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廓出口综合症详解及康复治疗

01概述

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outletsyndrome,TOS)是胸廓出口区重要的血管神经受压引起的复杂的临床症候群,又名前斜角肌综合征、颈肋综合征、胸小肌综合征、肋锁综合征、过度外展综合征等,是指胸廓上口出口处,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臂丛神经、锁骨下动静脉受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上肢血管、神经症状的总称。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肩、臂及手的疼痛、麻木,甚则肌肉萎缩无力、手部青冷发紫、桡动脉搏动减弱等。

本病是肩臂痛的常见病因之一。

02病因

长期以来,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由于第1肋的抬高造成臂丛神经下干受压所致,但绝大多数病例找不到第1肋抬高的证据,更无第1肋究竟抬高多少才可能产生臂丛神经下干受压的确切资料。

更重要的是,在臂丛神经和第1肋之间还存在着一块小斜角肌。虽然半个世纪以前就有人提出存在这块肌肉,但不知为何一直没有引起临床学和解剖学上的重视。

研究了这块肌肉,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大多数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没有第1肋抬高的X线片表现,为什么第7颈椎横突过长会引起臂丛神经下干受压,而即使有颈肋存在也并不是颈肋直接对神经造成压迫。

当颈肋存在时,部分小斜角肌止于颈肋,使整个小斜角肌向前、向外移位,从臂丛神经的下方把整个臂丛神经推向前外侧,因此,用小斜角肌与臂丛神经下干的关系,可以解释目前所知道的臂丛神经下干受压的各种解剖原因。

所以,小斜角肌的存在可能是下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注:小斜角肌在前斜角肌深层)

03发病机制

当颈7横突过长时,如图1左边的虚线,小斜角肌起点外移,颈8、胸1神经根和下干则要爬越得更高。如颈7横突过长,增加了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发病可能。

1.颈肋:第7颈椎肋骨残存或横突过长,可改变出口的结构,易使臂丛跨越颈肋时受到压迫。有颈肋者不一定出现症状,只有出现症状者方需治疗。

2.斜角肌三角间隙变窄:锁骨下静脉在前斜角肌的前方,臂丛和锁骨下动脉在前斜角肌的后方,在此区域内的动、静脉和神经可单独或同时受压而产生症状。前斜角肌痉挛、挛缩或纤维化、肌肉异常发育或过度肥大,或者止点外移,以及增厚的中斜角肌筋膜和韧带,都可使间隙狭窄,神经、血管受到卡压。

3.肋锁通道结构变异:第1肋骨或锁骨的畸形、外生骨疣,以及外伤骨折、肱骨头脱位等,均可使肋锁间隙变小,产生臂丛神经和血管压迫症状。当肩部上抬时锁骨上升,裂隙加大;肩部下垂时则锁骨下降而致肋锁接近,通道变狭窄。

4.肩部外展时肋喙韧带或胸小肌腱后的神经,血管受卡压。另外,肩部向后下垂,颈部伸展,面部转向对侧以及深吸气都可使肋锁间隙狭窄,对神经、血管产生压迫。

04最常发生卡压的三个通道

1.斜角肌间隙。

2.肋锁间隙。

3.胸小肌间隙。

05临床表现

典型的臂丛神经受压症是下干受压型,常见于中年妇女,男女之比为1∶3,20~40岁者占80%以上,主要表现为患侧上肢酸痛、不适、无力、怕冷、手部麻木。

体检时可发现患肢肌力稍差,手尺侧特别是前臂内侧针刺痛觉明显改变,同时还可能存在大、小鱼际肌萎缩。

06特殊查体

1.肩外展试验(Wrighttest):患者坐位,检查者扪及患者腕部桡动脉搏动后,慢慢使前臂旋后,外展90°~°,屈肘90°,桡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为阳性。

此项检查阳性率很高,但存在一定的假阳性。

2.斜角肌挤压试验(Adsontest):患者坐位,检查者扪及患者腕部桡动脉搏动后,使其肩外展30°,略后伸,并令患者头颈后伸,逐渐转向患侧,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为阳性。

此检查阳性率很低,但常常有诊断价值。

3.锁骨上叩击试验(Moslegetest):令患者头偏向健侧,叩击患侧颈部,出现手指发麻或触电样感为阳性。

4.锁骨上压迫试验:检查者用同侧手扪及患者的腕部桡动脉搏动后,用对侧拇指压迫其锁骨上窝处,桡动脉搏动消失为阳性。作者曾在正常人群做过调查,90%的正常人在压迫锁骨上时桡动脉搏动亦消失。但是如果压迫点距锁骨上缘2~3cm,桡动脉搏动亦消失,则说明锁骨上动脉抬高明显,较有诊断价值。

5.Roostest:为活动的Wrighttest,即令患者双上肢放在肩外展试验的位置上用力握拳,再完全松开,每秒钟1次,45s内就不能坚持者为阳性。

6.肋锁挤压试验:患者站立位,双上肢伸直后伸,脚跟抬起,桡动脉搏动消失、明显减弱为阳性。

7.电生理检查:电生理检查在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早期无特殊诊断价值,可能会出现F波延长,其他常无异常发现。晚期以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在锁骨部减慢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07分型

胸廓出口综合征还存在上干受压型、全臂丛神经根干受压型、交感神经刺激型、锁骨下动静脉受压型、椎动脉受压型及假性心绞痛型等。

这些类型都可同时存在头、颈背部痛和不适。

1.上干受压型:即颈5、6神经根卡压型。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前已描述。

2.全臂丛受压型:表现为上、中、下干均有受压的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有颈肩部疼痛、不适和手麻痛,发病前3个月内可能有过病毒感染史,并表现为发热、全身疼痛,最后局限在患肢疼痛与不适。部分患者可能有外伤史,伤后逐渐出现上肢无力,整个上肢感觉减退。

3.交感神经刺激型:交感神经纤维受压,除上肢酸痛外,还常有雷诺现象,表现为肢体苍白、发绀、怕冷,亦有患者表现为双手大量出汗。

4.锁骨下动、静脉受压型:表现为肢体易疲劳、乏力,桡动脉搏动明显减弱,双手下垂时肢体充血,呈潮红色,甚至呈紫红色,少数患者可出现肢体水肿。

5.椎动脉受压型:有椎动脉血供不足的症状,如偏头痛、头晕、眼涩、咽部异物感;可能同时存在颈丛卡压的症状,患者面部麻木,耳周皮肤感觉减退。

6.假性心绞痛型:以心前区刺痛、左肩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目前已认识到,心前区刺痛是由于胸长神经受到刺激所致,特别是起源于颈5神经根的胸长神经支,常和肩胛背神经合干,一并穿过中斜角肌的起始部腱性纤维,特别容易受压。

08干预

这里提及的干预主要是针对治疗师而言

1.徒手治疗:斜角肌、胸小肌放松、神经松动术等。

2.仪器治疗:利用热敷与电疗等仪器减缓疼痛症状、放松肌肉、促进循环与愈合。

3.运动治疗:斜角肌伸展、胸小肌伸展、肩胛骨稳定运动、姿态矫正等。

当然,具体针对性的详细的处理还是需要详细的评估后才能针对性处理。

END

投稿邮箱:yougudeyulan

.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jux.com/wsbl/70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