拉多州的一家工厂,并向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的新工厂投入了1.15亿美元。但现实表现并未达到诺华此前的预期。尽管Zolgensma已成为全球最广泛使用的基因疗法,并给诺华带来了不错的增长,可这还不够,它没有成为诺华预期的重磅炸弹。危机一直潜伏。直到有消息曝出AveXis为支持Zolgensma的获批而操纵了递交给FDA的一项小鼠试验数据,关系就迅速恶化了。因此,诺华解雇了两名前AveXis高管,并最终将其子公司AveXis更名为诺华基因疗法。今年早些时候,诺华还关闭了年从阿斯利康收购的Longmont工厂,这是诺华在美国的第三家基因治疗工厂,也是过去两年中第二家上线的工厂,并裁员约名。尽管发生了这些变化,诺华表示,公司仍将致力于基因治疗的开发。并称,新结构将支持“Zolgensma的持续增长和其他基因疗法在快速发展的环境中的发展”,公司也将继续在基因治疗方面“投入大量资金”。02何去何从不可否认的是,DaveLennon的离开对于诺华基因疗法业务是一大损失。而在DaveLennon决定离开后不久,诺华便紧急宣布了一项新收购消息。9月21日,诺华宣布已收购瑞士基因疗法初创公司ArctosMedical,旨在加大力度寻找治疗严重视力丧失的方法。虽然此次收购涉及的金额未公开,但可以知道的是,通过这次收购,诺华将拥有一项基于临床前光遗传学的AAV基因治疗计划和Arctos的专有技术,其在眼科领域的布局将更加完善。ArctosMedical是一家从瑞士伯尔尼大学(UniversityofBern)拆分出来的专注于基因疗法的公司。从伯尔尼大学拆分出来后,ArctosMedical由风险投资公司+NDCapital持续孵化,并在A轮融资时获得了诺华风险基金(NovartisVentureFund)的支持。ArctosMedical专有的光遗传学技术来自于其科学联合创始人,瑞士伯尔尼大学的SonjaKleinlogel博士和MichielvanWyk博士。Arctos专有的光敏基因通过腺相关病毒(AAV)基因疗法传递到特定的视网膜细胞中,将目标细胞替代为光感受器样细胞。如果成功,基于这种技术的疗法可用于治疗任何因光感受器细胞死亡而导致失明的疾病。该技术主要针对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IRD)和其他如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等涉及光感受器丧失的疾病。此次收购将再次扩大诺华眼科产品组合,增加其在眼科基因疗法领域的筹码。诺华表示,现有的基因疗法旨在纠正特定基因,因此只有少数患者可以受益。而Arctos的技术并不限于特定基因,并且可以潜在解决多种形式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IRD)。诺华全球负责人CynthiaGrosskreutz表示:“我们已经看到这项技术发展并成为一项治疗计划,该计划补充了我们现有的产品组合,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光遗传学技术。”而在诺华多条管线中涉及眼科的有7条,多为单抗或小分子药物,而CPK是其中唯一一款基因疗法。CPK是由诺华研发的一款针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基因疗法,目前正处于II期临床试验阶段。除了眼基因疗法外,诺华更多的把基因疗法用在了神经系统疾病领域。OAV也就是AVXS-,是由AveXis研发的一款针对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基因疗法,目前已在III期临床试验阶段。OAV是一款针对雷特综合症的MECP2基因疗法(甲基-CpG结合蛋白2基因替代疗法),目前正处于I期临床试验阶段。03全球基因疗法布局纵观全球十大药企管线可以看出,对于细胞与基因疗法这类新兴技术,跨国药企多是通过收购和合作的方式来迅速获得。9年以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基因泰克后,罗氏在创新研发上省下了不少心力,而年收购SparkTherapeutics后,罗氏又拥有了基因疗法的“大额筹码”。随后,罗氏又以28.5亿美元获得了基因疗法公司SareptaTherapeutics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的基因疗法SRP-在美国以外地区的独家推广权益,此桩交易也创下了当时单项基因疗法资产授权许可最高额纪录。年,罗氏宣布用18亿美元的价格换取了基因疗法公司DynoTherapeutics的CapsidMap平台使用权,以期开发出下一代AAV载体。8年2月,艾伯维与基因疗法VoyagerTherapeutics达成战略合作,利用Voyager的腺相关病毒(AAV)载体技术共同开发编码抗tau蛋白抗体的AAV基因疗法,以治疗阿兹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今年9月,艾伯维又花了近18亿美元与REGENXBIO达成了一项战略性合作协议,共同研发并商业化RGX-。RGX-是一款潜在一次性的基因疗法,用于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和其他慢性视网膜疾病。强生布局基因疗法的力度一点也不亚于其他跨国药企。8年,强生便与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ofPennsylvania)的基因疗法项目组签署了独家合作研究协议,将利用由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发的腺相关病毒(AAV)载体和JPI研发的靶向阿尔茨海默病的抗体,共同开展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基因疗法研究。年1月,强生旗下杨森制药又以4.4亿美元的价格与基因治疗公司MeiraGTxHoldings达成全球合作,共同开发、制造和商业化MeiraGTx临床阶段治疗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候选产品。年,杨森又收购了Hemera生物科学公司的基因疗法专利权。BMS在很久以前便布局了基因疗法。早在5年,BMS就与荷兰生物技术公司UniQure达成最高1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进军心血管基因疗法。在年豪掷亿美元收购新基后,BMS在细胞与基因疗法领域可谓是收获颇丰。而新基在被收购后,又与ObsidianTherapeutics等公司达成合作,获得了功能可控的“可调”细胞和基因疗法。赛诺菲也正在迎头赶上基因疗法领域的布局。年,赛诺菲在里昂组建了研究基于载体的基因疗法团队,将大力投入基因疗法的研究。今年2月,赛诺菲与德国Sirion生物技术公司合作,开发基于病毒载体的基因递送技术。而辉瑞自4年涉足基因治疗以来,通过多个合作与收购等方式,陆续布局了涉及血友病、杜氏肌营养不良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等疾病领域。6年8月,辉瑞通过高达6亿美元收购基因编辑公司BambooTherapeutics用于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领域新药的研发,成为了首个布局DMD的制药巨头之一。年6月,辉瑞与SangamoTherapeutics公司公布了治疗严重A型血友病的基因疗法SB-的I/II期最新结果,显示该基因疗法可维持患者血液中凝血因子VIII(factorVIII)浓度长达一年以上,且沒有出血事件。除了诺华在基因疗法领域有产品上市外,GSK在基因疗法领域的成果也不容小觑。6年,GSK基因疗法Strimvelis在欧洲获批上市,定价59.4万欧元(约万元)。这个不菲的价格相较于Zolgensma的.5万美元(约万元)却是便宜了很多。相较于跨国药企的重金押注,国内的基因疗法还处于“含苞待放”时期。国内只布局基因疗法且进入临床的公司并不多,大多数在7年之后成立。以基因治疗为关键词在IT桔子搜索,出现了67家公司,包括AAV基因治疗、基因编辑、AAV载体等。研究所和高校的布局亦是如此,仅有少数的几家。譬如天津血液病研究所的以AAV为载体的项目BBM-H用于治疗血友病B,年进入了临床I期。纽福斯是国内最早致力于眼科基因疗法的公司。去年9月,纽福斯宣布其明星产品NR(NFS-01项目)获美国FDA孤儿药认定,用于治疗ND4突变引起的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其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jux.com/wsby/102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