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析脊髓血管瘤术后康复

病历资料1.患者,女性,34岁。

双下肢活动不利伴二便困难2月余。后路胸椎管内血肿清除+重建内固定术后。

2.查体:上肢感觉、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肌力0级,双侧T5以下感觉减退,骶部感觉消失,肛门外括约肌自主收缩消失。双侧下肢肢体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下肢伸肌张力0级,下肢屈髋肌张力0级。巴氏征阴性,Chaddock征阴性,Barthel指数:10分,极严重功能缺陷。ASIA分级A级,感觉平面:左侧T5,右侧T5。运动平面:左侧T5,右侧T5。VAS评分6分。

3.辅助检查:尿常规:白细胞3+。尿微生物培养:大肠埃希菌(2+)。药敏试验:呋喃妥因(S),环丙沙星(R)。胸腰椎MRI:胸6-胸8椎体金属物内固定术后改变。泌尿系B超(入院):右肾肾盂少量积水;膀胱泥沙样结石。临床诊断

(1)胸脊髓损伤(胸椎6~8血肿清除术后)截瘫,ASIA分级:A级,感觉平面:左侧T5,右侧T5;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源性肠道。

(2)尿路感染,膀胱结石。

鉴别诊断

(1)急性脊髓炎:可见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发病前1~2周常有感染或预防接种史,急性起病,迅速出现病损平面以下的肢体瘫痪、传导性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为特征的脊髓横贯性损害表现,脑脊液检查可正常,MRI显示病变部位脊髓增粗,髓内多发片状或较弥散的T2高信号,强度不均,通常局限于一个节段,多节段或多灶融合相对少见。本病例病史及影像检查不符,可排除。

(2)脊柱结核:可引起椎体骨质破坏和塌陷压迫脊髓出现急性横贯性损害,脊柱结核常有低热、纳差、消瘦、萎靡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和其他结核病灶病变,脊柱X线可见椎体破坏、椎间隙变窄和椎旁脓肿阴影等。本病例无低热、纳差、消瘦等表现,影像学检查亦不支持,故排除。

康复目标和计划

(1)近期目标:维持肢体关节活动度,促进肌肉力量恢复,防止肌肉萎缩。

(2)远期目标: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膀胱和肠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3)康复计划:空气压力波治疗预防水肿及静脉血栓形成;关节松动训练提高肢体关节活动度;电动站立床预防体位性低血压;运动疗法提高四肢肌力;针灸及红外线促进肢体血液循环。膀胱和肠道管理。

处理方案及依据

(1)促进神经修复:予鼠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节苷脂等药物,改善脊髓损伤节段的代谢,促进神经的修复;高压氧治疗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2)改善排尿功能:患者夹闭导尿管时膀胱偶有胀感,复查腹部+泌尿系B超未见结石,尿常规无明显异常。予拔除导尿管,改为间歇导尿。口服哈乐(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嗅吡斯的明改善排尿功能。

(3)综合康复治疗:防治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度降低、坠积性肺炎、体位性低血压等)。

(4)加强护理:患者长期卧床,大便不能控制,且双下肢肌力0级,无法床上自主翻身,是褥疮的高危人群,应定期给患者翻身拍背。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

(1)脊髓损伤的早期康复治疗:早期康复是指损伤开始到脊柱可负重为止,其基本目的就是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脊柱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恢复或至少保持现有的神经功能。主要包括:①保持正确体位;②呼吸系统练习;③被动运动;④康复护理;⑤个人卫生;⑥药物治疗。

(2)脊髓损伤恢复期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①肌力训练;②肌肉牵张训练;③功能性训练;④转移训练;⑤站立及步态训练;⑥轮椅训练;⑦作业疗法;⑧功能性电刺激(FES);⑨物理治疗;⑩心理治疗。

脊髓损伤的康复评定(ASIA分级)

脊髓损伤分类目前普遍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分级法(ASIA),该分级包括双侧上下肢共20块关键肌肌力、双侧共28对皮区关键点(轻触觉和针刺觉)。需要补充检查的是本体觉,平衡觉评定

本期编辑:Alice

本文来源:华山医学康复科

投稿请发送到邮箱:tougao

kangfuhui.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jux.com/wsby/100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